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軒,彭國宏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中醫院腦外科 (江蘇泰州 225500)
顱腦損傷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外傷性疾病,多因外力直接作用于顱腦引起。該病發生率占全身創傷的21%左右,患者常表現為意識障礙、頭痛嘔吐、呼吸紊亂等癥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對于顱腦損傷患者而言,快速降低顱內高壓、改善腦灌注是治療的關鍵[1]。既往臨床多采用常規骨瓣開顱術,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病情。但該手術減壓窗較小,降顱內壓效果并不明顯,且無法徹底清除顱內血腫、壞死的腦組織,治療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2]。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可充分暴露手術范圍,廣泛清除挫裂的血腫及壞死腦組織,降顱內壓效果較好[3]。但目前臨床關于該手術對顱腦損傷患者血流動力學、炎性因子水平影響的探討并不深入。本研究旨在分析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對顱腦損傷患者血流動力學、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顱腦損傷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1例。對照組男12例,女9例;年齡40~62歲,平均(51.00±8.43)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7例,高處墜落傷9例,擊打傷5例。試驗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41~61歲,平均(51.00±8.45)歲;致病原因,交通事故傷6例,高處墜落傷10例,擊打傷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現代顱腦損傷學(第2版)(精)》[4]中顱腦損傷的相關診斷標準;具有意識障礙、頭痛嘔吐、呼吸紊亂等癥狀;患者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疾病;伴有肝、腎功能不全;患有感染性、免疫系統疾?。淮嬖谀δ苷系K;伴有認知功能不全、無法配合研究;可疑腦血管疾病;臨床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行常規骨瓣開顱手術:患者取平臥位,采用全身麻醉,經頭顱CT確定血腫部位后,常規消毒、鋪巾,于相應位置作“U”形皮骨瓣切口,開骨窗內徑為8 cm×6 cm左右,去除顱內血腫、壞死腦組織,導出硬膜下水腫,清除完畢后,依據水腫情況判定是否需重納骨瓣,術后行呼吸維持等常規處理。
試驗組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患者取仰臥位,采用全身麻醉,經頭顱CT明確患者病情狀況,在麻醉起效后,常規消毒,于顴弓耳周外1.5 cm處,將其切開并擴展,向額顳部翻轉皮瓣、向顳部翻轉肌肉瓣,制備游離骨瓣,在影像學引導下定位血腫部位,進針后吸出大血塊,使骨窗部位接近于前中部腦底部,然后于距正中線2.5~4.5 cm處離斷骨瓣,徹底清除硬膜外血腫,分離硬腦膜并切開,使額顳葉充分暴露,將硬膜下血腫清除,對腦實質出血壞死區進行止血,清除血腫后,對腦部形態進行觀察,高壓所致顱腦膨脹者及時切開減壓,確保無血腫殘余、伴隨癥狀,行關顱縫合,術閉。
術后,兩組均予以營養支持、預防感染、降顱內壓等對癥處理。
(1)手術效果:顯效為患者癥狀消失,具有良好的自理能力;有效為患者癥狀顯著改善,具有部分自理能力;無效為患者癥狀未發生任何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2)血流動力學: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經顱多普勒儀(南京科進實業有限公司,型號:KJ-2V2M),探頭頻率為2 MHz,對雙側頸內動脈搏動指數(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lasticity index,PI)、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大腦中動脈收縮末期峰值流速(peak end systolic velocity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Vp)、舒張期末期峰值流速(end diastolic peak velocity,Vd)進行測定。(3)血清炎性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3~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處理10 min,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2,IL-4)、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PI、Vm、Vp、V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I均低于治療前,Vm、Vp、Vd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PI低于對照組,Vm、Vp、Vd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前,兩組IL-2、IL-4、TNF-α、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2、TNF-α、CRP均低于治療前,IL-4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IL-2、TNF-α、CRP低于對照組,IL-4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與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顱腦損傷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顱腦損傷發生后易形成血腫,血腫的占位效應可導致局部腦組織受壓、繼發缺血、缺氧性損傷等,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病情極為復雜,預后差,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痛苦[6]。臨床通常采用手術清除血腫、壞死的腦組織,有助于避免繼發性腦損傷,減輕患者病殘程度,降低病死率[7]。常規骨瓣開顱術主要基于患者血腫、病變部位,選定開顱部位,從而切除病變組織。但該手術無法充分暴露顱底、顳極等部位,故無法徹底清除壞死腦組織,會影響預后。近年來,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逐漸在臨床上得到應用及推廣[8]。
IL-2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輔助細胞生成,可促進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增殖,促進B淋巴細胞增殖與分化,其水平的高低與患者免疫功能狀態具有一定關系。IL-4主要由活化T細胞產生,對于B細胞、T細胞等均有免疫調節作用,參與炎癥及免疫反應,可增強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TNF-α可激活巨噬細胞、小膠質細胞,使其產生炎性代謝產物,加重炎性反應,導致腦組織再次損傷。CRP多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其水平高低與炎癥損傷密切相關[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IL-2、IL-4、TNF-α、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2、TNF-α、CRP均低于治療前,IL-4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IL-2、TNF-α、CRP低于對照組,IL-4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姜曉輝和陳東[10]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與常規骨瓣開顱術相比,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對患者顱腦的損傷更小,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分析其原因為,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可快速還納腦疝,降顱內壓速度更快,還可迅速將壞死腦組織、硬膜下/外血腫清除,阻斷毒性代謝產物的釋放,從而可減輕對腦組織造成的炎性損傷,促進血液循環[11-12]。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PI、Vm、Vp、V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I均低于治療前,Vm、Vp、Vd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PI低于對照組,Vm、Vp、Vd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效果更明顯,可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分析原因為,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可充分暴露額葉前部、顳葉底部,利于醫師對于大部分幕上顱內血腫、腦毀損組織進行有效處理,且可暴露矢狀竇、蛛網膜顆粒等出血部位,止血效果更佳[13]。此外,該手術范圍較大,位置低,可在較短時間內解除顱內壓迫,有助于緩解對腦干的擠壓程度,可徹底減壓,對于顳葉溝回疝的復位具有重要作用;術中將蝶骨咬除,有助于幫助腦疝自行復位,將側裂池、顱底池徹底打開后,可有效排出血性腦脊液,從而有助于緩解腦脊液刺激導致的血管痙攣癥狀,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
綜上所述,對顱腦損傷患者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效果顯著,可改善血流動力學,減輕炎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