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 王春山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三個務必”的重要論斷:“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三個務必”為全體黨員錨定了新的時代方位和奮斗坐標。
“三個務必”體現(xiàn)了黨的光榮傳統(tǒng)的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1944年3月19日,深受共產黨人影響的郭沫若根據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的提議和《新華日報》的約請,潛心撰寫史學名篇《甲申三百年祭》,并將其刊載在《新華日報》上。特別善于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的毛澤東獲悉此文后,要求《解放日報》全文刊載此文,并印發(fā)單行本作為全黨必讀文件。在之后中共六屆七中全會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期間,毛澤東復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毛澤東對歷史教訓的敬畏躍然紙上。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中國共產黨即將奪取全國政權進京趕考前夕,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發(fā)出了“兩個務必”的諄諄告誡,這一振聾發(fā)聵的歷史強音始終回蕩在共產黨人的心間。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已勝利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任務更加艱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提出“三個務必”,這是新的趕考之路上向全黨提出的更新、更高的政治要求。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充分體現(xiàn)了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的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這是偉大建黨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和弘揚。紅巖精神是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一脈,新時代踐行“三個務必”,可以從紅巖精神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
牢記“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紅巖精神包含的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奮斗的理想信念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百余年的不懈奮斗,戰(zhàn)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培育和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紅巖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是共產黨人堅守理想、秉承初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精神寫照。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在國民黨不斷妥協(xié)退讓、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共產黨人毅然來到重慶,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救亡圖存的使命。身處國統(tǒng)區(qū),除了面對嚴酷的生死考驗,還有各種極具誘惑的名利挑戰(zhàn),但南方局的共產黨人始終秉承初心,無畏捕殺恐嚇,不受高官厚祿誘惑,不被燈紅酒綠污染,戰(zhàn)勝了空前的挑戰(zhàn)和考驗,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矢志不渝、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今天,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在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在面對“四種危險”、“四大考驗”長期存在的嚴峻挑戰(zhàn)下,我們要從紅巖精神中汲取養(yǎng)分、堅守信念,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牢記“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弘揚紅巖精神體現(xiàn)的“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本色
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機關從領導干部到普通工作人員,在國民黨官僚政客成天過著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奢侈生活的“大染缸”里,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以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以共產黨人佼佼大度的風范、威武不屈的風骨、彬彬有禮的風儀,折服了國統(tǒng)區(qū)的抗日民眾。南方局書記周恩來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與南方局廣大黨員干部一道艱苦奮斗。周恩來經常教育干部,要“不忘延安”,堅持“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原則,反對“蛻化或腐化思想”。在南方局機關內部,不存在特殊化,更沒有追求享受、貪污腐化的現(xiàn)象發(fā)生。周恩來常常叮囑大家:“買衣服,簡單些;做飯,簡單些;住房,簡單些。”周恩來有條褲子,縫了3次褲腳,都舍不得換掉。董必武有雙皮鞋,外出會客時才穿, 回來就馬上換成布鞋。周恩來和董必武處處以身作則,給大家樹立了艱苦奮斗、廉潔樸素的榜樣。1943年,周恩來在重慶過45歲生日,有的同志提議為他的生日慶賀一下,卻被周恩來婉言謝絕。他只吃了一碗面條,便回到辦公室寫下《我的修養(yǎng)要則》并終身踐行。南方局共產黨人這種身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卻又謙虛謹慎、以苦為樂的精神境界,為我們今天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xù)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提供了鏡鑒。
牢記“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弘揚紅巖精神蘊含的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斗爭精神
我們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之所以能夠一直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源就在于我們善于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fā)展、贏得勝利。紅巖革命先輩們在逆境險境中挺立,在危局困局中開拓,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與敵人針鋒相對敢于斗爭、為民族利益善于斗爭的政治智慧。全民族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初期,南方局堅定地貫徹執(zhí)行中共中央“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方針,與國民黨的妥協(xié)投降勢力作堅決斗爭,體現(xiàn)了艱苦卓絕的凜然斗志。面對國民黨“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南方局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原則,充分運用剛柔相濟的斗爭藝術,擴大了我們黨的政治影響力,有力維護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黨各派各界民眾一致抗戰(zhàn)的局面。皖南事變后,周恩來處亂不驚,奮筆疾書“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使得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廣大民眾了解了皖南事變的真相。面對危局,周恩來、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臨危不亂,堅守重慶陣地,對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了猛烈的政治攻勢。在重慶談判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堅持底線思維,處處以黨和人民利益為重,靈活應變,采用國內外輿論聯(lián)動、情報統(tǒng)戰(zhàn)互動、軍事政治配合的談判斗爭方式,迫使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抗戰(zhàn)勝利后,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數百名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先后被關押在軍統(tǒng)重慶集中營白公館、渣滓洞看守所。在這個特殊的戰(zhàn)場上,英雄們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毅的革命意志,經受住酷刑的折磨和高官厚祿的誘惑,堅持斗爭到底,在生命最后時刻用鮮血和生命總結出“獄中八條”,體現(xiàn)出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革命事業(yè)的高度負責,展現(xiàn)了共產黨人堅韌的斗爭意志和堅定的斗爭信念。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要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中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
(作者分別系重慶紅巖聯(lián)線文化發(fā)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紅巖干部學院院長;重慶紅巖聯(lián)線文化發(fā)展管理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