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鳳
(濱州市濱城區里則街道辦事處,山東 濱州 256600)
為提升有機蔬菜種植效果,需選擇適宜的種植基地,確保有機蔬菜種植環境符合標準要求,同時配合采用多種綠色種植管理措施,如使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藥劑、除草劑及肥料等,確保生產的有機蔬菜質量符合相關標準,以提升有機蔬菜種植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需根據當地土壤條件、氣候環境、飲食文化特征等因素,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著重選擇人們接受度高、產量高的蔬菜種類,以提升有機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如可選擇種植胡蘿卜、洋蔥、菠菜等。
需確保種子飽滿且無明顯缺陷,以提高后期種子發芽率。需要注意的是,嚴禁使用化學農藥對種子進行預先處理,以免蔬菜品質無法得到保障。
第一,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環境不可存在水源、大氣污染情況,空氣質量應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中的二級標準,避免蔬菜在后期生長過程中受到污染。此外,應確保種植基地的灌溉條件和水質良好,著重區分常規灌溉水與有機基地灌溉水。
第二,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的土壤質量需符合《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規范要求。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的土壤要肥沃、酸堿度適中、有機質含量高,同時無重金屬、農藥、化肥及有害生物等污染。要求種植基地3 a內不得存放違禁物品,如重金屬、有害物質等。
第三,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應是一塊較為完整的土地,種植區周邊不得夾雜常規農畜作業、生產耕地及牧場。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與普通蔬菜種植基地之間需要設置明確的標記或緩沖帶。
第四,在有機蔬菜種植前期,需要對田地進行徹底清理。可采用深翻曬白等措施,并在蔬菜生長季節將病株拔除,摘除病葉及病果。清理出的協帶蟲或協帶病菌的蔬菜應運至種植區域外進行集中燒毀或深埋處理,從根本上保障田地環境清潔。如果選用普通蔬菜種植地,需經過前期處理,才能確保后期生產的有機蔬菜質量符合標準,前期處理需持續兩三年,這一時期被稱為植物種植轉換期。種植轉換期的長短與土地功能、土地利用度密切相關。土地利用率越低,種植轉換時間越短;土地利用率越高,種植轉換時間越長。
筆者以黃瓜嫁接栽培技術為例,介紹有機蔬菜栽培技術要點。黃瓜嫁接栽培主要是利用砧木的多種逆抗性,增強黃瓜整體抗逆性,提高水肥利用率,達到提高產量、縮短種植周期、控制種植成本等目的。
在嫁接栽培過程中,首先需要選擇適宜的砧木品種,要求接穗和砧木之間具備一定的嫁接親和力,要求砧木具備耐旱及耐高溫性能。然后對砧木種子進行預處理。例如,在種植有機黃瓜過程中,需要事先將黃瓜種子在涼水中浸泡15 min,撈出后放入55 ℃熱水中再次浸泡15 min;溫湯浸種期間需要不停攪拌種子,待溫度下降至30 ℃時恒溫浸種4~6 h;之后將種子放置在28~30 ℃條件下進行催芽,24 h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砧木南瓜種子需要先放入冷水中浸泡15 min,再撈出放入60~65 ℃熱水中浸泡15 min;溫湯浸種期間不斷攪拌,待溫度下降至30 ℃后恒溫浸種8 h;然后將種子搓洗干凈,放在無光照區域晾曬14~16 h;再在28~30 ℃條件下催芽,早晚用30 ℃溫水泡洗1次,芽長1~2 mm時即可播種。
播種育苗前,還需要做好苗床準備工作,將洗凈的河沙或配制好的營養土作為苗床土。其中,將配制好的營養土作為苗床土時,雖然幼苗不易患病,但實際生長速度較為緩慢。苗床土厚度控制在12 cm,苗床寬度控制在1 m時,苗床出苗快、起苗便捷,但在溫度變化較大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幼苗受損、患病的情況。另外,要調控好苗床光照、溫度,促進苗木快速、健壯生長,為實施嫁接作業奠定基礎。
有機蔬菜品種不同,其嫁接方法也不同,播種期與播種方法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應合理制訂播種計劃。常用的嫁接方法有靠接法、插接法等,以黃瓜和南瓜嫁接為例介紹如下。采用靠接法時,在南瓜第1片真葉半展開、接穗苗剛吐心的情況下,用竹簽去除南瓜生長點,在距離頂端0.8~1.0 cm處斜下切一刀,刀面與子葉方向保持平行,深度為直徑的1/2。然后將南瓜與黃瓜的切口契合在一起,將黃瓜葉壓在南瓜葉上并加固接口,將嫁接后的苗盡快栽植在營養土中。采用插接法時,需去除南瓜生長點處的全部真葉,在子葉處留長約0.5 cm的莖,莖端用刀削平,用楔形竹簽在莖中間垂直插入0.6~0.8 cm深;將黃瓜生長點以下1.2~1.5 cm處的兩側面削成楔形。將黃瓜切削面插入南瓜莖中,并將黃瓜進接口處緊緊包裹。
采用靠接法時,黃瓜應比南瓜早播種3~7 d。在黃瓜1/3頂土出苗時播下南瓜種子,黃瓜與南瓜均需要播種在苗床上。使用插接法嫁接時,南瓜應比黃瓜提前播種7~10 d,南瓜種子種植在營養缽內,每缽1粒,黃瓜需要種植在苗床上。
施肥工作質量可直接影響有機蔬菜種植效果。開展施肥作業之前,需要做好土壤肥力測定工作。之后嚴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合理進行施肥。
有機蔬菜生產所用肥料以農業肥為主、生物肥為輔,并適當種植綠肥作物培肥土壤。農業肥有堆肥、作物秸稈、泥肥等;生物肥主要有腐殖酸肥料、根瘤菌肥料、復合微生物肥料等;綠肥作物主要有紫云英、紫花苜蓿等。另外,可結合生產實際,適量施加礦物肥料,如硫酸鉀、氯化鈣、鈣鎂磷肥等。
在有機蔬菜生產中,應著重控制基肥用量,將基肥用量控制在8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施加基肥時需避免有機肥的氮磷鉀含量較低,以免有機蔬菜生長期間受到不利影響。另外,還需要配合使用EM微生物菌,加快養分釋放速率。
施肥時間應根據有機蔬菜具體品種確定。例如,白菜在3月上旬種植,應在種植前施加1次底肥,種植7 d后再施1次肥,4月中旬配合使用液態肥,5月中旬可采集上市。
3.4.1 基肥。一般將施肥總量的80%用作基肥施入土壤,可結合耕地將肥料均勻地混入耕作層,確保肥料能被有機蔬菜根系充分吸收。
3.4.2 追肥。在有機蔬菜生長期間,需結合其長勢合理進行追肥。可使用開溝條施或穴施方式,將肥料均勻施入土壤中,并對施肥后的種植區及時澆水。
開展有機蔬菜病蟲害防治工作時,需嚴格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確保有機蔬菜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生態效益能得到根本保障。有機蔬菜種植戶應做好病蟲害調查及預防試驗工作,建立專項可行的有機蔬菜病蟲害預防體系;應積極采取農業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避免使用化學農藥,提升有機蔬菜病蟲害防治水平。
在有機蔬菜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需要遵守“避、誘、封、工、準、要”等要求。其中,“避”主要是指有機蔬菜種植時間應與病蟲害多發時期錯開,避免有機蔬菜受到病蟲害影響;“誘”主要是指利用殺蟲燈、性誘劑等,盡量減少病蟲數量,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封”主要是利用防蟲網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工”是利用人工摘除病蟲枝、病蟲葉,防止病蟲害進一步蔓延;“準”是著重把控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結合有機蔬菜品種與實際種植要求,精準選擇適宜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手段;“要”是充分利用符合有機蔬菜種植要求的藥物,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
進行病害防治時,可以使用石灰石、波爾多液、硫黃或高錳酸鉀等。進行蟲害防治時,提倡引入誘捕性天敵或使用植物性殺蟲劑消除蟲害,或借助性誘劑、防蟲網、黃板、頻振式殺蟲燈等消滅害蟲。若蟲害情況較為嚴重,可以使用適宜劑量的Bt生物農藥防治。
此外,為落實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應選種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蔬菜品種,從根本上預防病蟲害發生;采用種植綠肥與輪作、休耕等方式,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對于具備較強越冬性的病蟲害,可采用深翻與松土措施,使蟲卵與病菌不能大量積累,從而保障有機蔬菜健康生長。
為保障有機蔬菜的生產品質,需要對有機蔬菜種植區域的雜草進行控制。進行中耕除草作業時,應遵循“除早、除小、除了”原則。“除早”是指除草工作需盡早安排、提前安排,只有盡早做好除草工作,其他作業才能陸續開展。“除小”是指除草需要從防除雜草幼苗開始,在抑制雜草生長的同時減少作業量。“除了”是指需要徹底開展除草工作,依照種植條件、種植目標確定中耕除草時間。
現階段,在有機蔬菜種植中主要采用機械手段進行除草,可結合育苗面積選擇不同型號的除草設施。具體而言,使用大型或中型輪式拖拉機牽引多行中耕器,在行距為0.6 m的較矮小苗區進行多行作業;在行距為1.0 m以上的種植區,用小型拖拉機、手扶拖拉機配小型犁、旋耕機等進行松土除草。
不同種類的蔬菜對水分的需求差異較大。蔬菜需水量受根系吸水能力與地上部分蒸發量影響,扎根深、根系分布范圍廣的蔬菜吸水能力強,葉面積大、組織柔軟的蔬菜抗旱能力較弱。
為保障有機蔬菜正常生長發育,不僅需要保證土壤濕度適宜,而且需要控制好空氣濕度。例如,葉菜類蔬菜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馬鈴薯、黃瓜、蠶豆和豌豆等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南瓜、蔥蒜類蔬菜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45%~55%。
另外,農戶需嚴格按照農田灌溉水質標準進行灌溉作業。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的排灌溉系統應與常規地塊的排灌系統隔離,避免常規地塊中的水滲透或漫入有機蔬菜種植基地。
當前,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農產品實施了更為嚴格的技術壁壘政策,使農產品出口形勢更為嚴峻。通過推廣種植有機蔬菜,加強有機蔬菜種植全過程管控,有助于提高種植質量與效率,進一步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