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沁
天津市薊州區人民醫院皮膚科 (天津 301900)
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科較為常見的低度惡性腫瘤,好發于頭、面部。雖然該疾病轉移率低、進程緩慢,但會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質量產生極大危害,需及時予以有效治療。手術是臨床治療基底細胞癌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與傳統切除手術相比,Mohs顯微描記手術可在術中實時觀察切緣與病灶,在保障腫瘤組織被完整切除的同時,能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1]。咪喹莫特乳膏屬于外用小分子免疫調節劑,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達到抗腫瘤的效果,在臨床中具有較大應用潛力。本研究旨在探討咪喹莫特乳膏配合Mohs顯微描記手術治療基底細胞癌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204例基底細胞癌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102例。對照組男57例,女45例;年齡43~79歲,平均(61.28±7.41)歲;病程3~97個月,平均(52.61±9.24)個月;皮損位置:頭部12例,面頰部18例,鼻部51例,額部7例,眼瞼部5例,頸部9例;病理分型:結節型65例,表淺型14例,色素型23例。試驗組男59例,女43例;年齡41~80歲,平均(62.53±7.84)歲;病程5~94個月,平均(51.37±9.08)個月;皮損位置:頭部10例,面頰部21例,鼻部53例,額部8例,眼瞼部3例,頸部7例;病理分型:結節型61例,表淺型15例,色素型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初治患者;經病理活檢確診;單發皮損;可接受隨訪;意識清楚,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不全;復發性基底細胞癌;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存在手術禁忌證;合并血液、精神、免疫系統疾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其他皮膚疾病。
對照組行Mohs顯微描記手術:術前行常規檢查,沿腫瘤邊緣外擴3~5 mm標記切口線,以2%利多卡因(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147,規格 5 ml︰100 mg)行局部麻醉,常規消毒、鋪巾,沿切口線呈45°角切除腫瘤組織,將切除組織分割為小塊標本并編號,以染色劑將標本邊緣染色,進行冰凍切片,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存在腫瘤細胞,若發現殘留腫瘤細胞,繼續以3 mm的擴切范圍重復上述操作,直至切片內無腫瘤細胞,術后傷口直接縫合或皮瓣轉移修復。
試驗組行咪喹莫特乳膏配合Mohs顯微描記手術:首先給予咪喹莫特乳膏(3M Health Care Limited,國藥準字20100157,規格 250 mg︰12.5 mg/袋)治療,睡前取1袋乳膏均勻涂抹于病灶處,8~12 h后洗去,隔日用藥1次;其次在用藥4周后實施Mohs顯微描記手術,具體操作與對照組一致。
切除次數:記錄兩組Mohs顯微描記手術的平均切除次數。
切口愈合情況:甲級,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的初期愈合;乙級,愈合有紅腫、瘢痕、硬結等缺點,但未出現化膿;丙級,切口化膿,需行切口引流[2]。
并發癥發生率:記錄兩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神經損傷、傷口感染、瘢痕組織形成。
免疫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肘靜脈血2 ml(空腹),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分離血清,采用EPICS XL型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測定CD4+/CD8+、CD4+、CD3+水平。
復發情況:兩組治療后每6個月隨訪1次,記錄治療后1年的復發情況。
試驗組平均切除次數為(2.18±0.63)次,少于對照組的(2.79±0.67)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99,P=0.000)。
試驗組切口甲級愈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切口甲級愈合率比較[例(%)]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CD4+/CD8+、CD4+、CD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CD4+/CD8+、CD4+、CD3+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D4+/CD8+、CD4+、CD3+水平比較
試驗組術后1年無復發病例,對照組術后1年有2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2.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05,P=0.477)。
基底細胞癌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主要來源于表皮基底細胞或皮膚附屬器,臨床尚未完全明確其發病機制。有研究認為,長期紫外線暴露、免疫抑制、皮膚癌家族史、電離輻射等是該病的危險因素[3-4]。雖然基底細胞癌進程緩慢,但隨著病情進展,該疾病會對機體局部皮膚、軟骨甚至骨骼造成損害,并引起其他并發癥,因此需盡早治療。目前,臨床治療基底細胞癌患者的主要方法包括傳統切除術、Mohs顯微描記手術、光動力療法、外用藥物、冷凍療法及化療等。其中,Mohs顯微描記手術通過反復檢測切緣,可確保病灶能夠被完全切除,從而降低術后復發風險,同時可精確掌握切除范圍,最大限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害[5]。但該術式需反復切除組織,手術時間較長,存在神經損傷、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
有研究指出,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相結合,能提高腫瘤組織清除率,獲得良好美容效果[6]。咪喹莫特乳膏作為人工合成的咪唑喹啉類藥物,分子量小,具有良好透皮效果,可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發揮抗腫瘤功效。咪喹莫特乳膏的作用機制為,激動合成Toll樣受體(TLR)-7與TLR-8,誘導多種細胞因子及相關產物(如α-干擾素、白細胞介質、集落刺激因子等)的釋放,從而使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得到活化,最終激活天然免疫系統;同時,咪喹莫特還能激活抗原提呈細胞、表皮朗格漢斯細胞、B淋巴細胞等,并能誘導表皮朗格漢斯細胞迅速成熟,向淋巴結遷移,進而刺激免疫應答[7-8]。據報道,咪喹莫特能減少膠原纖維合成,減弱成纖維細胞活性,促進瘢痕組織內細胞凋亡,從而達到預防及消除瘢痕的作用[9]。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平均切除次數少于對照組,其原因在于,術前使用咪喹莫特乳膏,可發揮抗腫瘤作用,縮小皮損面積,盡量減少對組織的切除;試驗組切口甲級愈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為,咪喹莫特乳膏能縮小切除面積,利于減少手術創傷,同時可有效調節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并能抑制瘢痕形成,從而提高傷口愈合質量,減少手術對外形美觀的影響,同時可保障治療的安全性。免疫抑制是基底細胞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有學者認為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利于降低復發率[1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前,兩組CD4+/CD8+、CD4+、CD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CD4+/CD8+、CD4+、CD3+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咪喹莫特乳膏配合Mohs顯微描記手術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但本研究對兩組術后復發率進行比較后發現,試驗組雖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明顯,可能與樣本量小,隨訪時間較短有關。因此,關于咪喹莫特乳膏配合Mohs顯微描記手術是否能有效降低基底細胞癌遠期復發率,尚需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咪喹莫特乳膏配合Mohs顯微描記手術治療基底細胞癌患者,能減少切除次數,提高傷口愈合質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機體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