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木春
天津市南開區三潭醫院急診科 (天津 300000)
慢性傷口的發生主要與靜脈功能不全、外傷瘢痕等因素有關。傷口長時間無法愈合可引起疼痛、滲液、異味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以促進患者傷口愈合[1]。相關研究指出,對慢性傷口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輔以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提高其康復效果[2]。全程無縫隙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強調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細致的護理服務,可維護患者生理、心理層面的健康,但部分慢性傷口患者的傷口存在較強的疼痛感,單純給予護理干預效果有限[3]。紅外線治療儀干預屬于物理療法,利用紅外線可穿過患者皮膚,直接作用于皮下組織,產生按摩的效果,從而可減輕其疼痛感[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紅外線治療儀聯合全程無縫隙護理在慢性傷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傷口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交替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2~79歲,平均(56.29±4.85)歲;體質量指數17.56~26.78 kg/m2,平均(22.16±1.48)kg/m2。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2~71歲,平均(56.74±4.37)歲;體質量指數17.34~26.84 kg/m2,平均(22.09±1.35)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糖尿病足、動靜脈潰瘍、褥瘡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傷口愈合延遲;傷口持續時間>2周;體溫>39 ℃;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如肺癌、胃癌等;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合并開放性肺結核。
對照組采用全程無縫隙護理。(1)護理準備:成立全程無縫隙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疾病護理專業知識及技能培訓;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提前了解其病因、心理狀態及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對其病情進行評估。(2)實施干預:護理人員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整潔的治療環境,避免醫源性感染,滿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對存在基礎疾病的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幫助患者控制基礎疾病,如控制血糖水平、糾正營養不良;根據患者傷口情況選用恰當的濕性敷料,清除壞死組織,促進肉芽生長,同時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清理傷口、上藥,并囑患者保持傷口皮膚整潔、干燥,穿著棉質衣物,避免摩擦傷口;主動關心患者病情,以閑聊、播放輕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其不良情緒,并向患者介紹既往治療效果良好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治愈信念。(3)持續護理:在患者就診期間,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建立微信群,每日推送與慢性傷口相關的護理及康復內容,提醒患者閱讀,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識,以促進傷口愈合;患者出院后,定期對其進行電話隨訪,以親切、慰問的語氣詢問患者傷口愈合情況,給予患者護理指導,并告知患者復診時間;必要時對患者進行家訪,觀察患者傷口愈合情況,若出現傷口蒼白、無肉芽生長的情況時,可給予刮傷,直至出血。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紅外線治療儀[健力普(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JLP-800A pro]干預:將治療儀的照射中心垂直對準患者創口,將照射距離控制在30 cm左右;設置輸出功率為40 W,依據患者耐受程度調整輸出功率,持續照射30 min,1次/d。
兩組均連續干預2周。
(1)創口疼痛程度: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評估兩組創口疼痛程度,讓患者在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和10分)的游動標尺上標出代表自身疼痛的刻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2)傷口愈合情況: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分別采用Bates-Jensen傷口評估量表(Bates-Jensen wound assessment tool,BWAT)[6]評估兩組傷口愈合情況,內容包括皮化、深度等15個條目,其中,患者基本情況、傷口形狀2個條目不計分,其余13個條目均計1~5分,總分為65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傷口愈合情況越差。

干預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周后,兩組V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BWA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周后,兩組BWAT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BWAT評分比較(分,
慢性傷口多由長時間損傷或損傷處頻繁復發的組織缺損所致,患者多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癥等基礎疾病,且傷口存在持續感染的情況,導致創口不能愈合,易使患者產生不良情緒,不利于其病情轉歸,需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7]。全程無縫隙護理通過充分的護理準備、細致的護理服務及持續性的護理措施,可促進慢性傷口患者的創面愈合[8]。但單純采用該護理模式的效果不佳,部分患者創口疼痛難以緩解,需聯合其他方案共同干預。
紅外線治療儀主要是利用紅外線光源促進炎癥吸收,進而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周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紅外線治療儀聯合全程無縫隙護理可減輕慢性傷口患者的創口疼痛。分析其原因在于,在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傷口情況選用恰當的濕性敷料,可清除創面壞死組織,促進肉芽生長,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10]。在此基礎上,紅外線治療儀通過發射特定的電磁波產生溫熱效應,可使患者創口的皮下組織溫度升高、血流加速,從而可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11];同時,紅外線治療儀還可促進肌肉纖維合成,減少肌肉疼痛[12];此外,紅外線產生的熱力溫暖、舒適,可滲入皮膚深層,使患者緊繃的肌肉得到舒緩松弛,進而可減輕其疼痛[13]。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2周后,觀察組BWAT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紅外線治療儀聯合全程無縫隙護理可促進慢性傷口患者傷口愈合。分析其原因為,在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清理創口、上藥,為患者后續接受家庭護理提供了長期保障,有利于促進患者傷口愈合[14];同時,護理人員主動關心患者病情,向其介紹既往愈合良好的案例,可幫助患者樹立堅定的治愈信念,緩解其不良情緒。紅外線治療儀干預屬于物理療法,可直接作用于患者深層病灶,通過紅外線產生的熱效應、生物共振,促進皮膚表面及皮下組織代謝,加速傷口愈合[15]。
綜上所述,紅外線治療儀聯合全程無縫隙護理可減輕慢性傷口患者創口疼痛程度,促進患者傷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