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紅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廈門市圍產-新生兒感染重點實驗室 (福建廈門 361003)
極低出生體質量早產兒(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是指出生體質量低于1 500 g的新生兒;由于患兒機體能量儲備不足,胃腸道、消化系統等尚未發育成熟,易導致宮外發育遲緩,不僅可影響其遠期神經發育,還可增加其患病風險[1-2]。在VLBWI出生后早期采取合理的營養支持措施對于促進其生長發育、預防或減少體質量丟失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工作重點[3-4]。經胃管行腸內營養支持在VLBWI中較為常用,但由于患兒的胃腸蠕動功能差,吞咽與吸吮功能不協調,易出現喂養不耐受、胃食管反流等問題,并可增加呼吸暫停風險,進一步影響其生長發育,故需尋找其他喂養方式干預。經幽門喂養是一種新型喂養方式,喂養過程中能繞過胃,有利于減少胃內反流的發生[5],但臨床關于該喂養方式的報道較少,其具體價值還需進一步明確。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經幽門喂養聯合暖箱對VLBWI喂養耐受性及呼吸暫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出生的86例VLBWI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胎齡28~34周,平均(31.29±1.14)周;體質量1 054~1 469 g,平均(1 256.33±80.58)g。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胎齡28~34周,平均(31.22±1.20)周;體質量1 048~1 477 g,平均(1252.97±81.0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兒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胎齡<38周,出生體質量<1 500 g;出生后入住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排除標準:遺傳代謝性疾??;復雜型先天性心臟??;肺部感染后氣道堵塞引起的呼吸暫停;消化道畸形。
兩組均于出生2~3 d、生命體征平穩,且腹部聽診聞及腸鳴音、胎糞排出后開始喂養;均在給予腸內營養支持的同時,配合部分外周靜脈營養支持,并逐漸過渡至全腸內營養支持,直至腸內營養所提供的能量>418 kJ·kg-1·d-1;對兩組進行營養支持期間,將患兒放置在嬰兒培養箱(濟南歐萊博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產)中,將箱內溫度控制在25~37 ℃,將患兒皮膚溫度控制在34~37 ℃;放入前,需先將暖箱內的溫度調節至35 ℃,預熱5 min后再放入患兒,并根據患兒身體情況適當調整箱內溫度。
對照組采用經鼻插入胃管間斷性喂養:初始的喂奶量為10~20 ml·kg-1·d-1,每3~6小時喂養1次,每次喂養前注意觀察殘奶量,若殘奶量超過需要喂養量的1/3,需減少喂養量;若殘奶量超過需要喂養量的1/2,則停喂1次;若患兒出現嘔吐、腹脹等情況,需待其癥狀緩解后再開始喂養,患兒若吸吮、吞咽反射正常,且反應良好,則改為經口喂養。
觀察組采用經幽門喂養:將患兒擺放為右側臥位,選擇6~8號硅膠胃管,將0.9%氯化鈉注射液涂抹在胃管的頂端;將胃管經患兒口腔置入其胃內,輕輕抬高其臀部約30°,直至胃管隨著胃蠕動而移動,經過幽門后1~2 cm;借助B超確定胃管的位置,確認胃管頂端在幽門后1~2 cm,提示插管成功,然后記錄置入胃管的長度;采用輸液泵滴奶,初始喂奶量為10~20 ml·kg-1·d-1,每3~6小時喂養1次。
兩組均持續干預至出院。
(1)觀察記錄兩組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包括喂養后嘔吐或膽汁反流3次/d以上、胃潴留、明顯血便、喂養量減少持續3 d、腹部膨脹或變色;患兒出現上述任意一項,即可判斷為發生喂養不耐受。(2)記錄兩組生長發育指標,包括達全腸道喂養時間、體質量、頭圍及身長增長水平;增長水平計算方法為,兩組出生時及出生后14 d,分別用軟尺測量體質量、頭圍、身長,將測量結果相減。(3)觀察記錄兩組喂養期間呼吸暫停發生情況。(4)觀察記錄兩組住院時間。(5)給予兩組聽診檢查,比較其胃腸功能,包括胃腸每分鐘蠕動次數及腸鳴音強弱。
觀察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達全腸道喂養時間短于對照組,出生后14 d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長發育指標比較
觀察組呼吸暫停發生次數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呼吸暫停發生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聽診器聽胃腸蠕動、腸鳴音均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次
VLBWI的病因復雜,臨床認為,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等因素均可導致妊娠難以持續進行,致使胎兒被迫提前出生[6]。早產兒在子宮內發育尚未完善,各器官及系統發育成熟度欠佳,尚需大量營養物質維持繼續發育,即使出現短暫性營養不足,也會對腦部發育造成影響,故給予早期營養支持尤為重要[7-8]。經胃管喂養屬于腸內營養支持方式,在VLBWI出生后2~3 d,生命體征平穩時即給予早期腸內微量喂養,可滿足其機體的營養需求,促進胃腸激素分泌及胃腸黏膜成熟,增強胃腸動力,從而預防或減少膽汁淤積發生[9-10];經胃管腸內營養支持還可防止患兒腸屏障功能損傷,增強腸道免疫功能。但由于VLBWI胃未發育成熟,蠕動能力差,且排空較慢,經胃管喂養時,奶汁直接進入胃內會導致胃容量急劇增加,引起胃食管反流,進而引起嘔吐、腹脹、胃潴留等喂養不耐受情況[11-12]。故臨床仍需選擇一種更為優質的喂養方式,以滿足患兒機體對營養的需求。
經幽門喂養是一種新型的腸道喂養方式。采用該方式對VLBWI進行喂養時,奶汁會繞過患兒胃部,直接進入十二指腸或腸,可預防或減少胃食管反流,提高患兒的喂養耐受性,有效避免胃排空差、誤吸、嘔吐等問題發生,從而減少胃食管反流發生,降低患兒發生呼吸暫停的風險,有利于促進患兒生長發育。胃腸蠕動次數與腸鳴音的強弱可有效反映人體胃腸功能的恢復情況。胃腸蠕動次數越多、腸鳴音越強,提示胃腸功能恢復越好?;純何改c功能恢復后,其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可增強,并引起肌肉緊張性收縮,可阻止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從而減少食管反流及呼吸暫停;同時,患兒胃腸功能的恢復還有利于胃腸腔內容物的清除,并使空腹樣運動向餐后樣運動轉化,進一步降低食管反流及呼吸暫停的發生風險;而且,經幽門喂養可通過間斷喂養,有效提高患兒胃腸道的生理反射,增加胃腸蠕動,增強胃對容量負荷的調節功能,進而可提高患兒的喂養耐受性,確保喂養順利進行,改善患兒機體的營養狀況,促進其生長發育;此外,喂養期間使用暖箱,有利于維持患兒體溫的正常,減少熱量丟失,并可增強患兒安全感,有利于促進其機體生長發育。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達全腸道喂養時間短于對照組,出生后14 d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呼吸暫停發生次數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胃腸蠕動、腸鳴音均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經胃管喂養相比,經幽門喂養可更好地滿足VLBWI的營養需求,減少喂養不耐受發生,并可降低患兒呼吸暫停發生率,促進其生長發育,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經幽門喂養聯合暖箱可顯著提升VLBWI的喂養耐受性,減少呼吸暫停發生,并有利于促進患兒機體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