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 張宏 李鎮宇
我國北部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經過漫長歷史積淀已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冰雪文化內涵。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冰雪產業發展帶來巨大契機,冰雪產業與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的融合將是冰雪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動能,參與冰雪事業的各方應攜手共進,推動我國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1]。而當前我國本土冰雪文化傳播還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匱乏、傳播能力弱等諸多問題,如何把握北京冬奧會契機,弘揚中國特色冰雪文化是一個重要課題。文章聚焦冰雪民俗文化,運用新媒體,挖掘新形式,打造新內容,為助力冰雪文化產業發展,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影響力提供借鑒和參考。
情境認知理論(Situated Cognition)最初被認為是一種教學方法,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生動形象的場景來引起學生的積極態度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2]。情境認知理論糾正了教育領域的刺激反應和符號學說的失誤,長期以來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課堂教學設計。實際上,情境認知理論并非單純的教學手段或建議,而是有關知識本質的一種理論,它研究人類知識如何在活動的過程中發展。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與行是交互的,知識是情境化的,通過活動不斷向前發展。
在設計學領域,譚浩將情境定義為:“人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進行某種活動的相關因素和信息的總和”[3]。游戲領域中雖然很少提及情境一詞,但游戲本身蘊含了強烈的情境概念?!队螒蚋淖兪澜纭分赋鏊械挠螒蚨加兴膫€決定性特征:目標、規則、反饋系統和自愿參與[4]。玩家主動進入游戲場景接受規則約束,不斷感知環境、接受反饋從而提升自我,最終完成游戲目標這一過程就是典型的情境認知過程。良好的游戲情境創設往往能使玩家產生心流體驗,產生更強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在引導的同時鼓勵玩家主動探索與思考,幫助玩家更深刻地體會游戲所傳達的內涵。
冰雪文化是指在冰雪自然環境中從事日常生活的人們,以冰雪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所采取或所創造的具有冰雪符號的生活方式。我國擁有深厚的冰雪文化歷史底蘊,經證實,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是人類滑雪活動的起源地,北方世居民族滿族的冰雪文化核心內容則兼具冰雪娛樂和運動,清代一年一度的“冰嬉之典”就涉及各類冰上特色競技項目[5]。除此之外,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北方地區,我國還擁有豐富的民族性冰雪飲食、建筑、民俗等特色文化。冰雪文化作為中國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的優秀素材源泉,特別是在北京冬奧會的效應下,探索冰雪文化傳播對增強中國軟實力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一批優秀的文化功能游戲進入公眾視野,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榫接卯和》、古詩詞學習《畫境長恨歌》等,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隨著社會對游戲認可度的提高,游戲的功能已經從單純的休閑娛樂逐漸向承載社會責任和主流文化的方向演變,功能游戲也逐漸成為推動游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6]。功能游戲以解決現實社會和行業問題為主要目的,具有跨界性、多元性和場景化三大特征,它不僅擁有傳統電子游戲的娛樂性,而且更加關注游戲的功用價值。具有正向社會價值導向的功能游戲,能夠以新的表現形式與敘事手段為文化注入活力,并展現出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多元價值。
以冰雪環境為基礎的冰雪文化受地理氣候條件影響較大,但借助功能游戲的形式,冰雪文化可以打破時空間限制,從視覺、聽覺、交互等多角度展現豐富的文化內容,以輕松的形式傳遞文化知識,讓用戶全方位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以文化背景作為基石,則加強了游戲的可玩性與文化內涵,讓游戲更具趣味性與吸引力,進而激發用戶自發傳播行為。通過良好的設計,功能游戲有助于建立冰雪文化品牌,為周邊衍生、二次創作發揮積極的作用,并產生持續效益。
3.1.1 真實性
以傳播文化為目的的游戲情境創設,必須基于真實性原則,根植現實文化資源內容,拒絕憑空捏造或扭曲事實,否則將失去情境認知的意義,淪為純粹的娛樂性產物,甚至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3.1.2 代表性
代表性從兩個維度體現:特殊性與意義性。特殊性是指某種民俗文化是該地區獨有的、在其他擁有冰雪資源地區不多或不可見的內容,是基于長時間的歷史積淀形成的、顯著區別于其他地域并彰顯區域特色的專屬名片。意義性則是指民俗內容所折射出的當地深層次冰雪文化涵義,包括歷史背景、審美觀念、象征意義、精神信仰等,具有相當的文化感染力與一定的傳播價值。
3.1.3 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戲的基本屬性,失去樂趣因素,游戲便難以在文化和社會層面產生可見的影響[6],新穎的內容、豐富的玩法、特殊的情境體驗都能增強游戲的趣味性。在選取冰雪民俗內容時,可側重當前數字產品中還未能或較少涉及到的部分,增強對玩家的吸引力。在冰雪民俗文化眾多分支中,歲時民俗往往具有豐富的特色活動模塊,參與人數多、文化氛圍強,具有特定情感體驗,與游戲趣味性要求契合度高,是值得探索的領域之一。
3.2.1 自然與人文的結合
冰雪民俗文化是自然環境與人文因素緊密結合的一種特殊地域文化。于冰雪環境中誕生的文化天然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符號,如具有對稱美的雪花晶體、千里冰封的江河之景、宛如仙境的霧凇奇觀等,均是顯著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標志性符號。而生長于冰雪環境中的人,通過對冰雪環境的探索和適應,逐步形成了基于冰雪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從而衍生出獨特的器物、飲食、技藝等物質文化內容以及藝術審美、風俗活動等精神文化內容,最終形成與冰雪自然符號相輔相成的人文因素符號,因此在冰雪民俗文化功能游戲視聽表現設計中,要同時凸顯冰雪自然元素與地域人文兩方面的要素,針對性地將自然、人文符號進行提煉并轉換為適合游戲表現的視聽符號。
3.2.2 人文為主自然為輔
冰雪民俗文化雖然兼具自然與人文要素,但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最終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決定的,缺乏人類活動的參與,冰雪只能作為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而無法展現文化內涵,因此人文內容才是進行文化傳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畫面與聲音是游戲藝術最基礎的呈現方式也是表達設計者意圖最重要的通道,直接影響玩家對情境的認知和體驗。因此在視覺層,盡量將人文內容置于前景并適當增大畫面占比,而將冰雪元素作為細節補充與環境渲染,引導玩家加強對人文內容的感知和理解;聽覺層面,可以直接從真實環境中獲取自然與人文聲音素材,但在進行聲音補充創作中,要始終保持與人文風貌一致的情感基調與風格,做到額外聲音為加強人文表現所用。
3.3.1 參考真實情境實踐
吳小金等[7]在科普類游戲設計中指出,為了更好地實現內容與機制的融合,應當在相應領域的真實情境中尋找適合游戲化且能激發學習興趣的具體操作實踐,并將選取的操作抽象化、簡潔化,使其成為游戲中的一種交互操作形式。冰雪民俗實踐內容可基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長期處于冰雪生存環境下逐漸形成的適應性生產生活內容,第二類為出于功用、娛樂、藝術性等目的對冰雪資源的直接利用,前者體現了對自然壓力的克服,后者則展現了對自然的主動探索,均是玩法設計可以參考的素材源泉。
3.3.2 適度的挑戰性
人在征服具有挑戰性任務后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感,沒有挑戰性的游戲是缺乏趣味與吸引力的。不同類型的玩法可以用不同的手段來增加挑戰性,以介紹冰雪民俗知識為目的的玩法中,可引入自定義、解謎機制,調動玩家的思考,以加深對文化內容的理解和印象;以民俗過程體驗為核心的玩法,易采取階段引導與自主探索相結合的推進方式,避免讓玩家機械執行指令;而對于本身具有一定操作要求的實踐玩法,則可以在時間、精準度、失誤率等指標上做出要求以提升難度。
3.3.3 增加隨機性
隨機性可以使玩家保持好奇心和探知欲,當玩家不能獲得差異體驗時,很難促使他們進行二次游戲。在冰雪民俗文化主題中,可以通過文化元素增加、替換、引申、隱喻等方式增加隨機性,在關卡初始化、評定判詞、彩蛋觸發、額外文化信息獲取等方面進行變化。
3.4.1 知識性與探索性的條目設計
在現代游戲設計中,成就系統是不可缺少的模塊,成就記錄了玩家的游戲歷程與取得的成績。在文化功能游戲中,成就往往還承載著一定的文化知識傳播功能,因此,在進行成就內容設計時,應當從科普冰雪民俗文化知識的角度出發設置成就條目,并根據文化背景規劃相關聯的完成條件,使玩家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知行合一,形成更深刻的印象與理解。
3.4.2 榮譽性的成就獎勵內容
獎勵是一種常用的激勵手段,在游戲中,獎勵不限于虛擬物質獎勵(裝備道具等),關卡解鎖、頭銜稱號、圖鑒收集等都屬于游戲獎勵的范疇。并且,比起物質類的獎勵,榮譽類的獎勵更有助于鞏固內在動機,使玩家保持對游戲的興趣與積極性。
冰雪旅游作為東北地區王牌項目,人們往往只關注到精美的冰雕作品,而對背后的采冰人了解甚少。凜冬時節,采冰人冒著嚴寒每日采冰近千方并運輸到冰雪雕塑園區,延續著傳承千年的人工采冰傳統。每年“采冰之鄉”哈爾濱市松北區都會舉行采冰儀式,現已成為當地盛大的民俗節慶活動之一。采冰節不僅包含了大量外顯的特色人文物質內容,還涵蓋了功用、技術、風俗、信仰等深層次文化內容,不僅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大型趣味民俗活動,更體現著東北人民勤勞智慧、不畏嚴寒、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是極具代表性和深刻內涵的地域性冰雪文化內容。文章以“采冰節”民俗活動為藍本,設計開發了一款集文化性與娛樂性于一體的功能游戲《凌冰二日》,通過擬真的情境創設還原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為玩家呈現本土特色冰雪文化內容。游戲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凌冰二日》游戲框架
游戲整體使用飽和度較低的色系,為游戲畫面奠定清新素雅的視覺底蘊,利用冰雪自然景觀要素營造濃郁的冰雪環境氛圍,并通過對采冰節人文元素的提煉與風格化處理展現淳樸的北方民俗風情,以達到文化、視覺、審美的和諧統一。以游戲載入界面為例,背景包含飄雪與冰面等自然元素,畫面前景則為迎風旗與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房屋“撮羅子”。
游戲中的聲音表現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環境音、人聲與背景音樂。環境音主要為自然聲音,如風雪聲、擊鼓聲、鑿冰聲等,用以營造真實的情境體驗以增加沉浸感;人聲主要出現在知識介紹、主線體驗中,如冰把頭宣讀祈福辭、采冰人唱起采冰號子等,是保證情境體驗的完整性與傳遞文化內容必不可少的一環;背景音樂使用簫演奏,空靈悠遠的音色與冰雪氛圍相得益彰,彌補玩家在非游戲進程中的聽覺體驗。
文章對采冰節六個環節的具體活動內容進行了梳理與分析,根據一定的文化背景與傳播意圖,基于每個環節內的核心物件、情境實踐內容進行了對應的玩法設計。迎風旗被拆解為四個部分:造型、底色、圖騰、包邊,玩家可進行自由搭配,在自定義過程中了解傳統色彩、圖騰、形制等。震天鼓環節,系統將根據背景音樂的節奏隨機生成飛雪,當雪花剛好觸碰到鼓面邊緣時,玩家通過左右屏幕點觸,便能夠擊碎雪花并發出鼓聲,從而營造民俗活動氛圍。玩家需要根據對祈福辭內容與含義的理解,拖拽屏幕左右兩側的自然詞匯到正確的卷軸空缺位置。出征酒環節最終呈現為區分酒壇與醋壇的益智記憶小玩法。采頭冰是采冰人辛勤工作的縮影,也是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各個小節的實踐內容被分別映射為點觸、長按、拖拽、滑動、擦除等多種操作形式,讓玩家在豐富的體驗過程中感受古人智慧,學習采冰知識。系鴻運作為活動最后一個環節表達了對參與采冰盛會所有人的美好祝愿,玩家將獲得活動特色紀念物“首日冰”。
根據對采冰節民俗文化知識的梳理,游戲設計了20個成就條目,獲取途徑包括主線體驗與自由模塊探索,達成成就后,玩家可進入成就頁面查看成就對應的文化知識介紹。基于冰雪材質的特殊視覺審美體驗,游戲采用了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以下簡稱AR)冰雕藏品這一創意成就獎勵。AR技術可以把虛擬的界面和信息融入到真實世界中,讓用戶在真實世界和數字空間之間自由穿梭[8]。進入AR模式后,玩家便可以在現實環境中欣賞到已經解鎖的成就專屬冰雕,優化后的Shader(著色器)材質,能夠實時透射、折射現實場景光線,增強了沉浸感與表現力。AR技術的運用凸顯了冰材質的特殊物理屬性,使玩家能夠真切享受到冰雕藝術魅力。
北京冬奧會結束后,民眾對冰雪文化的熱情依舊在延續,為把握北京冬奧會的契機、弘揚中國特色冰雪文化,文章以情境認知理論為支撐,提出以文化功能游戲為載體進行文化傳播,在情境化的游戲中還原民俗內容,科普冰雪文化知識,并結合AR等新媒體技術設計并開發了一款冰雪民俗文化功能游戲。利用游戲的優點發揮其正向價值,這種寓教于樂的產品形式會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新的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