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昕
[摘 要]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一切都指向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提升。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養,需要了解并掌握教育科研素養三個方面的內涵,包括教育科研意識、教育科研知識、教育科研能力。
[關鍵詞]教育科研素養;基本內涵;教育科研意識;教育科研知識;教育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 ? G63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21-0079-03
21世紀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基礎教育的教學方式方法發生了巨大轉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獨角戲”課堂,現在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探究型課堂轉變;過去教師用同一種方法教授不同的學生,現在教師要掌握多樣化和具有差異性的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教學;過去的教學目標是標準劃一的,現在的教學目標則是讓教育具有生成性、靈活性……面對這一系列的轉變,中學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教育科研素養,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實現基礎教育目標。對教育科研素養基本內涵的解讀是提升中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前提和基礎,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和科研實踐,就中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基本內涵展開論述,旨在為中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教育科研意識
教育科研意識是主動運用教育科學理論去指導、研究和總結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強烈的教育科研意識能從根本上推動教師不斷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使教師成長為開拓型、研究型教師。
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李鎮西曾指出: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應該高興,因為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李鎮西強調用科研的眼光去看待教育教學中遇到的每一個難題。教師只有具備了強烈的教育科研意識,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用心發現問題,及時思考,積極研究,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問、研究、總結中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厚積而薄發,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成長。例如,筆者在教學中曾深刻意識到運用史料開展歷史教學的重要作用,但在對史料的收集和取舍、利用史料進行教學的策略和原則等方面深感困惑,于是筆者將困惑轉化為課題研究對象,開展了以“史料教學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行動研究”為主題的課題研究。在對課題進行深入探究的過程中,筆者解決了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更促進了自身的專業發展。
二、教育科研知識
掌握相關的教育科研知識,是教師提升自身教育科研素養、成為研究型教師的前提。
(一)教育理論知識
沒有理論指導的教育教學實踐猶如魚兒離開了水,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反之,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能為教育教學實踐插上翱翔的翅膀,讓教師帶領學生在教育的藍天上自由飛翔。
基本的教育理論知識包括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相關知識。我國幾千年的教育歷史涵養了豐富的教學理論、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例如,儒家倡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墨家強調學習要“親知”“聞知”“說知”,道家主張教育要“復歸”人的自然本性……教師要深入學習這些教育遺產中的瑰寶,做到古為今用。同時,當今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具體國情為基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師要緊跟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方向,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并將所學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例如,每次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之前,筆者都會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與課題研究內容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合作教育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在充分了解相關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開展課題研究。在平時,教師也應當未雨綢繆,經常閱讀和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以依據教育規律開展教學工作。
(二)學科理論知識
學科理論知識不僅包括學科教學的理論與知識,也包括學科內容上的理論與知識。每一門學科都有一個由本學科的概念、原理和知識點構成的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教師要系統、扎實地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能夠將學科理論知識得心應手地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學科知識交融的新時代,如果教師僅僅局限于掌握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理論知識,這樣的格局是狹隘的。教師在熟練掌握本學科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應該涉獵專業之外的相關知識,如時政要聞、天文地理、文學藝術,乃至奧運賽事、影視新作等。教師只有與時代同步前進,才能應對新時代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戰。
以中學歷史學科為例,歷史學科理論素養要求歷史教師首先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理論,特別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包括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等。而歷史學科的專業知識素養則要求歷史教師要掌握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全過程,把握其發展的基本脈絡,準確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對教材內容做出正確的詮釋,抓準教學重難點。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還應廣泛涉獵與歷史教學關系密切的文學、經濟學、地理、藝術等學科的基礎常識。這樣,當在教學中講到現代主義流派美術代表作《格爾尼卡》時,教師不僅能分析出德國法西斯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這一創作背景,還能與學生一起感受這幅作品是如何借助幾何線條的組合,通過具象與立體的手法,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三)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是指研究者在教育科研活動中應遵循或使用的程序、手段、技術、途徑及操作規則。教育科研方法十分多元,中學教師需要掌握一些在中學教育科研中較為常用的方法,如個案研究法、課堂觀察法、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教育敘事法等。基于研究對象的多變性,教師在開展教育科研的過程中應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優化組合,相互論證。
例如,在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時,為了了解某一特定學生群體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可先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通過對提問方式的確定、選項的設置、數據資料的收集和處理等,收集到所需資料,為下一步確定課題研究的重點或難點提供有效參考。因為研究的時間、對象以及搜集和處理資料的方式不同,教育科研方法的選擇也會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學會針對不同的研究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科研方法。只有合理、恰當、科學地運用教育科研方法,才能順利開展教育科研,確保教育科研成果的科學性。
三、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一種創造性研究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依托具體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內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研究,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體來說,教師要具備的基礎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和創造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表達和推廣的能力。
(一)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課題的選擇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環節,也是關鍵的一環。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應具有在大量的、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準確地抓住具有研究前景和研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如近幾年國家和社會重點關注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可以針對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現象,從學校管理、學科教學、課程設置、師資培訓等不同角度選擇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方向。
此外,教師在選擇教育科研課題時要做出兩方面的判斷:一是要充分了解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看看自己所選擇的研究方向有何動態,自己的創新之處在哪;二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是否具備研究這一課題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方面考慮研究課題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專長,客觀條件方面考慮自己是否具備開展課題研究的資料、時間、經費、人力等條件。
(二)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科研工作具有繼承性。開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要學會收集和積累相關的信息資料。對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收集整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展研究工作,能夠讓研究者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寫札記、教育敘事等方式積累教育教學實踐中鮮活的、生動的實際材料,這些教育教學素材更貼近教學實際,更有利于教育教學研究的開展。其次,開展教育科研工作要具有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收集的信息資料進行識別、篩選、分類、分析、評估,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信息進行課題研究。
例如,我校某一教師所帶班級不論是教學成績還是在文體活動中所獲得的成績都一直名列前茅,教育科研可以此為調查研究對象,收集該教師平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做法。積累相關資料后,再與其他教師的日常教學方法進行對比,總結出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優于其他教師的做法,最后歸納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學方法,為其他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三)創新和創造的能力
教育科研是嶄新而又復雜的創造性活動,它的本質是對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盡管目前“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視,但當前部分教師的思想觀念未得到及時更新,教育科研意識薄弱,重復著過去的教師中心論,做課堂上的“講神”,這樣的“舊船票”已經登不上新時代的“巨輪”了,也難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支撐。因此,在時代要求下,當代教師要具備開展教育科研的創新和創造能力,要善于運用教育理論知識,針對學生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創造性地提出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將教育科研成果應用于教育實踐中,以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例如,當前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廣泛和深刻,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少關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和方法。教師若想對這一問題繼續進行深入探究,就必須要針對新的問題,提出新的對策和方法,否則教育科研就會失去創新性,也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價值。
(四)動手實踐能力
動手實踐能力是指研究者運用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變革教育教學方式的能力。常有人說:“老師是靠嘴皮子吃飯的。”筆者認為這其實是在強調教師的語言功底,即教師要具備把書面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但教師如果僅靠“嘴皮子”,是吃不了飯的,還必須要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教育科研中的動手實踐能力具體包括組織策劃教學活動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創設教學情境的能力等。只有具備了動手實踐能力,才能將教育教學理論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在開展教育科研的過程中要有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和確定課題研究方向的能力、對調查問卷反映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能力、針對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創新性地提出解決辦法的能力、運用先進教育教學理論指導課題研究的能力等。
(五)表達和推廣的能力
長期以來,部分教師側重關注“怎么做”,而忽視了對“怎么做”的總結、表述和推廣,沒能講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更不能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小而言之,這不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大而言之,這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要能夠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教育教學的新認識、新思想,用教育科研報告或教育科研論文等形式展現出來,并將這些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進而能夠向其他教師、其他學校推廣,真正地發揮教育科研成果的作用。
例如,2015年,筆者曾針對廣西初步開展新課程改革這一現狀,以“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歷史有效復習課堂教學策略的探究”為主題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筆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探究并落實關于高考歷史復習的教學新策略,并通過撰寫相關論文、在校內外上公開課等方式,將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策略推廣開來,真正地讓教育科研成果指導和推進教育教學實踐。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內涵必將不斷豐富,教師只有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銳意進取,緊密結合教育教學的工作實際,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養,才能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的期待和民族的重托,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向前推進。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文良.新課程教師教育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與訓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