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云海
浙江紹興柯橋牛羊保暖衣研發經營部,浙江紹興 312000
犢牛是提振奶產量的后備軍,也是養殖戶擴群增效的希望。在北緯40~50°區間的黃金奶源帶上,遇寒冬出生的犢牛,從38~39.2 ℃的母體來到-15 ℃以下的外界環境中,如何適應超過50 ℃的溫差,如何有效的保護犢牛安全越冬,一直是牧場關注的問題。
人們對牛只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耐寒不耐熱”的印象中。誠然,牛只在高溫環境下會出現呼吸急促等熱應激反應,但是,成年奶牛長期處在-4 ℃以下的低溫環境時,會出現冷應激,表現為掉膘、奶產量下降甚至停止泌乳;犢牛在氣溫低于0 ℃的環境中持續較長時間,也會表現出走動緩慢、弓背、毛發豎立、肢體抖動抽搐等冷應激體征,嚴重的還無意愿進食直至死亡。本文對犢牛保暖衣的必要性、應用及實踐進行論述,以期提高犢牛福利,增加牧場效益。
關于犢牛的耐熱耐寒臨界點,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界定,但能找到奶牛、犢牛、肉牛“最適宜溫度”的相關論述,奶牛生產的最適宜環境溫度為9~16 ℃,犢牛為13~15 ℃,在最適宜環境溫度下,奶牛的飼料利用率最高,抗病力最強。因而經濟效益最好。表1將奶牛、犢牛和肉牛最適宜溫度理論值進行了展示。

表1 牛只最適宜溫度 單位:℃
冬季對牧場最大的威脅是長期低溫對動物造成的危害。過低的環境溫度,會使牛體散熱過多、呼吸加深、脈動減緩、代謝和血液循環失調、尿量增多,容易出現感冒、氣管和支氣管炎、肺炎以及腎炎等癥狀,甚至導致牛只死亡,所以必須加以重視。初生犢牛由于體溫調節能力尚未健全,更容易受低溫的不良影響,必須加強犢牛的保溫措施。
為了降低低溫對犢牛造成的危害,犢牛保暖衣需要具有五個功效。
犢牛保暖衣的用料,選定由3 層面料組成,即:外層為印花布,內層為絨布,中間夾噴膠棉,用絎縫工藝將三層合為一體。總厚度控制在0.7~0.8 cm,以冬季的內層溫度控制在20~25 ℃間為宜。犢牛保暖衣的總重量控制在0.5 kg左右。
為了順應犢牛原有的站立起臥、走動、蹭墻、吃喝拉撒等行為習慣,與皮膚接觸的內層,一定要選用柔軟的絨布,裁剪要一體成件,不得有拼接疊線出現;尾巴對口處還要挖陷個月牙狀缺口,便于尾巴裸露甩動;脖頸開口處應壓低孔隙,以防低頭時寒風侵入;犢牛保暖衣的固定物可依仗四肢固定,無論是黏貼扣帶還是自行打結扣,一定要注意牢固程度,以免出現脫落、斷開而影響使用。切記犢牛保暖衣上不得配用金屬或塑料硬扣和扁薄型硬帶,以免因摩擦引發犢牛皮膚紅腫甚至潰爛。
在床底無柵欄的犢牛圈舍內,大多會鋪設一層墊草墊料以達到保暖和吸附尿液的目的,但當累積的尿糞過多,排泄不暢時,養殖者會發現臥床起身的犢牛從身上滴下尿液,于是就希望能用上“防水牛衣”。防水牛衣若因不透氣造成濕氣過重時,容易引發犢牛不適或疾病。為解決既防潮又具備透氣功能問題,在犢牛保暖衣肚底連同后腿臥地部位,左右兩側均縫貼上了可防水的人造革,前臂連同背部保留著原有透氣功能,經一般性潮濕的圈舍內測定,該犢牛保暖衣內層的濕度為62% RH,符合牛只最適宜濕度55%~82% RH標準。
因為奶牛色彩多為黑白相間的荷斯坦品種,也將犢牛保暖衣色彩融入到保暖衣設計中,專門定制了不銹鋼滾筒,再給外層面料印上了黑白奶牛色(圖1)。這樣遠遠望去,無論是犢牛、青年牛還是泌乳牛,都融匯在同一個花斑色調的氛圍中,很難辨別出未穿衣牛與穿衣牛的區分點。對肉牛的外層面料也染上了土黃色,使母牛不因犢牛穿衣而產生排斥感從而拒絕喂奶(圖2)。

圖1 奶牛犢牛保暖衣

圖2 肉牛犢牛保暖衣
為順應犢牛在第1個月生長迅速的生理特征,推出長73 cm、76 cm、79 cm、82 cm、85 cm五檔間隔為3 cm的保暖衣,供牧場同時穿用,或階梯穿用。但在實際應用中,牧場喜好選擇第2檔,即長76 cm、寬78 cm的保暖衣,并希望該檔保暖衣的固定物可自行調節寬松。為了滿足牧場的需要,設計了帶有圓扁形吊帶物的保暖衣,長帶64 cm,短帶34 cm,各有一端固定在犢牛保暖衣上,另兩端吊帶頭留給用戶自由打結,打結后的吊帶于四肢間應留有1 個拳頭的寬松度為宜。1 個月后即使出現牛大衣小的情況,仍能夠保留保暖效果;最重要的是,減少了犢牛的換衣頻率,降低了牧場成本。
冬天犢牛出現走路緩慢,躺下不愿起身,起身又不想臥躺,有的還出現弓背、毛發豎立、前臂或后腿時不時有抽搐抖動現象,即是一種畏寒癥狀。此時只要及時給犢牛穿上保暖衣,上述癥狀會在30 min后逐步消退。有的犢牛穿上保暖衣后,立馬會有蹦跳跑步的活躍動作。當寒氣來襲時,若能及時穿上犢牛保暖衣還可提前預防咳嗽、感冒,起到抵御風寒病痛,緩解拉稀癥狀等作用[3]。
2014年12月在北京延慶牧場進行了犢牛保暖衣保暖效果試驗。通過測溫儀24 h跟蹤測溫,在-20~-15 ℃氣溫下,測得犢牛保暖衣和牛體表之間溫度為22~24 ℃,比同一牛裸露在外的頭、尾、腳外表體溫度高出5~9 ℃,凈增體表體溫10 ℃以上。且此時牛體內五臟已有了保溫機能,通過血液循環流動,帶動了裸露在衣外的頭、尾、腳外表溫度而不易被凍傷,起到了間接保護作用。因此犢牛保暖衣具備抑制牛體熱量散發消耗的功能。
2018年12月在河北隆化縣對穿保暖衣犢牛與未穿保暖衣犢牛的增重情況進行了對比試驗。將犢牛保暖衣分發到6 個鄉鎮的6 個牧場,規定同一天出生的犢牛1 頭未穿衣(對照組),其他穿衣(試驗組),隔天出生的為第1天出生的未穿衣(對照組),第2天出生的穿衣(試驗組)。試驗時間為1 個月。其中2 個牧場分別因為缺計重量和尿液偏多中途退出試驗,4 個牧場數據有效,統計結果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穿衣犢牛比未穿衣犢牛平均增重4.52 kg,其中最低的一個場平均增重3.30 kg,最高的一個場平均增重6.50 kg,這僅為1 個月的對照,假如按一個冬季3 個月推算,每頭增重差可能超過10.00 kg,這10.00 kg增重可以帶來縮短犢牛養殖時間、節省飼料成本、減少人工成本、加快場地周轉等益處。

表2 穿衣犢牛與未穿衣犢牛1 個月增重對照表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購買犢牛保暖衣的目的僅為防止犢牛被凍死。以河北省隆化縣為例,隆化縣往年在冬季出生的牛犢中,有7%~8%的牛犢會被凍死,其臨床癥狀往往是第1天受凍感冒,第2天趴窩不愛動彈,第3天不愛吃奶,然后到夜里就夭折了。增重對比試驗中,穿衣犢牛成活率達到了100%。因此,有了犢牛保暖衣,牧場就不必刻意避開犢牛出生在冬季最冷的100 天了,配種效率得到提高,泌乳牛產奶量提升。來年春天,未穿衣牛還需要半個月的脂肪積聚等體能恢復期,穿衣牛已在冬季積累了10.00 kg左右的體重差,去除保暖衣后可直接增長體高、體長;春末,與未穿衣犢牛比,穿衣犢牛長度增加20 cm左右,身高增加10 cm左右。若奶牛犢牛在第1年冬季穿了保暖衣,第2年的青年牛在冬季再穿1 次保暖衣,可比未穿衣牛約提前4 個月配種、產犢、產奶。
為了抵御寒冬對奶牛產業造成的經濟損失,目前東北、西北地區一些有實力的牧場,試圖通過建有供暖設施的標準養殖場房來扭轉寒凍危害[4]。但動輒幾百萬、幾千萬元的基建投入令人生畏,再加上24 h熱能的供應和人工操作的投入,一般牧場難以承受。以產出比操作分析,由于密閉的場房內增加了養殖密度,牛糞尿液及墊草料遇熱蒸發的氨氣會陡然上升,而氨氣會傷及牛只的呼吸系統,氨氣達到一定限值需要換氣,換氣寒風就會重新侵入,需加大供熱力度,如此循環往復。與暖房相比,保暖衣更具價廉、環保、操作簡便等優勢,具有推廣價值。
給犢牛穿保暖衣前,應觀察犢牛的毛發是否已干燥,只有在圈舍內毛發干燥的狀態下才可穿衣,以防毛發的濕氣過重被犢牛保暖衣裹合而引發因濕氣產生的不適,干燥保暖的衣物才可獲得福利享受。若是剛出生的犢牛,應先用干毛巾擦去黏液,后用吹風機吹干毛發,吹出的溫度以不燙手為宜;若在有暖氣產房出生的犢牛,可在臨走出暖房前10 min穿衣。
給犢牛穿衣的時機應安排在喂料時穿,因這時犢牛的注意力集中在喂料,一人就能完成。若選定其他時候,則有可能需增加1 名幫手完成。
給犢牛穿保暖衣的圈舍,應選擇在尿糞有自然外排功能的圈舍,若只有墊草料的圈舍,該墊草料的厚度應堆積到20 cm以上[5],以防保暖衣被泡進尿液中。最好選擇在竹、木柵欄或塑料等具備尿糞下泄功能牛床,也可選二層以上紅磚疊加牛床或抹成斜坡或魚背型的水泥牛床。在這類無尿糞沉淀牛床內,就可用保暖衣直接取代墊草料。一旦用保暖衣取代墊草料圈舍,不僅可為牧場減少購買墊草料費用,也可省略運輸、翻曬墊草料的工本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