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崔紅升,宋雪,吳爽,佟旭(通信作者)
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 1 放療科;2 核磁共振科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宮頸癌是臨床常見的婦科腫瘤,常規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療及化療,其中,手術主要適用于早期宮頸癌患者,對于失去手術指征的中晚期患者,多采用同步放化療治療[1]。锎252中子刀發出的中子射線是唯一可近距離治療的高線性能量傳遞射線,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強,具有安全性高、復發率低等優點,臨床在宮頸癌患者治療中多聯合外放療使用[2]。目前,臨床主要借助影像學檢查來評估宮頸癌放射治療的療效,其中,MRI具有多參數、多序列成像的優勢,且軟組織對比度良好,可全面呈現子宮的解剖結構及腫瘤浸潤情況,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措施的調整提供可靠依據[3]。但關于MRI對锎252中子聯合外照射治療后的療效評價鮮有報道,故將其應用于宮頸癌锎252中子刀后裝聯合外放療療效評估中的價值仍需進一步驗證。鑒于此,本研究探討MRI在宮頸癌患者锎252中子刀后裝聯合外放療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40~64歲,平均(47.35±3.12)歲;體質量指數20~28 kg/m2,平均(24.57±2.33)kg/m2。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常見婦科惡性腫瘤診治指南(2019版)》[4]中宮頸癌相關診斷標準;經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與病理學檢查確診;具備基礎自理能力;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近期接受過免疫抑制劑、皮質類固醇激素等藥物治療;入院前接受過相關放療、化療等治療。
所有患者均接受252锎中子腔內后裝治療聯合適形調強放射治療:先行全盆腔適行調強外照射,采用醫用直線加速器[醫科達(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Elekta Compact Lite]放療,每周5次,每次劑量為1.8~2.0 Gy,總劑量DT為45.0~50.4 Gy;盆腔外照射第2周后,采用252锎中子后裝治療機(深圳雙環靈頓有限公司,型號Zh-1000)開始進行252锎中子腔內后裝治療,每次6 Gy(宮旁A點),每周1次,共治療6次;進行中子腔內治療當天不做外照射,治療結束后根據患者腫瘤消退情況囑其回家后半年內每周做1~2次陰道沖洗。
所有患者均行MRI檢查: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統[(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型號MAGNETOM Spectra]檢查,檢查前囑患者適量飲水;橫軸面T1WI TSE序列重復時間為741 ms,回波時間為11 ms,視野為35~45 cm,矩陣為256×256,激勵次數為4次,層厚為5.0 mm,層間距為1 mm;橫軸面及矢狀面T2WI TSE序列重復時間為4 732 ms,回波時間為95 ms,視野為20 cm,矩陣為256×256,激勵次數為4次,層厚為5.0 mm,層間距為1 mm;DWI EPI序列重復時間為5 000 ms,回波時間為71 ms,視野為35~45 cm,矩陣為128×128,激勵次數為4次,層厚為5.0 mm,層間距為1 mm,b值采用800 s/mm2進行圖像掃描,掃描完成后,自動生成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nfficient,ADC)圖像。
100例患者均在治療前行MRI檢查,治療4周時、治療結束時及治療結束后1年內采用電話、微信等方式隨訪,定期復查MRI。
治療結束時,參照國際抗癌聯盟相關療效標準[5]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完全緩解,患者所有可測病灶完全消失,無新病灶出現,疾病相關癥狀消失,生化指標恢復正常;部分緩解,患者腫瘤體積縮減幅度>50%,未出現新病灶;穩定,患者腫瘤體積縮減幅度≤50%;進展,患者腫瘤體積未見明顯變化或擴散,有新病灶出現。

治療結束時,100例患者中,完全緩解34例,部分緩解46例,穩定15例,進展5例。根據患者病情緩解情況將其分為緩解組(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80例和未緩解組(穩定例數+進展例數)20例。緩解組年齡41~62歲,平均(49.50±3.25)歲;體質量指數21~27 kg/m2,平均(25.57±1.03)kg/m2。未緩解組年齡42~65歲,平均(48.66±4.05)歲;體質量指數21~28 kg/m2,平均(25.88±1.23)kg/m2。兩組年齡、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4周時、治療結束時、治療結束后1年內緩解組的ADC值逐漸升高,腫瘤直徑逐漸減小,且緩解組ADC值高于未緩解組,腫瘤直徑小于未緩解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MRI對锎252中子刀后裝聯合外放療的療效評估結果
治療前,患者的MRI表現為T1WI呈等低信號,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治療4周時,10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的腫瘤信號消失,有7例患者的T2WI腫瘤信號不均勻、T1WI信號增強,有39例患者無異常信號改變;治療結束時,有96例患者無異常信號變化;治療結束后1年內,所有患者的腫瘤信號均消失,且無異常信號改變或輕微強化。
既往臨床在為宮頸癌患者選擇治療計劃時,一般以Ⅱ期為分界線,Ⅱ期前患者多采取手術治療,Ⅱ期后患者則采取放化療治療。放化療作為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6]。锎252作為一種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發射中子射線,可通過發射高能量集束在近距離的腫瘤組織內,集中滅殺腫瘤細胞,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同時也可為許多經常規放療后病情未得有效控制的患者提供再次治療的機會。盡管放化療是宮頸癌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個體的差異性與臨床治療效果緊密關聯,故及早明確療效,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利于取得最大的臨床效益。
MRI檢查對軟組織病灶具有良好的組織分辨力,可多方位成像,有效顯示宮頸組織與外周組織之間的位置關系,且可通過ADC定量分析組織的水腫、壞死等病變程度,有助于宮頸癌患者的療效評估[7]。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治療前,治療4周時、治療結束時、治療結束后1年內緩解組的ADC值逐漸升高,腫瘤直徑逐漸減小,且緩解組ADC值高于未緩解組,腫瘤直徑小于未緩解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在宮頸癌患者治療過程中,ADC變化水平與患者臨床療效有關,分析原因可能為,ADC用于描述MRI中不同方向分子擴散運動高的速度以及范圍,而患者接受锎252中子刀后裝聯合外放療后,大量腫瘤細胞可出現壞死,并發生液化,導致細胞密度降低、細胞外間隙擴大、腫瘤直徑減小,從而增加水分子的擴散速度,明顯升高ADC值,這便提示病灶對治療較為敏感,預示治療效果良好[8];且MRI可結合患者腫瘤直徑判斷臨床療效,為宮頸癌的治療及療效評估提供重要參考。但本研究還發現,在未緩解組中,即使患者的ADC值增高,其治療效果仍不理想,原因可能與這部分患者腫瘤細胞雖壞死,但未發生液化有關。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前,患者的MRI表現為T1WI呈等低信號,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治療4周時,10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的腫瘤信號消失,有7例患者的T2WI腫瘤信號不均勻、T1WI信號增強,有39例患者無異常信號改變;治療結束時,有96例患者無異常信號變化;治療結束后1年內,所有患者的腫瘤信號均消失,且無異常信號改變或輕微強化。其原因可能與宮頸癌細胞增殖速度快,細胞之間的排列較為緊密有關,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水分子的擴散,故T2WI序列呈不均勻高信號,而治療結束時,宮頸癌細胞大幅減少,導致細胞密度降低,故呈現無異常信號改變或輕微強化的狀態。
綜上所述,MRI在宮頸癌患者锎252中子刀后裝聯合外放療療效評估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