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學院 陳冬梅 孟福偉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 楊濤
重慶榮昌陶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陶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陶。而在這四大名陶中,目前學術界上對于榮昌陶的研究還較少。關于榮昌陶的相關研究,在研究內容上,前期主要集中于研究制作工藝以及藝術價值,到近期多關注于榮昌陶的傳承發展與創新等相關問題。比如有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進行創新,提供在地設計的新思路,也有對榮昌陶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目前關于榮昌陶具體的產品創新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將文化內涵融入產品之中[1]。文章試分析榮昌陶產品發展現狀,提出以設計賦能于榮昌陶傳承與發展。基于當地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發展策略,提取元素展開系列設計實踐,探索榮昌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之路。
“榮昌陶”泛指重慶榮昌地區生產的陶器,因為主要集中于安富街道,又名“安陶”。榮昌陶文化歷史積淀深厚,歷史上起源于漢代,興盛于唐宋[2]。“安富場五里長,排列泥精列成行”便是形容當時榮昌陶的規模盛況。其泥料優質,藝術價值高,文化內涵深厚,是西南地區制陶術的典型代表。榮昌地處成渝兩地主軸線連接點上,東達重慶,西通成都。這里生產的陶器與川渝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氣候環境都有緊密的聯系。歷史上川渝地區經過八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形成了多元融合的地方氛圍,體現在人們生產、生活等各方面。榮昌陶則是主要供應川渝等地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具有濃厚而樸素的生活氣息特征。
榮昌陶產品主要分為工藝陶產品和工業陶產品。工藝陶產品目前主要以壺類為主,兼有花瓶擺件等,具有較高的藝術附加值,但僅服務于部分群體,面對市場較小。工業產品陶從八十年代國營企業轉向開始,對于產品的研發便開始逐漸弱化。到九十年代,私有企業制作產品時優先考慮經濟效益,迎合市場而生產酒瓶,忽視了榮昌陶的文化特色[3]。到2011年,榮昌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展開系列積極措施以發展榮昌陶,情況雖有好轉,但產品陶的發展狀況依然面臨困境。
21世紀以來,人們生活節奏加快,80后、90后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制作泡菜的生活方式逐漸變少,家庭中對于泡菜壇的需求也逐漸降低。社會消費需求減弱,泡菜壇產品的銷量就大不如前。而目前大部分在陶廠工作的手藝人知識水平相對較低,產品研發能力不足,出現產品不能及時應對市場變化的狀況,急需改變現狀。
產品陶目前主要以生產酒瓶、酒缸、泡菜壇為主,產品類型單一。經過訪談以及調研發現,目前大部分陶廠家主要是生產酒瓶,配合酒廠的生產需要,訂單較為穩定,但產品文化附加值低。以模具成型小批量化生產方式為主,且酒瓶產品實際上榮昌陶特色并不明顯,并未運用到榮昌陶特色的裝飾手法或是制陶手法,且泥料有的都并不是榮昌當地泥料。另一方銷售較多的便是泡菜壇,雖然泡菜壇的生產用到了傳統的制陶工藝,但發展至今市場發生變化,人們的生活需求減少,單一的泡菜壇產品類型銷量受限。
榮昌產品陶不注重榮昌陶特色,缺乏審美價值,出現工藝陶與產品陶發展脫節的情況。單純的批量酒瓶生產,并不具有榮昌陶工藝特色,造型僅順應酒廠需要,創新意識薄弱。產品陶整體停留在傳統酒瓶、酒壇的生產上,缺乏榮昌陶自身鮮明特色。但走訪當地工廠發現,由于當地工廠工人文化水平有限,所以研發能力不足,也對其產品創新帶來一定的困難。
當前背景下成渝經濟圈文化建設,榮昌區提出以中國(西部)陶瓷之都為名片,加快推動陶瓷產業發展,目標打造西部重要的陶瓷研發生產基地。對榮昌陶來說是一次嘗試轉型向文化創意產品方向發展的機會。榮昌陶要在當代社會語境下傳承和發展,需要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促進傳統手工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更加緊密的對接。
呂品田在《必要的張力》一書中提出“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已成為維護民族文化和生存的國家戰略”[4]。民間手工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關于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者們均比較認同民間手工藝傳承發展的關鍵在于讓手工藝在當下社會依然能滿足社會需求[5]。而具體的民間手工藝面臨現狀不同,助力其走出困境的解決方案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以設計的角度介入榮昌陶的傳承與發展,可以基于以下策略進行探索嘗試。(1)明晰產品市場,豐富產品類型。找到榮昌陶特色所在。當下社會競爭激烈,陶區瓷區產瓷數量眾多。需要根據榮昌陶泥料優勢,特色裝飾,針對具體的人群來進行產品市場的清晰定位,以此提高市場占有份額。(2)廣納設計方案,提取榮昌陶的代表性文化元素。以榮昌陶的色彩元素、造型元素為設計來源,豐富產品設計類型。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3)結合不同的生產方式,延伸手工藝產業鏈條。將榮昌陶的民間工藝與當下消費市場相結合,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多角度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可能性。(4)根據手工藝人擅長的制陶工藝或是裝飾工藝,進行相關設計研發。以此增加手工藝人的就業機會,保證產品產出。創造經濟價值,形成良性循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活態傳承。
對榮昌陶發展而言,適應當下的生活需求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方式。讓榮昌傳統制陶工藝、裝飾工藝與當代人們的生活發生聯系。不可完全以批量化、工業化方式來傳承創新,需要認識到榮昌陶的人文價值,提取其文化元素,結合生產方式考慮進行設計創新。才能讓工藝品成為具有有榮昌陶文化元素、工藝特色、使用價值的榮昌陶產品。榮昌陶產品發展的問題,也是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關注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專家、學者以及設計工作者對于具體現狀問題分析并探索更多具體的解決思路。
榮昌陶的文化元素需要從其典型特征中分析而來,在特征上主要表現在材料、裝飾和造型品類三個方面。材料主要以榮昌當地的天然陶土原礦為陶瓷原料,加工成為紅陶泥和白陶泥。裝飾上主要以化妝土裝飾和色釉裝飾為主,而極具特色的裝飾手法是化妝土裝飾,作品通常呈現紅底白花的剔刻裝飾。造型品類主要是以日用生活陶器和陳設觀賞器為主,日用陶器主要有壺、缽、碗等,多為圓潤飽滿造型,陳設陶以動物雕塑、花瓶等為主。榮昌陶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主要在于其紅白對比的色彩元素和“泡菜壇”造型元素,幾乎成為代表榮昌陶的文化符號。文章選用榮昌陶特有的色彩元素和“泡菜壇”造型元素為設計來源,進行系列設計運用。
榮昌陶的色彩呈現主要與它的原料相關,主要是紅色與白色。紅陶泥含鐵量高,燒成后通常呈現暗紅色、赭石紅色或是褐色偏暖色等。白陶泥主要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燒制后多呈現偏暖的白色。榮昌陶泥燒制溫度通常在1150—1200℃左右,由于燒成溫度和燒成氛圍不同,所呈現的陶顏色也有不同。
由于受化妝土剔刻裝飾影響,化妝土色彩通常以當地紅陶泥為底,白陶泥作化妝土施在表面,再進行剔刻花技法裝飾。呈現“紅底白花”的色彩裝飾風格,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果。這種強烈的紅白對比在榮昌陶產品中比較多見,隨著上世紀榮昌陶“泡菜壇”產品暢銷各地,逐漸成為榮昌陶特有的色彩裝飾風格。使榮昌陶產品明顯區別于其他陶區陶瓷產品的色彩裝飾,成為榮昌陶獨特的色彩元素。
榮昌陶產品中,目前人們較為熟知的代表性產品是當地的泡菜壇造型。由于榮昌陶傳統制陶工藝多為拉坯成型,所以歷史上陶器也多為同心圓造型。羅天錫的口述中說到:“不變的是傳統,我們的泡菜壇、罐是榮昌陶的特點”[6]。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必備生活器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可以說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民間藝術。榮昌陶泡菜壇整體比例協調,裝飾以化妝土刻花為特點,紋飾多選用植物紋飾,質樸自然,具有地域特色。在當地博物館、街道、以及各個廠里均可以看到泡菜壇的身影,包括榮昌當地的“安陶小鎮”的大門也是以此為造型來源。“泡菜壇”可以說幾乎成為榮昌陶的代表性造型元素,伴隨人們的生產生活。
榮昌陶裝飾手法多樣,主要是以化妝土裝飾和色釉裝飾。化妝土裝飾中有剔刻花以及點畫花裝飾。由于榮昌陶產品以剔刻花裝飾較為多見,通常裝飾元素呈現白色,以紅底為底色。裝飾紋樣較為豐富,且多來源于生活與自然。唐宋時期,裝飾紋樣主要為卷草紋,明清時期出現纏枝紋。發展到目前,紋樣有卷草紋、纏枝紋、動物紋以及人物畫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卷草紋飾,在生活器上比較多見,通常以二方連續的組織方式出現,在泡菜壇、罐上出現比較多。
選取日用餐具作為設計方向,以榮昌陶“紅底白花”為色彩裝飾元素,“泡菜壇”為造型元素展開設計。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器具須知》中說:“美食不如美器”,在人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下,餐具作為日用器物,也是人們生活美學、飲食美學的體現。
此系列產品針對的目標人群主要是當下80后、90后群體,這部分群體逐漸成為手工產品市場消費主力,生活方式也和過去大有不同。需根據當下的生活方式、飲食文化需要來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設計的實用性、審美性、情感性、文化傳承性等多角度考慮。在當下高速化流轉的社會,人們內心的孤獨感需要具有情感關化的產品來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半手工的陶瓷產品相比純機械化冰冷的陶瓷更有手工的溫度,且半手工、半批量的生產方式既可以保留榮昌陶裝飾技藝,又能相對降低純手工產品的價格。
當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之下,榮昌作為成都與重慶之間的重要節點聯通兩座城市。會增進川渝地區人民經濟、文化、旅游等的交流,交流活動的增多為手工藝產品提供市場環境,以以滿足小眾化、愛好手工產品的消費群體需求。
“餐具系列一”餐具產品,保持榮昌陶古樸、拙美的藝術特點。結合當地特有的兩種陶泥進行榮昌陶手工產品設計,將當地最具特點的刻花劃花裝飾技法,結合卷草紋裝飾,進行生活日用陶器設計。“餐具系列一”食器產品作為前期探索,主要在于產品類型上的創新。如圖1所示,在成型方式上主要還是手工生產,坯體以拉坯和搟泥片印坯為主,在坯體半干濕狀態下上一層當地白色化妝土,白色化妝土也可以榮昌當地泥料為主料,加入其他泥料輔助調整整體的色彩對比,再以相應工具進行剔刻花裝飾。共做出包含果盤、菜盤、碗、碟等共十一件套組,滿足人們生活需要。

圖1 制作過程圖
如圖2所示,紋樣主要選取榮昌特色的卷草紋飾,紋樣位置分布主要以滿花、團花為主。盤類、碗類主要是運用正負形交替布置,中間滿花四周留白,或是中間留白四周滿花。調控紋樣的疏密節奏以達到形式上統一,衍生出一系列日用器物。大小組合,高低搭配,可用于日常家庭使用,也可出現在當地或是城市里合適氛圍的私房餐廳等,使榮昌陶的特色以新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圖2 系列一餐具產品圖
“餐具系列二·一人食器”在系列一產品的探索基礎上,進行進一步設計。如圖3所示,保留榮昌陶文化元素以及特色,又結合批量生產的方式,嘗試以半批量半手工作為生產方式,豐富產品類型。根據當下社會年輕群體的生活方式,將歷史上出名的“泡菜壇”造型分解設計為“一人食餐具”,一碗一碟一淺盤一深碗一湯碗。

圖3 一人食器產品拆分圖
如圖4所示,整體組合起來成為一個泡菜壇造型,以上下相互扣合的方式可組裝起來,泡菜壇壇珠以白色刻花裝飾帶為分界線,可拆分為一個深碗一個湯碗。壇沿為淺盤,倒扣的壇蓋為碗,碗內壇口處為一小碟。分開使用時符合一個人的餐具用量。坯體的制作可以選擇批量的方式制作,壓坯成型或是注漿翻模,裝飾為手工刻劃花裝飾。造型上喚起人們舊時童年記憶,但實際的產品功能則適應當下生活方式。裝飾上運用榮昌陶傳統的化妝土裝飾手法,紋樣選擇當地最為常用的卷草紋飾,進行剔刻花裝飾,呈現紅底白花紋樣。

圖4 系列二:一人食器產品圖
文章從手工產品設計的角度介入,從實地調研到分析提煉文化元素、確立產品定位、制作成型,圍繞榮昌陶發展困境展開討論,以餐具設計實踐探索榮昌陶產品發展的可能性。試圖在保留榮昌陶當地工藝的基礎上,順應現代生活及審美的需求。榮昌陶產品服務于西南地區人們民間生活幾百年,傳承到當代社會,我們新一代有責任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讓榮昌陶實現活態傳承。文章中僅是初探榮昌陶產品發展可能性之路,在設計實踐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同時也希望各位學者、設計師以及陶藝家們投入更多關注和研究,讓傳統工藝回歸生活本源,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走進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