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 常鈺圓 孫亞云(通信作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是指以手工為主要勞動形式的工藝項目,包括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中的絕大多數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但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它們遭到強烈沖擊而逐漸衰落。從兩千年至今,我國采取了諸多措施來挽救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與這種由政府牽頭的、自上而下的保護形式不同,近年來一種個體的、自發性質的傳承手段逐漸嶄露頭角,并迅速發展為一種流行風潮,即“手作”。國內對于手作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且數量不多,但手作的熱度之高卻與它的研究數量不成正比。但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手作更多地隱匿于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其詞義的模糊與非正式的特性也使得它的價值極易被忽視,但其蓬勃的生命力,卻又反復向人們宣告著它存在的意義。
手作,即手工勞作,通常被認為從日文詞匯衍生而來,其中“手”是意義的源頭,既可以指代勞作過程,也可以指代勞作成果。從廣義上來說,任何一種手工勞作都可以稱為手作,無論是傳統手工藝還是現代都市手工藝都可以納入手作的范疇,但文章中的手作主要指以都市人為主體進行的手工實踐活動。
1.2.1 個性化特征
技術從來不是中性的,而總是一種個性的投射[1]。手作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身生活實踐的手工造物方式。伴隨著造物活動的是自身的生活實踐、靈感交流,是個體自身的對話,是情感和思緒的表達[2]。因此,個人的思緒及實踐能力直接決定了手作作品最后的樣貌。其中,人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地域環境因素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特定地域的群眾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在特定文化背景熏陶和孕育下,該地域的人又必然會具有某些共同的思維習慣。人們在進行手作時,會受到這種具有地域性思維習慣的影響,他們的手作作品也呈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即便是同一題材最后的成品也是各不相同的。
1.2.2 簡易性特征
不同于傳統手工藝的專業性,手作更強調的是一種易上手的簡易性。它的入門門檻較低,既不限制年齡,也不限制性別,既沒有從業時間的要求,也沒有其他資質的規定,只要對手作有興趣并愿意嘗試,都有資格成為手作愛好者。手作愛好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學習資源,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有師徒傳授與技藝培訓,而隨著新媒介的發展,網絡逐漸成為手作愛好者進行展示與交流的主要平臺,網絡平臺具有方便、及時、快速和交互性的特點,能夠讓眾多手作愛好者快速獲取到需要的學習資源。除了如微博、小紅書、抖音等通用平臺之外,還出現了更多的專業平臺,如圖1的手工客APP,該平臺提供了大量免費的手作教程,能夠讓手作愛好者聚集在一起進行交流學習。

圖1 手工客APP
1.2.3 體驗性特征
手作能夠為愛好者帶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當手作愛好者在進行手工勞作時,他們很容易達到一種全神貫注的忘我境界,而忽略環境的嘈雜與時間的流逝。這種身心合一的體驗感正是當代人所缺乏的,在勞動分工制度中,人們的勞動成果不再為自己所有,人的“生命時間”變成了“工作時間”[3]。于是,人們被迫勻出工作以外的時間去尋找自身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而手作恰好為他們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在相對完整的手作體驗中,手作愛好者像藝術家一樣進行創作,將平日被壓抑的個性轉化成創意的力量。他們的生產活動,并非只是指向外在的目的,而是指向其本身[4]。因此,外界的評價與客觀的美丑對于手作愛好者而言沒有那么重要,他們更在意創作中自我價值的追尋。
1.2.4 裝飾性特征
對于絕大多數手作愛好者來說,手作只是閑暇時光的娛樂活動和業余愛好,他們“入坑”的起點僅僅是因為興趣,而非謀生。此時,手作愛好者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能消磨時光的活動,這個活動最好是“美的”,能夠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手作中的審美需求,主要表現為作品的裝飾性。即便手作愛好者的能力有限,制作出的作品不盡如人意,但他在創作初期也必然會進行構思與設計,為自己的作品擬定一個美的目標,倘若達成此目標那獲得的愉悅感與成就感將會是翻倍的。在手作項目的選擇上,手作愛好者更傾向于布藝、陶藝、刺繡等,它們的裝飾意味遠遠大于實用價值,而對于草編、木藝等裝飾空間較弱的分類卻鮮有涉足,完成后的作品也多用于家居環境的裝飾。另外,一些手作愛好者之所以選擇自己動手,也正是因為市面上沒有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產品。
手作的四大特征反映出手作愛好者創作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自我滿足,他們僅僅是把創作過程當作一項陶冶身心、美化生活的藝術活動,至于最終的成品是否足夠美觀,精神文化內涵是否豐富,個人實踐是否足以承擔起技藝傳承的重任,并不是他們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因此,手作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必定是利弊共存的。
2.1.1 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表達
手作的個性化特征豐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社群性的特征,傳承人個人風格的形成也是在群體意識文化的框架中形成的。然而,即便在相對穩定的群體之中,個人也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一些傳承人在進行傳承時候,往往不會僅呈現統一的、一成不變的傳統方式,因為傳承人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他們必須保持新鮮感和好奇心去探索以融入周圍的世界[5],在不變中尋求變化,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傳承至今的根本原因。
這種“變異”的現象在手作愛好者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首先,愛好者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會帶有家鄉的痕跡,呈現出兩地文化交融共生的特征。如上海的海派絨繡、彩繪玻璃等均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其次,愛好者的文化背景、興趣喜好與創作意圖等各不相同,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未接受過專業訓練,匠氣不足但靈韻有余,思維的發散性更強,創作也更加自由,因此在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往往會產生更多新奇有趣的想法,這些創意匯聚在一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與活態傳承提供了更多的靈感與思路。
2.1.2 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群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群性特征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要依靠少數傳承人,更需要大量的地方文化精英與承襲者的共同參與。然而,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開發并非幾個代表性傳承人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龐大的群體傳承者以恰當的身份集體參與傳承,如此才能鞏固和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土壤。
手作的簡易性特征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群體。首先,網絡上的教程往往都是經過簡化的。以瓷胎竹編為例,原材料之一的竹絲需經過刮青、烤色、去節、開片等多道工序才能投入使用,制作難度極高,而一般的手作教程幾乎不會展示竹絲的制備,難度也大幅下降,不會讓愛好者望而卻步。其次,互聯網的發展不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手作的教程變得極易獲取,而且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群體的聚合[6],手作愛好者之間、愛好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間都能通過不同的網絡平臺實現超越時空的聯結,他們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平臺上,吸引共同愛好者,平臺也能將這些內容隨機推送給其他平臺用戶,讓更多的普通人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培養更多的潛在愛好者,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從小眾走向大眾。
2.1.3 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文化
手作的體驗性特征傳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文化。人總是在親身體驗到一種事物或經歷過一種事情后,才會對事物本身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和感受[7]。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也是如此,親手制作所獲得的經驗與感悟,與旁觀的分量是完全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神文化,也只有通過手作體驗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在快節奏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需要一種能讓心靈安靜下來,同時既有溫情脈脈,又有個性及勞動樂趣的、慢速度的高感情生產方式,去與高速度但缺乏人情味的科學技術制衡[8]。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手作正是這樣一種方式,幫助人們實現從“勞動之獸”到“創造之人”身份的轉變。在手作的世界中,人們不再是無足輕重的都市塵埃,而是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家與造物主,他們在相對完整的體驗過程中感悟著傳統農耕文化中的造物之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及十年磨一劍的匠人精神,見證著零碎的材料經由自己的雙手獲得新生命,體會到古代手藝人無與倫比的造物智慧,從而對傳統生活產生向往之情。在此情境下,傳統生活不再是落后與腐朽的代表,而是美好生活的典范。
2.1.4 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美學
手作的裝飾性特征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美學。裝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人對于物的實用需求不會依賴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獨特的裝飾美感或許更有價值。人類藝術離不開“裝飾”一詞,例如,當人類能夠熟練地制造出陶瓷后,彩陶便誕生了,人類不滿足于陶器的樸素,便開始嘗試制造其他材料的器具,可見,工藝與裝飾不是人類物質需求的結果,而是審美需求的結果。手工藝與裝飾不是人類裝點門面和附庸風雅的消遣,而是大眾生活和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類生活散發著獨特光輝的寶石和精神依托[9]。
然而,裝飾具有時代性,時代背景影響了美的標準,而這種標準又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審美意識當中。由于近代社會變遷過快,傳統的審美風格還未來得及與新的審美標準進行融合,便被時代拋棄,手作愛好者的年紀普遍偏小,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心中美的模板是現代的,而非傳統的。因此,生活在都市之中的手作愛好者在創作時并不會遵循舊的形式,而是根據自身對于美的理解自由創作,甚至將多種裝飾風格進行“混搭”,但無論最終的呈現如何,裝飾的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即美化生活,獲得滿足。
2.2.1 有限度的傳承程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種類繁多,但手作愛好者的選擇卻相對固定。都市生活節奏快,人們并沒有過多的精力和時間來學習復雜的技藝,他們把手作當成一種興趣、愛好,或僅僅是調節生活壓力的方式。因此,那些裝飾性強、工藝難度低、耗時短、材料易獲取的手作類別更受青睞,即便存在難度較高的環節,他們也會采用一些辦法來降低難度,如縮小作品體量、減少裝飾面積、購買制備好的原材料等,這就使得手作難以達到傳統手工藝的高度。因此,手作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程度是有限的,那些瀕臨消亡、裝飾性弱、技藝難度偏高、難以適應當代市場的手工藝項目,仍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傳承。
2.2.2 淺層化的學習內容
手作愛好者往往借助網絡平臺,或以體驗店體驗的方式來培養手作興趣,學習手作知識。網絡資源全面但零散,且呈現技藝與文化分離的特征,而體驗店為了確保顧客能獲得良好體驗,會簡化手作流程,又或是直接要求顧客進行相應的操作,但其原理卻不會過多介紹。這兩種方式都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碎片化,不利于手作愛好者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甚至會讓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認知上的偏差,學習的內容也呈現出重技藝而輕文化的特征。簡易的知識雖然更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
2.2.3 原有文化意蘊的消散
由于地域界限的打破與社群意識的淡薄,手作愛好者喜歡用拼貼、嫁接等藝術手法,將多種工藝及裝飾手法融入一件作品中,不問出處與歷史,更不問流派,裝飾圖案原有的意義被消解,完整性也遭到破壞。原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甚至被其他“外來工藝”壓制,難以分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面貌。這種做法雖然創造了遠比傳統工藝品豐富的造型,但地方手工藝中擁有的豐富意義體系卻被簡化、碎片化,甚至是無意義化。從本質上來說,融合的結果是走向去地方性、民族性,走向單一化、同質化的過程[10]。人類社會發展需要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單一文化如同單一基因一樣造成物種的退化,將使人類的創造力衰竭,使文化的發展道路變得狹窄。
根據前文中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手作的問題主要在于缺乏規范與引導,而我們已經在十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相對成熟的道路,也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那么,手作可以密切自身與該體系之間的聯系,既能保持傳承的活力,又能借助成熟的策略及時調控。首先,針對傳承程度的問題。都市生活有它自身的節奏,人們在閑暇之余進行手作已經不易,相比于強硬植入新的項目,以溫和、輕松的方式開拓人們的眼界,最大程度地激發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興趣更為重要。其次,針對學習內容的問題。建立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作資源平臺,由專人整合學習資源并負責審核,確保發布內容的真實性與專業性;舉辦交流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手作愛好者交流切磋,削弱兩者之間的認知代溝。最后,針對地域文化的問題。民間文化在田野,不再書齋,若想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文化基因,去原生地體驗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應鼓勵當地的青年手工藝人去其他城市創業,打破地域間的文化隔閡,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城市共享度。
任何傳統事物都不是停滯不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未來必將由新一代的年輕人把握,但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意識的覺醒,不僅需要文化環境的熏陶,更需要以手作的形式切身體驗。手作應當被視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重要力量,同時也要采取措施彌補它的弊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