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悅輝
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江西九江 332400)
腦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是由腦部血液循環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壞死所致,可引起神經功能失調,且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嚴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1]。臨床治療腦梗死患者以快速疏通阻塞栓塞、搶救缺血半暗帶、恢復顱腦血液灌注為主,以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2]。靜脈溶栓是臨床治療腦梗死患者的常用方案,可通過溶解血栓,及時恢復血液循環,從而改善患者病情[3]。但靜脈溶栓治療具有時間窗,患者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且對病情嚴重患者的治療效果欠佳。隨著我國微創手術及影像技術手段的逐漸成熟,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神經介入取栓術在腦梗死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借助影像學,可明確檢測患者病變部位及梗死等情況,準確取出阻塞部位的血栓[4-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DSA神經介入取栓術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清學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診治的6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63.58±4.47)歲;發病到就診時間(7.63±1.26)h;梗死部位,大腦中動脈12例,頸內動脈顱內段9例,基底動脈9例。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2.88±4.39)歲;發病到就診時間(7.58±1.24)h;梗死部位,大腦中動脈15例,頸內動脈顱內段8例,基底動脈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范共識2018》[6]中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給予磁共振成像檢查,可在彌散序列中觀察到明顯的高信號;伴有意識障礙、昏睡、四肢癱等癥狀;可耐受血管對比劑;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腑器官異常;合并血液類疾病;合并腦部外傷或腫瘤;有手術禁忌證。
兩組均采用常規治療措施,即調節血糖、血壓及抗感染等。
在上述基礎上,對照組采用靜脈溶栓治療:先將100萬U尿激酶(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017,規格 100萬U)溶于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然后靜脈推注藥液的10%,再持續進行靜脈滴注,確保1 h內滴注完成;溶栓治療24 h后,復查患者顱腦CT,如無出血,則給予抗凝治療。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DSA神經介入取栓術治療:對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方法同對照組;溶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DSA神經介入取栓術治療,即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局部后,選擇右腹股動脈為穿刺點,再以利多卡因(安徽長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0932,規格 5 ml︰0.1 g)進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術穿刺入患者股動脈后,置入5 F動脈鞘,再行左頸動脈造影并將微導管置于血管病變部位旁,完成上述步驟后,用DSA機(南京杰雄醫療設備有限公司,JXC6000型)檢測栓塞位置,置入微導絲,并在微導絲引導下將微導管置入栓塞遠心端,然后在微導管栓塞處置Solitaire支架,并撤回微導管,展開支架,將支架撤回導管,在負壓下撤出支架,取出血栓,術畢,撤鞘,對穿刺部位進行加壓包扎。
術后24 h,復查兩組顱腦CT,并根據檢查結果行對癥治療。
血管再通:經治療,患者下游缺血區被前向血流完全灌注,血管完全暢通,表示完全再通;經治療,患者前向血流部分灌注至下游缺血區,部分血管暢通,表示部分再通;經治療,患者阻塞段僅有細微的血流灌注,甚至無血流灌注,表示再通失敗;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例數+部分再通例數)/總例數×100%。
神經功能:治療前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估,內容包括水平凝視功能、上下肢運動、共濟失調等8個維度,總分為42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7]。
血清學指標:治療前后,采集患者4 ml空腹靜脈血,給予離心處理后(轉速3 000 r/min,處理時間20 min)取血清,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山東博科生物產業有限公司,型號BK-1200)檢測兩組血清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S-100β蛋白水平。
治療后,試驗組血管再通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管再通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血清NGF、NSE、S-100β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NGF均高于治療前,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血清NGF水平高于對照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NGF、NSE、S-100β蛋白水平比較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病,且發病急驟、病情嚴重,是由血管內皮功能紊亂、氧化應激等因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使動脈血管狹窄、阻塞,進而形成神經損傷、功能障礙等[8]。該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危險因素,臨床需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疏通閉塞的血管,挽救尚存的神經細胞,進而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遠期預后[9]。
尿激酶靜脈溶栓是臨床治療腦梗死患者的傳統療法,經靜脈給藥后,藥物可快速結合血栓表面的纖維蛋白網狀結構,轉化為纖溶酶原成纖溶酶,從而阻斷纖維蛋白網狀結構,促使血栓溶解,起到疏通阻塞血管的作用,進而促進缺血區灌注恢復,改善側支循環;但責任血管的劑量較小,對大血管阻塞血栓的溶解率低,且易導致顱內出血等多種并發癥[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血管再通率及血清NG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采用DSA神經介入取栓術治療腦梗死患者的效果,與陸小波等[12]的研究結論相似。分析其原因為,DSA技術確診速度較快,不僅可多角度了解患者的血栓情況,還可通過切換角度,排除多方面因素所致的假陰性結果;DSA神經介入取栓術可較為徹底地取出動脈內的血栓,并通過DSA了解動脈內殘余血栓情況并進行進一步治療,最大限度地恢復動脈血液循環,挽救尚存的神經細胞,改善患者神經功能[13],且在實施過程中,醫師可在導絲引導下通過狹窄、扭曲的動脈,從而提高取栓成功率,避免損傷血管內壁,降低患者再次發生急性缺血的風險[14];此外,DSA神經介入取栓術利于醫師清楚了解側支循環、遠端動脈的情況,合理評估取栓效果,并行相應的處理治療,故而較靜脈溶栓治療具有更為確切的血管疏通效果[15-16]。但是,DSA神經介入取栓術對手術條件、手術技術的要求均較高,可增加一定的治療成本,因此,臨床應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取合適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DSA神經介入取栓術可顯著提高腦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血清學指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