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娟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 太原 030401)
組曲是一種古老的器樂套曲形式。十七世紀鋼琴音樂的主要體裁是變奏曲和組曲,約十七世紀中葉形成了鋼琴組曲的典型形式,由一些舞蹈風格的小曲組合而成,這些舞曲都在同一個調上并形成了固定的演奏順序,巴赫的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鍵盤音樂作品,他的《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和《帕蒂塔》(德國組曲)是三套在固定的組曲形式的基礎上穿插一些其他舞曲構成的,事實上,組曲中的舞曲很多都不用于舞蹈,而是以舞曲風格的器樂曲形式流傳下來,更突出音樂性。
了解巴赫鋼琴組曲的結構,首先從了解鋼琴組曲中各種舞曲開始。早期的鋼琴組曲由德國的阿列曼德舞曲、法國的庫朗特舞曲、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舞曲和英國的吉格舞曲組成。
一種源自德國古老的舞曲,早期主要是宮廷的舞曲,十七世紀開始由簡單的舞曲轉變為富有音樂性的器樂曲,組曲中的阿列曼德通常是固定舞曲的第一首,此時的阿列曼德舞曲已經不再用于舞蹈而是成為舞蹈風格的器樂曲流傳,2拍子或4 拍子,中速,曲式多為二段體。十八世紀德國、瑞士還有一種三拍子的阿列曼德舞曲,風格類似華爾茲,貝多芬的《A 大調阿列曼德》就是此風格的樂曲。
庫朗特三拍子快速舞曲是組曲中固定曲目的第二首,最早源于法國,原意為“奔跑”。庫朗特舞曲十七世紀初在歐洲非常流行,尤其是在法國和意大利,因此到十七世紀后期庫朗特明顯地出現了法式庫朗特和意式庫朗特兩種風格,法式庫朗特(courante)3/2 或6/4 拍,常用Hemiola 節奏,即3 對2 或3 和2 的節奏對比,改變了樂曲的重音位置,節奏富有變化,音樂風格精致典雅,是法式庫朗特的重要特征,《法國組曲》中一、三組曲的庫朗特,《英國組曲》的全部庫朗特,《帕蒂塔》中二、四組曲的庫朗特都屬于法式庫朗特;意式庫朗特(corrente)為快速的單三拍子,3/4 或3/8,以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節奏開始,音樂快速流暢,如《法國組曲》中二、四、五、六組曲中的庫朗特都是意式庫朗特。
西班牙舞曲組曲中固定曲目的第三首,3/4 拍或3/2 拍,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是慢速的,有較多裝飾的舞曲。
固定曲目中的最后一首,起源于十五世紀英國的一種活潑快速的舞曲,多是復拍子,二段體。后影響到歐洲各國又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吉格舞曲風格,主要有法式吉格和意式吉格,法式吉格,3/8、6/4、6/8 拍常用模進與模仿的創作手法;意式吉格更接近英式吉格,比法式吉格速度快,通常是急板,節拍為12/16 或12/8,以和聲襯托為主。
《小步舞曲》(Menuet/Minuet)三拍子舞曲,高貴優雅的法國貴族社交舞蹈。《加沃特》(Gavotte)古老的法國鄉村舞蹈,后引入法國宮廷音樂,具有田園風。《布列》(Bouree)法國民間舞曲,十七世紀傳入宮廷并廣為流傳。《波羅涅茲》(Polonaise)波蘭民間舞曲,中速,三拍子,進行曲風格。《盧爾》(Loure),十七十八世紀法國流行的一種舞曲,盧爾是當時法國一種風笛樂器,后來用這種樂器伴奏的舞曲人們稱之為盧爾。《英國舞曲》(Anglaise),十六世紀英國鄉村舞蹈,十七世紀由法國宮廷傳到歐洲各國。《旋律》(Air)也稱歌調,一種慢速、優美富歌唱性的樂曲或歌曲。《帕斯比葉》(Passepied),起源于法國西部一種快速的三拍子小步舞曲,后傳入宮廷。
《英國組曲》中的《前奏曲》;《帕蒂塔》中出現了以音樂表達為主的樂曲《交響序曲》《幻想曲》《托卡塔》《幽默曲》《諧謔曲》《隨想曲》等。
其次,了解巴赫三套組曲的構成,具體如下:
《英國組曲》(BWV806-811)是三套組曲中完成最早的,結構比較龐大,在基本的四首舞曲之前分別添加了前奏曲,在薩拉班德和吉格之間插入一些布列、加沃特、小步舞曲、帕斯比葉等非固定結構中的舞曲構成。《法國組曲》(BWV812-817)篇幅短小,在組曲固定的四首舞曲的基礎上插入小步舞曲、加沃特、布列、波羅乃茲、盧爾等舞曲構成。《帕蒂塔》(BWV825-830)又稱德國組曲,突破了舞曲風格樂曲的束縛,結構方面遵循基本組曲的固定格式外,把《英國組曲》中前奏曲的部分,拓展為前奏曲、序曲、幻想曲、托卡塔等更多音樂體裁,使音樂表達更豐富;在BWV828、BWV830 中,庫朗特和薩拉班德之間還插入了歌調(Air)。這是之前組曲中沒有的形式,薩拉班德和吉格之間插入樂曲也不僅限于舞曲風格的曲目,更有隨想曲、諧謔曲、幽默曲、回旋曲等,巴赫大膽的創作突破提高了作品的音樂性、藝術性,極大地豐富了組曲的表現力。
這與巴赫生活的時代密不可分,巴赫(1685-1750 年)生活的年代是巴洛克時期。人們把1600-1750 年從歌劇誕生到巴赫逝世的150 年稱為西方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這一時期前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后啟古典主義時期,是文藝復興后,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封建勢力與新興資本主義斗爭,宗教內部、教會、宮廷等多重矛盾導致復雜的社會形態,音樂方面表現在宗教音樂、宮廷音樂、世俗音樂并存,數字低音普遍使用、教會調式逐漸被大小調代替,新和聲觀念興起、主調音樂風格在歌劇和器樂曲中應用、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相互滲透的過程中復調音樂得到空前的繁榮。巴赫的《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帕蒂塔》三套組曲,就是采用古組曲形式,以舞曲為載體,融合了對位、主調、和聲思維將復調音樂推向巔峰的重要作品,巴赫的鍵盤組曲對后來奏鳴曲式的形成起到奠基的作用,也是復調音樂過渡到主調音樂的重要作品。
從巴赫的生平經歷看巴赫組曲的藝術風格,巴赫出身著名的音樂世家,1708-1717 年,巴赫在魏瑪擔任宮廷風琴師,司樂長,這一時期他接觸到意大利和法國音樂,開始學習法國、意大利的世俗音樂并進行創作;1717-1723 年,巴赫在柯登作宮廷樂師,這一時期是巴赫創作的黃金時期,巴赫在這里創作了《創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的前五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長笛組曲》等作品;1723-1750 年,巴赫在萊比錫圣托馬斯教堂擔任合唱隊長,創作了許多宗教性的康塔塔和清唱劇,1730年,巴赫在萊比錫音樂學校樂隊兼任指揮,創作許多世俗音樂。《帕蒂塔》《哥德堡變奏曲》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巴赫一生都在宮廷或教堂任職,結合巴赫本人路德教徒的身份,他的音樂創作有大量的用于宗教儀式的宗教音樂、也有世俗音樂作品(當時的世俗音樂指除宗教和宮廷以外的音樂)。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對人的影響是內在的、潛移默化的,同時也是根深蒂固的,巴赫的作品中宗教性的音樂和世俗性音樂,獨立存在又相互影響,我們在欣賞或演奏巴赫的《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帕蒂塔》乃至其他世俗音樂作品時,也不能完全脫離它的宗教性,巴赫的三套組曲音樂風格在體裁和題材方面貼近生活富有情趣,但音樂華麗、優雅、純凈、熱烈,既有世俗的審美又有宮廷音樂的氣質和宗教音樂的虔誠。
從作品的體裁看組曲的音樂風格,組曲是最早的鍵盤音樂體裁之一,十七世紀中葉鋼琴組曲由四首固定舞曲組成的典型形式基本形成,把幾種快慢不一的舞曲連綴起來音樂豐富而有對比,組曲中的舞曲主要來自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的民間舞曲和宮廷舞曲,每種舞曲都帶著本土的氣息,在當時歐洲各國間流傳,與當地的音樂、文化、審美相融合產生了新的舞曲風格的音樂。從三套組曲中各舞曲風格的使用情況看(1)組曲中共出現了11 種舞曲,其中源自德國的1 種、源自西班牙的1 種、源自英國的2 種、源自波蘭的1種、其余6 種舞曲均源自法國。(2)三套組曲中共有庫朗特舞曲19 首,庫朗特舞曲有兩種風格,一種意大利式的庫朗特,共8 首;一種法式庫朗特,共11 首。這些數字說明當時法國和意大利在音樂方面對歐洲音樂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巴赫的音樂創作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魏瑪時期,巴赫開始接觸法國和意大利的音樂文化,學習法國鋼琴家庫普蘭和意大利提琴家維瓦爾第等的作品,并把新的音樂思想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巴赫通過組曲體裁把當時歐洲新的、世俗性的音樂思想和音樂風格集合在一起,保留其風格特點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音樂創作思想,豐富和促進了組曲的音樂形式和內涵,如:把舞曲經過再創作形成了舞曲風格的音樂。再如:《帕蒂塔》中巴赫突破常規將《托卡塔》《幻想曲》《隨想曲》《諧謔曲》等以非舞曲風格的樂曲寫入組曲中。也因此我們在巴赫的組曲中能更全面地領略到巴洛克時期世俗性音樂的源流及風格特點。
巴赫三套組曲各具特色,《法國組曲》典雅、《英國組曲》宏大、《帕蒂塔》華麗,但三套組曲都具有巴洛克時期的一般風格特征,復調性占主導地位,世俗性音樂在歐洲社會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同時受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的影響,音樂中有現實生活的情趣、有宮廷音樂的華麗、有宗教音樂的理性節制。巴赫用組曲這種古老的體裁探索音樂的方向,豐富了組曲的內涵和形式,巴赫的組曲,特別是《帕蒂塔》的問世對后來奏鳴曲式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巴赫組曲的藝術風格不能單一認為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它是多種風格音樂的碰撞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