石潔芳
天津市武清區人民醫院 (天津 301700)
壓力性尿失禁多發于高齡女性與經產婦,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易導致患者出現尿液不自主漏出、尿頻、尿急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而且,隨著病情進展,該病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會越來越大[1]。因此,及早診治壓力性尿失禁對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目前,臨床多通過病史詢問、查體、尿道活動度、殘余尿量檢查、尿液分析及尿動力學檢查等方法診斷壓力性尿失禁,不僅耗時,且可重復性較差,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盆底超聲檢查是一種運用超聲技術為臨床提供盆底影像的檢查方法,可用于評估患者的盆底結構及功能[2]。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盆底超聲檢查對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就診的90例疑似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31~59歲;平均(32.43±2.33)歲;孕次2~4次,平均(2.98±0.35)次;體質量指數18~24 kg/m2,平均(22.13±1.22)kg/m2。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活動時存在不自主漏尿情況;首次發病;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類型尿失禁;合并其他原因導致的尿失禁;存在其他尿路疾病;合并精神異常。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盆底超聲檢查:檢查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檢查時,患者取半截石位,將全數字超聲診斷儀(深圳市恩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型號EMP-2900 Plus)探頭包裹頭套、涂抹耦合劑后,緊貼在患者會陰部,獲取患者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的盆底圖像,其中,探頭頻率為4~8 Hz,探查角度為85°和70°,然后采用4D View軟件進行圖像分析,記錄患者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的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及膀胱頸移動度,上述參數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檢查完成后,制作一般資料調查問卷,詳細了解患者病史、尿失禁情況,并對患者行常規查體、壓力試驗、指壓試驗、尿常規檢查及尿動力學檢查。
(1)依據《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3]中的相關標準評估患者是否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即活動時存在不自主漏尿,進行壓力試驗、指壓試驗及尿常規等檢查顯示陽性;患者若符合上述標準,即判定為壓力性尿失禁。(2)比較90例患者中發生與未發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的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及膀胱頸移動度。(3)以綜合診斷結果為標準,分析盆底超聲檢查對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價值。
經綜合診斷,90例患者中,共有53例確診為壓力性尿失禁,占58.89%;37例未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占41.11%。
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發生組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均大于未發生組,膀胱頸移動度長于未發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發生與未發生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超聲參數比較
將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膀胱頸移動度作為檢驗變量,將壓力性尿失禁發生情況作為狀態變量(1=發生,0=未發生),繪制ROC曲線,得出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膀胱頸移動度的AUC分別為0.890、0.710、0.721、0.842,評估價值均中等,而4個指標聯合檢測的AUC為0.905,評估價值高;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膀胱頸移動度分別取19.58°、123.91°、19.41 cm2、24.50 mm時,可獲得更好的評估價值,見表2及圖1。

表2 盆底超聲對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價值

圖1 盆底超聲對壓力性尿失禁診斷的ROC曲線
壓力性尿失禁是中年女性常見的一種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壓力性尿失禁在我國成年女性中的患病率高達18.9%,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患病率為10%~30%[4]。臨床根據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病情越嚴重,越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既往臨床多依據患者主觀癥狀和客觀檢查結果診斷其是否存在壓力性尿失禁,但該檢查方法過于煩瑣,診斷難度較大,故尋找一種簡便快捷的診斷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盆底超聲檢查具有經濟、無創、可重復性好、患者接受程度高等優點,逐漸在常規盆底肌功能檢查及壓力性尿失禁診斷中獲得認可與重視[5]。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發生組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均大于未發生組,膀胱頸移動度長于未發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盆底超聲檢查對壓力性尿失禁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分析其原因在于,超聲作為一種高頻率聲波,具有方向性好、反射能力強、聲能集中等特點,可將機體情況以立體圖像的形式顯現出來,方便臨床醫師觀察;超聲還具有可重復操作、無放射損傷等優點,故而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增多。檢查時選擇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測量相關參數,原因為該動作需同時收縮膈肌和腹部肌肉,以增加腹內壓,可真實模擬壓力性尿失禁發生時腹內壓升高的情況[6]。在觀察到的參數中,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患者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的角度越大,膀胱受到壓力的影響就越大,從而越易發生尿失禁[7];肛提肌裂孔反映的是盆底的支持結構,其面積越大,說明患者盆底肌的支持結構越薄弱,因而在受到壓力時,越易發生尿失禁[8];而膀胱頸移動度越大,表明患者越易出現盆底肌松弛、肛提肌裂孔擴張等現象,從而更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為進一步驗證猜想,我們繪制ROC曲線,得出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膀胱頸移動度的AUC分別為0.890、0.710、0.721、0.842,評估價值均中等,而4個指標聯合檢測的AUC為0.905,評估價值高;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尿道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膀胱頸移動度分別取19.58°、123.91°、19.41 cm2、24.50 mm時,可獲得更好的評估價值。
綜上所述,盆底超聲檢查對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價值較高。未來臨床可通過定量分析患者在吸氣后再用力呼吸狀態下盆底超聲檢查的相關參數,為臨床診療壓力性尿失禁提供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