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洢含
(武漢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目前,對南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劇本、音樂、匯編、散記、研究性文章等方面,其大多是概要性文本。本文試論南劇的源流是為了探索南劇與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以期對南劇的傳承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促進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南劇又叫南戲、施南調,“南”一般認為是取清代雍正時期的行政區劃“施南府”之南。南劇有南北上三路聲腔,是恩施土家族的戲曲瑰寶。土家族南劇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時代,是湖北四大劇種之一。十七世紀上半葉,以陜西梆子腔、楚調戲曲為主的外來民間文化接踵傳入鄂西土家族地區,在汲取外來戲曲文化的精華后,南劇的聲腔與音律更加豐富,這是南劇的發育時期。清朝嘉慶年間各種南劇演出班子開始興盛。民國時期由于戰亂,南劇的發展被迫停滯。新中國成立后,經濟逐步恢復、人民得到解放,南劇重新獲得發展。改革開放后,南劇重獲新生。2008 年6 月7 日,南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劇表演風格與土家族人的性格特征有關。南劇最初是由明朝萬歷年間容美土司的首領田楚產采集土家民間歌謠而形成的,后將其搬上了廟臺、戲樓表演。南劇的大多數劇目中都出現了跳喪、哭嫁、織棉、對歌等土家族傳統習俗的表演成分;劇目中的表演者也身穿土家族服飾,盡管有的角色是漢族人,他們也身著土家族服裝;并且劇目中的音樂也是具有土家族傳統色彩的,譬如土家族的宗教音樂“跳神”、土家族鑼鼓調、土家族田歌等。
南劇聲腔主要由南路聲腔、北路聲腔、上路聲腔三大聲腔組成,三路聲腔中還包括由彩腔、小調組成的雜腔。其中,南北路聲腔起于楚聲,與荊軻刺秦戲有緊密關聯;而上路聲腔源于秦腔。土家族南劇有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其唱腔有區別,但一般都由一個樂句或樂段構成唱腔組織結構,通過一到四個基本句式或樂句,由上下兩個不同樂句變化反復構成基本板式。
南劇的傳承與發展需要走進群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南劇。首先,設置專門的南劇組織,對南劇進行系統保護,制定周詳的計劃,對南劇進行實質性的保護。現如今,恩施地區有兩個專門的南劇團,分別是來鳳南劇團、咸豐南劇團,兩團都為南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例如南劇進校園、大型南劇在北京、武漢等地上演。關于南劇的學術文本已有不少,但仍需專家學者潛心研究,才能使南劇更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南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 年)。當時,容美土司是鄂西主要行政機關,位于現在的鶴峰縣,當時比較流行的是本地的一種廟臺戲曲。1610 年前后,容美土司的首領田楚產采擷民間戲歌并完善后在廟臺上演出,這時具有南劇色彩的廟臺戲曲初露雛形。明朝張獻忠攻占荊州時期前后,江漢文人前來恩施地區避難,恩施地區首領組織的容美土家族南戲便已于廟臺上演。因而田楚產便成為組織南劇戲班的不祧之宗。到17 世紀下半葉,恩施土家族地區開始出現了專門的戲臺。由于明清時期的封建統治者執行“以夏制夷”“以教制夷”的政策,規定土司立儒學,應襲士官必讀書。這打破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互不來往的通行禁令,土家族傳統文化與漢族傳統文化得到了廣泛交流。廟臺戲曲在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始汲取漢族的民間文化精華。1735 年,容美土司滅亡,清朝設“施南府”,同時南劇也隨之傳入民間。
在清代嘉慶年間,戲臺規模逐漸發展壯大,恩施土家族地區富裕階層開始集中創辦南戲班子,南戲專業和業余班子逐漸興起,演出活動越發頻繁,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中華民國成立之前。受戰爭的影響,南劇藝術文化的發展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演出隊伍和專業人才逐漸減少。但南劇卻更加深入民間,與土家族文化相融合。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文化事業發展蒸蒸日上。為貫徹國家頒布的戲曲方針,政府組建了專業南劇團,創新改革南劇藝術。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背景下,南劇重拾機遇,推陳出新,對傳統劇目進行創新改革,得到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南劇同其他藝術文化一樣遭遇劫難,改革開放后才逐漸恢復發展。
21 世紀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及民族文化特色發展,南劇迎來了嶄新篇章。2008 年6月,南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傳承和人才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與社會的重視。恩施州來鳳縣南劇團與咸豐縣南劇團上演的《西蘭卡普》《拼命書記》《女兒寨》《唐崖土司夫人》等大型南劇頗受觀眾好評。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時代進步與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南劇與其他地方劇種一樣,面臨受眾大幅減少,市場空間狹小,后備人才不足等問題。
不少現代南劇劇目中都展現了土家族傳統習俗。譬如《西蘭卡普》講述的就是一個土家族地區的民間傳說,該劇展現了對歌、擺手舞、跳喪、哭嫁、織棉等體現土家族風土人情的情景。跳喪是土家族歷來的傳統習俗,又叫“撒爾嗬”,是土家族人用來悼念家中逝世的親人,為亡者送行的一種盛大的執紼儀式。擺手舞是傳統土家族舞蹈,該舞蹈反映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例如“挖土”“撒種”“打粑粑”等。過去,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會哭,以表示對父母親人的養育之恩、對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的抱怨、對自己前途的擔憂、對媒人花言巧語的怨念。
無論是講述土家族還是漢族故事的劇目,南劇中角色的裝扮和造型都會具有土家族特色。比如,《收十八強人》劇目中除了角色觀音以外,其余角色都身著土家服飾。土家族南劇的生、凈、丑角演繹在水中的戲時,腳上穿的是草鞋,平時穿薄底鞋,這與漢族劇種是不一樣的。
土家族重巫信鬼,在勞動生產生活中盛行巫術酧神的活動,因此宗教音樂、山歌、民歌在南劇音樂中也有體現。譬如,土家族的“跳神”音樂和儺戲的鑼鼓、唱腔都在《袁文敬降妖》中出現;傳統南戲《白蛇傳》中王道林(南戲《白蛇傳》中的和尚)上場時打的就是梯瑪(土家族巫師,漢語叫“土老師”)鑼鼓,唱的亦是土老師腔;南劇中祭祀類的戲經常出現土家族“跳喪”的腔調和“打繞棺”的鑼鼓調。
南劇表演“以唱工尤重”,表演風格與土家族人性格粗獷、豪邁有關。譬如,《空城計》中孔明看似鎮定,實則惶惶不安;《定軍山》中黃忠雖老當益壯,但步伐蹣跚。在演技上還有頗多技能,如翅子功、耍翎子、甩發功等,比如《水擒楊幺》中擒拿手牛皋扮演者穿草鞋上陣,表演騎跛驢,身段出現驢瘸腿的動作。
南劇聲腔由南北上路三大聲腔組成,另外還有雜腔。南劇的行當分生、旦、凈、丑角。
南路聲腔曲調莊重、凄愴、緩慢。北路聲腔曲調風格則與南路相反,曲調較為明暢、跳動、剛勁。上路聲腔則曲調澎湃、高亢、豪蕩。雜腔由彩腔、小調組成,曲調華美、別趣,是三大聲腔中的一種特殊的唱腔。三大聲腔同臺上演,因與恩施土家語言、文化相融合,逐漸演變成了具有土家族風情的南劇。
南路聲腔唱腔板式有正南路、反南路、南北雜和四平調。北路聲腔唱腔板式有導板、慢二流、哀子、飛僚子等。上路聲腔唱腔板式有一字、二流、消眼板、三板等。雜腔唱腔板式有九腔十八板、催命鼓、消官頭等。對于南劇的所有唱腔板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傳統規整板式的唱腔,敘事為主,更多為抒情性曲調;一種是不規整板式的導板節奏唱腔,也可抒情,更多為戲劇性的朗誦式曲調。此外,雜腔也分為兩種,一種選用了散板、一字、慢二流等板式結構的唱腔,素材來源于南北上路三大聲腔曲調;另一種選用了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素材來源于土家族民歌民謠。
21 世紀中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文化生活繁花似錦,南劇已不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文娛愛好的首選。另外,南劇重獲新生后,老一輩的藝術家已逐漸離世,青黃不接的問題凸顯。雖然來鳳南劇團與咸豐南劇團為傳承與發展南劇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南劇的發展道路仍困難重重。
2006 年,來鳳南劇團創作改編的大型南劇《西蘭卡普》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中,以原生態的南劇唱腔、土家特色的服飾、悲壯感人的故事傳說打動觀眾,被稱為土家族的“阿詩瑪”、湖北的“梁祝”、從山里吹來的“一縷清風”。同年,《西蘭卡普》榮獲了第八屆楚天文華獎導演二等獎、舞臺美術二等獎等五項殊榮。2017 年10 月,來鳳南劇團創編的大型現代土家南劇《初心》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團十大晉京演出劇目之一在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族劇場上演。2019 年,咸豐縣南劇傳承保護中心創作的歷史大戲、現代南劇《唐崖土司夫人》在北京民族劇院上演,展現了唐崖土司赤膽忠心、團結統一、有勇有謀的愛國情懷,彰顯了土家族人豁達大度、追求上進、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為南劇藝術傳承和保護做出了榜樣。
南劇的源流與土家族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本文從南劇的發展、概況、聲腔與唱腔、傳承與發展等方面進行論述,南劇不但體現了土家族人民的審美觀,而且展現了土家族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望傳統南劇得到更多人的了解與熱愛。
注釋:
①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08〕19 號)。
②洪業前.南劇〈西蘭卡普〉獲楚天文華獎五項殊榮[N].恩施日報,2006-11-22.
③央廣網.大型現代土家南劇〈初心〉金秋10 月晉京展演[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0926/t20170926_523966151.shtml,2017-09-26.
④新華網,湖北咸豐大型南劇〈唐崖土司夫人〉在京展演,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