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猛
(玉林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鋼琴藝術源自西方,其進入中國已逾百年,當前,無論是鋼琴教學還是鋼琴演奏都在沿襲經典,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國民的眼界,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不利于國內學習者對相關內容的傳遞與轉化,大大降低了鋼琴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身提升與發展的可能。在高校開展鋼琴教學,一方面可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另一方面可以啟迪學生在藝術領域的創新性與創造能力。然而,現今開展的鋼琴教學很難體現這一教育目的,學生在相關課堂中的體驗也未有提升,對此,相關教師必須從素質角度對高校鋼琴教學的不足進行審視,并提出改進對策,深化高校的鋼琴教學改革,讓鋼琴教學從內容到開展形式、評價都有所轉變,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相關能力素養。
高校開展鋼琴教育對于學生理解藝術,形成自己的藝術見解,并養成良好的音樂鑒賞習慣大有裨益,可以說是對學生心性的一種打磨,有助于學生克服諸多成長中的心理問題,為其健康的發展奠定基礎。尤其在現今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通過為學生提供展現個人的舞臺,不但能讓學生的交流表現欲望得到很好地實現,還能促進健康校園文化的形成,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更好地規劃接下來的學習生活。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不僅僅在于提升學生某一方面的素養,更在于對學生有規律的生活與自律品格的促進,因而,高校開展鋼琴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增強學生藝術素養,更在于磨煉學生自律、耐心等品格。
素質教育主張對人才的綜合培養,對學生而言,全面的發展才是其學習實踐的主要目的。從這一角度來看,鋼琴教學不僅關乎高校良好育人環境的形成和對學生自律品格的塑造,最主要的是,鋼琴教學還有益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寄感情于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透過音樂(鋼琴)的學習了解西方文化與歷史,增進其對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了解,使其鋼琴鑒賞、演奏水平和相關的人文素養共同得到促進與提升。在西方藝術史的巴洛克時期,鋼琴藝術作為古典主義藝術與浪漫主義藝術的代表大放異彩,學生通過學習鋼琴可深入了解當時歐洲社會的音樂發展情況,感受世界音樂演進規律的同時了解支持不同音樂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而提升學生對歷史、人文等內容的感悟,激發其在音樂中的思考與創新,推動新的音樂形式的挖掘和創造。
素質教育的推行不僅要求各院校在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等方面加大力度,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性,令學生通過對自身能力的激發與釋放,深化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并從中獲得提升和成長。當前的高校鋼琴教學并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事實上,很多鋼琴教師還停留在以往的教學思維當中,認為學生不論是打基礎還是提升能力,都要按照相關步驟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展開,不可在古典鋼琴的學習中“胡亂”切入其他內容,否則這種無章法的學習會令學生無法按照常規進度掌握鋼琴相關技巧,殊不知,教師對學生的這種“不信任”恰恰是其忽視學生意愿與想法的結果,如果任由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忽視”心態延續下去,學生必然會在被動式的學習中漸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從而無法在鋼琴學習中激發出學習的熱情與創造的動力。
素質教育對教學的目標要求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這一目標是從落實教學目標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兩個角度來設置的,但很多教師對這一要求的理解產生了偏差,仍舊認為教學質量就是指整體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及運用能力,雖然二者終將殊途同歸,但在實現過程中卻大有不同。首先,從學生角度出發的教學質量提升,是指對學生個體學情的尊重與個人潛能的挖掘,結果評價應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基準,而從整體教學效果(成績)出發的教學質量是以教師的教學目標落實程度來評定的,其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需面對的困難與學生的潛能開發情況,這導致最終取得的效果僅停留于“表面”,學生的知識運用和轉化能力都不是十分到位。其次,學生在主體性被埋沒的同時,其個性化發展幾乎不會被看見和重視,這更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阻礙。
素質教育的目標就在于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而依照傳統的鋼琴教學,無論在一對一的專業輔導中還是在集體的基礎課上,學生都很難得到藝術學習所必需的充分交流與鍛煉,以至于學生不是在練習中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沒有與他人交流碰撞的意識),就是缺乏實踐經驗,對于舞臺表演等內容理解不足,這使得學生對于鋼琴藝術的感受比較片面,更不要說借此提升其個人相關素養了。實際的鋼琴演奏技巧固然重要,但透過演奏鋼琴所獲得的人文體會,審美水平的提升以及價值感、自信心的建立都是這門課程教學所要達到的重要目的,如果教師的教學設計僅僅停留在如何夯實學生鋼琴基礎,了解更多鋼琴知識上面,則學生對其他應具備素質的體會自然會有所不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多元發展。
除了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呈現出較大的不同以外,當前的高校鋼琴教學自身也存在諸多問題,并隨著教學環境的轉變而日益凸顯。首先,教師的教學觀念老舊,不僅未給學生落實主體地位的機會,還對學生的多維發展認識不足,在課程設計與延伸方面,片面強調技巧訓練而忽視文化方面的滲透,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只能憑借機械記憶形成對新知識的印象,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僅無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吸收所學內容,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如果教師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打造科學的教學體系,即便是單方面開展興趣教學,學生也不會因此建立更完備的知識體系,這個弊端在學生的具體實踐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而,要讓學生主導教學,也要重視教學素材的全面供應。
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的重點便是對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革新,這一革新不僅應該落實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多樣性進行分層次教學,還應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評價領域,畢竟教學評價與教學方法的展開互為表里,如果只能看到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對目標結果的達成情況,而不重視學生的后期吸收轉化與反饋,也不能算作完整的教學。然而目前的情況是,教師為落實教學目標時常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即便能在課上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課下對于學生多元素養的挖掘也存在不足。而鋼琴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側重靈感和體會的藝術類學科,如果直接對可視的問題進行解決,卻不對學生的潛在能力進行挖掘,必然會阻礙學生在此方面的發展,同時會為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與糾正造成阻礙,降低其教學方法的效率。
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鋼琴教學不但要得到相應的重視,還要推進其改革工作的開展。首先,教師要轉變其一直以來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視角看待鋼琴教學,通過挖掘、激發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點,提升其在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參與性,透過學生對相關知識注意力的提升,增進其對整個教學的主導。讓學生把握教學節奏,一來能讓學生在鋼琴學習中更加主動,二來則能為鋼琴教學的多元化開展提供基礎。具體教學中筆者借助問題開展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通過讓學生發表對鋼琴知識(每堂課要開展的知識)的認識與看法,與學生共同敲定課程開展重點與內容延伸方向,掌握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及感興趣的話題,并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如學生都對肖邦的演奏風格十分感興趣,筆者就將音樂鑒賞內容集中到肖邦作品集,并通過向學生提問深化其對肖邦風格的解讀,深化作品欣賞環節所要達到的效果、目的。
鋼琴學習不只是提高學生的鑒賞和演奏的知識和水平,使其功利性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還有對學生基礎的夯實與對其他人文素養的激發與塑造。因而,教師的教學觀念轉化也要落實到教學體系的規劃與制訂中,通過科學設置高校鋼琴教學體系,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發展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應當把教學內容劃分為基礎知識、常規素養和拓展訓練幾部分,并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對應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樂理、節奏感、曲式分析及和聲等內容的分層次教學,并適當對比中西方音樂史,讓學生對鋼琴的理解更加深刻。筆者曾根據學生學情將其分為基礎有待強化、基本具備鋼琴素養和能力可進一步拓展三個層級,并根據學生的需求制定了樂理整理、曲式分析與討論、和聲訓練三塊教學內容,讓基礎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拓展與訓練,同時,在其中設置交叉討論環節,增進學生們互相之間的思維碰撞,為學生的人格完善與綜合素養提升帶來更多可能。
線上線下教學的開展是大學學科教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其能合理分配有限的課堂教學實踐資源,并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帶去更多的知識拓展,同時也是大學生鍛煉學習自主性,形成自律等良好品格的有效途徑。教師可從其他學科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發展鋼琴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并形成課例推廣,促進翻轉課堂的實現。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將教材中需要賞析的鋼琴曲風格、創作背景和特點都布置到課前的線上教學中,學生通過對不超過20 分鐘的短視頻進行反復的學習和拓展,基本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而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進行鋼琴作品欣賞與討論,有效促進學生之間想法的交流和對作品的體悟(課堂欣賞作品比在家中獨自欣賞音樂更具現場氛圍),對學生的想法激發與思維碰撞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要讓學生的差異性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不僅要注意改革教學方法,還要加強對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兼顧課前線上教學與課后線上考核與輔導的開展,尤其線下的考核輔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課上知識的吸收與轉化情況,于教學過程的開展而言,這是一項有效的“監測”和調節措施,最好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及課堂表現對其進行分層,再安排、通知具體的課下考核時間,讓課上存在同樣問題的學生在一起接受教師的考核,得出結論后調整教學方案。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手指靈活性的問題與學生展開深入溝通,明確了學生私下練習的方法和頻率上的問題,并為每位學生提供了克服相關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當前,高校開展鋼琴教學主要是為了響應素質教育要求,通過讓學生深入體會鋼琴學習的樂趣,實現個人能力與素養的全面發展。然而,鑒于傳統鋼琴教育模式對如今的教學實踐影響深遠,近幾年來的鋼琴課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等都未有明確的改觀,學生的學習訓練自主性無從體現,相關教師若想改善這一現狀,必須從教學觀念的轉變開始,通過課程的規劃與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性,借助分層教學及翻轉課堂等方式擴展學生的體驗,強化教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進而促進其相關能力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