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明
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醫院普外科 (天津 300270)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高發疾病,其發生與排尿困難、腹壁肌力減弱及腹內壓增高等因素有關,患者可出現腹部墜脹感、疼痛等癥狀,且可導致腹股溝區出現可復性腫塊[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治療該病患者,通過向患者腹腔內置入腹腔鏡,可對腹腔內的疝內容物、疝囊及非患側腹股溝區等進行有效觀察與處理,且術中應用疝補片,可進一步增強修補效果;而且,該手術存在術野清晰、安全性高、學習曲線短、腹壁瘢痕小及術后疼痛輕等優勢[2]。但臨床對于該手術中是否需要固定疝補片、常規放置引流以及疝補片材質、疝補片固定方式的選擇與術后患者恢復效果的相關性仍存在爭議。既往臨床為預防疾病復發,多在TAPP中應用釘合固定補片進行疝環缺口的修補與固定,操作便捷,固定可靠,但費用較為高昂,且易對患者的重要血管、神經造成損害[3-4]。醫用膠固定補片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復合修補材料,能自行固定,并可降低血管神經損害,因此受到臨床的重視[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TAPP中應用醫用膠固定補片對腹股溝疝患者術后疼痛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72例腹股溝疝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6例。對照組女9例,男27例;年齡36~79歲,平均(55.96±8.74)歲;病程4~25個月,平均(14.67±5.02)個月;發病部位:右側21例,左側15例;Gilbert分型:Ⅱ型5例,Ⅲ型22例,Ⅳ型9例。試驗組女7例,男29例;年齡35~78歲,平均(55.58±8.92)歲;病程5~25個月,平均(15.13±4.69)個月;發病部位:右側24例,左側12例;Gilbert分型:Ⅱ型6例,Ⅲ型20例,Ⅳ型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明確為腹股溝疝;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版)》[6]相關診斷標準;術前篩查顯示,凝血功能等指標正常;符合TAPP指征;治療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存有凝血功能異常、臟器功能不全;未婚或未生育;難以耐受氣腹、麻醉及手術;絞窄性腹股溝疝;感染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語言溝通障礙。
兩組均采用腹腔鏡TAPP治療,依據《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規范化操作指南》開展手術;兩組圍手術期避免應用抗菌藥物;若合并糖尿病,需在術前0.5 h預防性應用頭孢類藥物。手術方法: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協助其取頭低足高位(足部抬高15°),在臍孔上緣穿刺,快速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并將氣腹壓力控制在13~15 mmHg(1 mmHg=0.133 kPa);然后常規放置戳卡3個,其中,臍部作為手術觀察孔,放置1個10 mm戳卡,患側腹直肌外側(平臍水平部位)、健側腹直肌外側(臍下水平部位)各放置1個5 mm戳卡,作為手術操作孔;經臍部內環上方2 cm處,從臍內側皺襞呈弧形切開腹膜,直至髂前上棘,借助電鉤游離腹膜切口,初步分離腹膜前間隙,待完整游離疝囊后,實施內側分離;明確恥骨膀胱間隙,解剖恥骨聯合及恥骨梳韌帶,繼續游離并建立腹膜前間隙,內側至恥骨聯合且跨越中線,外側至髂腰肌、髂前上棘,內下方至恥骨梳韌帶下方2 cm左右,上方至聯合肌腱上方約2~3 cm,外下方至腹膜反折處;待分離出充足的腹膜前間隙后,平鋪補片,使肌恥骨孔被完全覆蓋,補片選用超普補片[強生(上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11第3462567號,規格:10 cm×15 cm]。
對照組借助連發金屬釘槍(5 mm),分別在疝環上方1 cm處及恥骨結節(或恥骨梳韌帶)、外側聯合腱部進行補片固定,將補片釘合在肌恥骨孔區,再縫合關閉腹膜。
試驗組借助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醫用膠(北京康派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73654576)對補片進行多點式固定,選取補片前外側緣、后外側緣、恥骨梳韌帶及恥骨結節作為粘合點,采用可吸收縫合線連續縫合,并關閉腹膜。
(1)圍手術期指標:統計兩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2)術后疼痛:分別于兩組術后24 d、72 h、7 d、14 d、30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評估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無法忍耐的劇烈疼痛。(3)術后并發癥:兩組出院后均進行3個月隨訪,記錄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戳口脂肪液、陰囊血腫、術后疼痛及Ⅲ-Ⅳ型血清腫等。
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試驗組術后24 h、72 h、7 d、14 d、30 d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點VAS評分比較(分,
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目前,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患者仍首選外科手術,可對腹股溝區腹壁進行修補和強化。隨著腹腔鏡疝解剖理念的深入及規范化手術培訓的廣泛開展,腹腔鏡疝修補術已逐漸克服以往復發率高的弊端,TAPP因術后較高的舒適度與較快的康復速度,受到臨床及患者的廣泛認可。近年來,隨著臨床材料學的快速發展及患者對生命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臨床在實施TAPP時,常用生物材料、聚酯及聚丙烯等材質的人工修補片對肌恥骨孔進行覆蓋修補,其主要通過利用材質自身的特性及后期組織瘢痕的形成加強腹壁,尤其是聚丙烯材質,因具有較好的抗感染性和組織相容性而在TAPP中被廣泛應用。
臨床實踐表明,輕量級大網孔聚丙烯補片存在易折疊、卷曲等不足,術中需借助縫線、釘合及醫用膠等對補片進行固定,其中,縫線固定操作費時、難度較大,臨床較少使用[8];釘合固定操作簡便,但易對輸精管與血管造成損傷,且活動時易引起牽拉,導致術區疼痛,疝固定器的價格也較為高昂[9-10];醫用膠因具有粘合、栓塞、封閉及止血等作用,近年來在補片固定中逐漸得到普及,并可有效預防血管神經損害,且價格相對較低,應用前景良好[11-12]。雖然醫用膠具有抗感染能力較差、不利于組織生長等劣勢,但通過進行多點式固定,基本上可以從技術層面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24 h、72 h、7 d、14 d、30 d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TAPP中應用醫用膠固定補片的效果確切,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恢復,且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高。分析其原因為,醫用膠主要由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等物質構成,在室溫下可快速粘合機體組織,且粘接力強、無異物感、補片平整貼合,故可降低患者血清腫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用醫用膠替代針縫合手術切口,可在確保皮膚切口吻合效果的同時,不留痕跡,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并可避免術后牽拉引起疼痛。不過,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少、術后隨訪時間較短,且未深入分析患者術后疾病復發情況,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的可信度,后期可開展多樣本多中心研究,并延長隨訪時間,以便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腹腔鏡TAPP中應用醫用膠固定補片可顯著縮短腹股溝疝患者手術操作時間,減輕術后疼痛程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術后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