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虹,胡秀平,鄧軍萍,單人輝,姜志標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醫院眼科 (江西高安 330800)
青光眼是一種全球范圍內發病率較高的致盲性疾病,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主要臨床表現有眼脹、頭痛、視物呈蒙霧狀等,若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隨著眼壓的不斷上升,會增加眼盲的發生風險,進而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降低眼壓是青光眼的治療原則,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服用降眼壓藥物、滴眼藥水、激光治療、手術治療等。小梁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青光眼較為常見的術式之一,可通過切除部分小梁組織的方式,為房水外流提供一個新的引流通道,進而達到降低眼壓的目的[1-2]。然而,部分患者會受到手術過程中縫合情況的影響,導致其恢復效果并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研究指出,可以在小梁切除術中通過調整鞏膜瓣縫線的方式,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3]。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光眼患者采用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小梁切除術和常規小梁切除術治療對眼壓和功能性濾過泡產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47~84歲,平均(66.23±8.25)歲;住院時間6~22 d,平均(15.23±2.21)d。試驗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44~84歲,平均(66.63±5.78)歲;住院時間5~24 d,平均(15.21±2.28)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在開展前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眼部結構檢查結果提示,符合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診斷標準;平均眼壓均超過25 mmHg(1 mmHg=0.133 kPa);具有一定的讀寫能力,可配合收集相關資料。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眼部感染者;有眼部手術史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出現嚴重病變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小梁切除術治療:輔助患者取仰臥位,使用硝酸毛果蕓香堿滴眼液(遼寧億帆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658,規格 10 ml︰100 mg)縮小瞳孔,采用球結膜下浸潤麻醉結合表面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使用聚維酮碘溶液(成都永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887,規格 10%)消毒結膜,使用緩沖0.9%氯化鈉注射液(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S10870001,規格 1.5 ml/支、5.0 ml/支)沖洗結膜囊,以穹隆部作為建立結膜瓣的基底,以角膜邊緣作為基底,做一4 mm×4 mm大小的四方形板層鞏膜瓣,以角膜和鞏膜的交界處作為穿刺點,順利刺入前房后,適當釋放房水,待眼壓穩定后,切除2 mm×1 mm大小的小梁組織,同時切除虹膜周邊,隨后使用10-0尼龍線縫合鞏膜瓣;術后在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消旋山莨菪堿滴眼液進行點眼治療,2滴/次,2次/d。
試驗組采用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患者的體位、麻醉、消毒和切除步驟均與對照組相同,但需在鞏膜瓣下放置5-0非吸收縫線,一端放在小梁組織的切除口附近,另一端從鞏膜瓣下方穿過并放置在結膜下,隨后再使用可吸收線縫合鞏膜瓣;術后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
比較兩組術前、術后不同階段的平均眼壓:以非接觸式眼壓計(重慶上邦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SK-5000A)為測量工具,分別在術前、術后1 d、術后1個月、術后1年各測量3次眼壓,隨后計算并記錄平均眼壓;10~21 mmHg為正常的眼壓值,超過21 mmHg則可判定為眼壓高。
比較兩組的功能性濾過泡產生率:使用裂隙燈檢查術后的濾過泡形態,臨床將濾過泡形態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2種,本研究重點觀察功能性濾過泡的產生情況,功能性濾過泡可分為微小囊狀型(薄壁無血管,多形微囊狀,其濾過效應最好)和彌漫扁平型(結膜以扁平、彌散、蒼白為特點,相對厚壁,其濾過效應良好,安全不容易破漏)。
術前,兩組的平均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的平均眼壓均低于術前,且試驗組術后1 d、術后1個月、術后1年的平均眼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術后不同階段的平均眼壓比較
試驗組的功能性濾過泡產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功能性濾過泡產生率比較[例(%)]
眼壓對青光眼患者的視力影響較大,在通常情況下,隨著房水的不斷生成,其與房水外流之間的平衡會被打破,進而可使眼壓上升,嚴重損傷視神經,影響正常視力。因此,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恢復青光眼患者的視力有積極的意義。小梁切除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眼外引流濾過性手術,術后的房水過濾量直接決定著降眼壓的效果,而鞏膜瓣的縫合情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房水的過濾量[4]。由此可見,合理調整鞏膜瓣的縫線顯得尤為重要。常規小梁切除術中采用的10-0尼龍線無法有效調節松緊度,易出現縫合太緊或太松等不良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體的治療效果。而有研究表明,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小梁切除術可以有效彌補常規小梁切除術的不足,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通過合理控制鞏膜瓣縫合情況的方式,避免出現因縫合太緊或太松影響手術效果的情況,進而降低淺前房、低眼壓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改善預后[5]。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的平均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的平均眼壓均低于術前,且試驗組術后1 d、術后1個月、術后1年的平均眼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鞏膜瓣縫線小梁切除術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壓,與莫燕萍和孫元強[6]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為,5-0非吸收縫線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鞏膜瓣周圍刺激性的炎癥反應,減少瘢痕和血管化的形成,從而保證術后的降眼壓效果,推動視力的恢復[7];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小梁切除術還可通過不可吸收縫線連接鞏膜瓣和結膜的方式來調整鞏膜瓣的松緊度,并將其維持在水密狀態,進而合理控制術后房水的過濾量,加強術后降眼壓效果[8];此外,當患者術后的眼壓出現升高時,臨床可通過裂隙燈拆除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以此來增加房水的過濾量,達到降低眼壓的治療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當患者術后的濾過情況相對較差、眼壓較高時,需對其眼部進行相應的按摩護理,若護理后的濾過情況和眼壓下降效果仍不理想,再拆除鞏膜瓣縫線。在拆除縫線過程中,需合理控制拆除力度,避免出現縫線斷開的情況,進而增加眼內刺激性炎癥反應的發生風險,影響術后的眼壓控制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功能性濾過泡產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小梁切除術可增加青光眼功能性濾過泡的生成。分析原因為,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的可調節范圍相對較大,可有效維持濾過功能,增加功能性濾過泡的生成,避免眼壓上升;同時,5-0非吸收縫線還可以將鞏膜瓣和結膜的膠原纖維與房水直接接觸,從而發生降解,推動微小囊狀型濾過泡的形成[9];此外,Tenon囊是導致眼外引流濾過性手術失敗的重要原因,而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小梁切除術無需在術后切除Tenon囊,可有效避免濾過泡出現瘢痕化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包裹性囊狀泡的生成,從而促進其他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加強術后眼壓的控制效果[10]。
綜上所述,與常規小梁切除術相比,鞏膜瓣下5-0非吸收縫線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效果更顯著,有利于降低平均眼壓,促進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