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盧韻竹
“帶動更多法治‘小石子’,鋪好法治為民‘幸福路’。”在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時,黨的二十大代表、重慶市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處處長楊懿有感而發。
在法治為民的建設道路上,楊懿就是一粒法治“小石子”。
作為一名基層法治建設的參與者,這些年,楊懿和同事們一同經歷和見證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進程,見證了重慶基層法治力量由弱變強的巨大變化;作為一名曾駐村近4年的第一書記,他深知基層群眾需要什么樣的法治、基層法治能為群眾帶來什么。
2017年,楊懿受組織委派,到武隆區后坪苗族土家族鄉白石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彼時,后坪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白石村自然條件惡劣,村情十分復雜,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入村第一天,村民們就給楊懿來了一場“面試”——大家對扶貧項目收益分配不理解,認為分配不公,想要村里給個說法。
“第一書記要不怕爭論、不怕直面群眾,要善于擰開思想這個‘總開關’。”楊懿說,“以前的白石村矛盾多、‘犟人’多,隨著扶貧開發資金投入增大,村里的矛盾糾紛也在不斷增加,我首先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用法治手段解決群眾的糾紛問題。”
為此,楊懿牽頭成立“讓一讓”調解室,提出“讓一讓心情平和自己愉快、讓一讓家庭無煩兒孫安寧、讓一讓化了糾紛又去掙錢”,為村民普法、講法,引導村民樹立法治理念、塑造文明鄉風。
與此同時,楊懿還創新基層治理,打造“法治大院”,建立“院壩治理”機制,以黨建為核心、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風尚,加強以農村院落為單元的治理機制建設,促進白石村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后坪鄉雖然山高、坡陡、溝深,自然資源匱乏,但旅游資源好,全鄉以發展鄉村旅游為重點。白石村雖不在重點規劃區,但占據了入口優勢,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開始發展通道經濟,建設旅游“客廳”,形成了以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10多個項目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并培育出“九個山嫂”、“心田花”、“香瑤土雞”等產業品牌。
如今,白石村從黨建薄弱的“后進村”、矛盾較多的“亂村”轉變為黨建優村、治理活村。
“從白石村的發展變化中,我也收獲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層治理經驗。”楊懿說。
2021年,駐村工作結束后,楊懿將這份寶貴經驗帶回工作崗位,不斷推進全市基層治理法治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楊懿表示,人民是法治的主體,建設法治社會需要每個人參與。作為一名法治戰線的基層工作者,他將忠誠履行職責,堅守司法為民,努力引導人人參與法治建設、共享法治成果。
接下來,楊懿將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工作的持續動力,以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五大行動”,大力推動全時空、全覆蓋、高品質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治就在身邊;加強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快實現“科技賦能法治,法治促進治理”法律服務模式的重塑變革,鋪好法治為民“幸福路”,不斷提升群眾對法治工作的獲得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