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偉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泌尿外科 (天津 300192)
淺表性膀胱癌是指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屬于早期膀胱癌的一種,經積極治療可被治愈。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首選術式,具有微創、腫瘤切除完全、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勢[1]。但膀胱癌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且復發率較高,單獨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的遠期療效不佳[2]。灌注治療是指將濃縮藥物注入組織器官內,使藥物直達組織器官膜壁,以達到徹底清除未切除干凈或殘余腫瘤組織、預防腫瘤復發的目的,是當前臨床常用的腫瘤輔助治療手段[3]。吡柔比星是臨床首選的灌注藥物,屬于一線抗腫瘤藥物,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獲得良好的遠期抗腫瘤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聯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療淺表性膀胱癌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淺表性膀胱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18~60歲,平均(43.16±10.46)歲;腫瘤類型:單發腫瘤18例,多發腫瘤15例。試驗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18~60歲,平均(43.09±10.51)歲;腫瘤類型:單發腫瘤17例,多發腫瘤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實驗室生化檢查、膀胱鏡檢查確診;腫瘤分期為T2~T4,均處于低分化階段;擇期行手術治療;符合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指征;肝腎功能正常。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存在尿道畸形;存在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存在先天膀胱發育異常;骨髓造血功能明顯受損;伴有腫瘤轉移病灶;中途退出本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尿道口后,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效果滿意后,利用德國Wolf汽化電切系統觀察腫瘤位置、數量及大小;設置電切功率為100 J,電凝功率為60 J;以順行、逆行、側向等切除法,由遠及近依次切除瘤體及瘤蒂,對于體積較大的腫瘤,先切除遮擋腫瘤蒂部的瘤體,再從基底部切割至肌層,并灼燒腫瘤周圍約2 cm的膀胱黏膜,然后在靠近膀胱頸黏膜處切除腫瘤;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治療。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療:患者進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后,立即采用由50 ml無菌蒸餾水與30 mg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規格20 mg(按C32H37NO12計)]配制的灌洗液經1次性硅膠導尿管緩慢注入膀胱(灌注速度:8 ml/min),以此對患者進行膀胱灌注;灌注完成后夾閉尿管1 h,然后排出灌洗液;按照每周1次的頻率進行灌洗治療,持續治療8次后改為每月1次。
(1)療效:治療1年后,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療效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完全緩解(經治療后,目標病灶基本完全消失)、部分緩解(經治療后,目標病灶的最長直徑和減少30%)、穩定(經治療后,基線病灶長徑顯著縮小,卻未能達到完全緩解或是有增長情況,但是還未能達到疾病進展)及進展(經治療后,目標病灶最長直徑之和增加20%,且有新的病癥出現);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2)生化指標: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分別采集兩組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轉速常規離心處理15 min后,取上層清液,采用全自動電化學免疫分析儀(羅氏公司,型號Cobas e60)及配套試劑檢測血清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等生化指標水平。(3)生命質量:兩組出院前及術后3個月,分別采用生命質量(quality of life,QOL)自評量表評估兩組生命質量,共包括5個維度,涵蓋心理、生理、社會、情感和軀體,每個維度分值均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命質量越好。(4)疾病復發率:術后1年內,每3個月對患者進行1次膀胱鏡檢查,此后每6個月進行1次,記錄兩組疾病復發情況;復發判斷標準為,膀胱鏡檢查發現可疑病變,并經病理活檢證實。
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VEGF、FGF、sICAM-1及MM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兩組血清VEGF、FGF、sICAM-1及MM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QOL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QOL自評量表評分均高于出院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出院前及術后3個月QOL自評量表評分及疾病復發情況比較
淺表性膀胱癌屬于臨床常見的膀胱癌類型,發展迅速,且具有多發性和復發率高的特點;一旦復發,可再次迅速增殖,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首選術式;與常規的開放手術相比,該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更小,且腫瘤組織切除效果更佳,患者預后較好[4]。但受膀胱血運豐富的影響,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后,患者疾病復發率仍較高;加之手術難以徹底清除微小型病灶,難以獲得理想的遠期療效[5]。
灌注治療是將藥物灌注到組織器官內部進行治療的輔助治療手段,常被臨床用于膀胱疾病的治療中。對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的淺表性膀胱癌患者加用該療法治療,可通過將抗腫瘤藥物灌注入膀胱殺滅手術無法切除的微小型病灶,從而降低患者的疾病復發率,獲得理想的遠期療效[6-7]。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聯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療淺表性膀胱癌患者可獲得良好的遠期療效。分析其原因為,吡柔比星是當前臨床常用的新型抗腫瘤藥物,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是臨床對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后淺表性膀胱癌患者進行膀胱灌注治療首選的抗腫瘤藥物,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利于穩定患者的生化指標,恢復機體狀態正常,而且,灌注療法不會增加患者的肝腎代謝負擔,不會引起化療藥物相關不良反應,加之治療后,兩組血清VEGF、FGF、sICAM-1及MM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吡柔比星為大分子藥物,不會被膀胱黏膜吸收,僅對腫瘤病灶起效,故可在保障抗腫瘤效果的同時,提升治療安全性[8];此外,吡柔比星可快速降低患者由腫瘤導致的異常生化指標水平,殺滅殘留微小型腫瘤病灶組織,最大限度降低腫瘤復發風險,提高患者生命質量[9-10],所以,本研究中的兩組術后3個月的QOL自評量表評分均高于治療,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聯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療淺表性膀胱癌患者可顯著提高遠期療效,降低異常生化指標,改善患者生命質量,降低疾病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