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瑩潔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00)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包括中國古代的散文、詩歌、音樂、賦、民間音樂、民間戲劇、民間藝術等。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和精神觀念的總和。當今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絡媒體的盛行,有利也有弊。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搖滾、爵士、POP 和R&B 等流行音樂風格已經被年輕人所接受。然而,在如此多元的音樂文化背景下,中國民間音樂卻顯得極為“平靜”。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歌手,應當如何繼承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并在新時代中將其發揚光大,是不斷研究的方向。
隨古代樂器流淌而下的詩歌被稱為古典詩歌,簡稱“古曲”。其曲調包括兩種:一種是原詞、原曲,如南宋姜白石留下的作品;另一種情況是,原來的樂譜已經丟失,現代作曲家根據原來的歌詞和音樂創作了它。我們現在所唱的大量古典詩詞基本上都屬于后者。例如,我們聽到的王蘇芬演唱的古代歌曲《南風歌》就是由著名昆曲藝術家傅雪漪創作的。古老的歌曲離我們很遙遠。由于古人缺乏科學的記錄方法,至今保存和記錄的古典詩詞只有50 多首。對于我們來說,古代的作品博大精深,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
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源遠流長,其文化形式和內容內涵豐富。在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通過對傳統民歌、《詩經》、宋詞、元曲、明清戲曲等藝術形式的繼承和創新,開始逐漸從眾多的音樂藝術形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聲樂演唱藝術形式。五四運動后,歐洲傳統聲樂藝術開始傳入中國。學校歌曲、舞劇和藝術歌曲曾經很流行。當時出現了大量借鑒西方多元音樂形式結構,融合民族音樂風格的歌曲。中國藝術歌曲由此誕生,成為近代中國新音樂文化的起點。
在當今社會,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政治力量不斷加強,網絡媒體時代,人們的選擇不再單一,網易、酷狗、QQ音樂等音樂應用程序相繼出現,歌曲范圍覆蓋中國、歐洲、美國、日本和韓國,而網絡流行音樂的下載和播放遠遠超過了民族音樂。據調查,相比于古典傳統音樂,80 后和90 后的年輕人對流行歌曲更感興趣。聲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在音樂學院需要被認真對待,但專業學校的教學方式也導致了民族聲樂類型單一。因此,很多年輕人表示對我們的民歌不理解、不感興趣,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唱法單一。民族聲樂是一個廣泛的音樂范疇,它不僅包括民族的演唱方式,還包括演奏、歌舞、戲曲、古歌等不同的風格。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從作曲的角度來看,如何將民族旋律巧妙地融入現代作曲中;在演唱方面,如何將多種演唱方式融入到國歌中,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例如,最近流行的音樂節目《聲入人心》,在這個節目中,美聲、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民間音樂,以創新的方式,給人以新鮮感,顛覆大眾對傳統美聲的刻板印象,將高雅藝術大眾化。
隨著新時期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我們不僅要在民族聲樂的形式和觀念上進行創新,更要使人們在審美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使人們以全新的審美態度對待新時代的民族聲樂,以全新的意識認識新時代的民族聲樂歌手和民族聲樂作品。只有對作品的多元化吸收與融合,對演唱方法的多元化采用與選擇,新時期的民族聲樂才能在全新的審美態度與認知中更好地發展。
學習古曲并不是那么簡單,一個古曲演唱者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基本音樂素質和修養外,還要具有對古詩詞、古典音樂的基本理解。這點也就注定了我國古曲成為了真正的陽春白雪。也正因為如此,傳承和發展古曲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高雅藝術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應該對其保護和挽救。但是保護不是目的,普及發展壯大才是真正的目的,也是最好的保護。目前,有一大批音樂藝術相關人士正在默默付出,尤其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王蘇芬教授更是為古曲的保護、發展和普及傾注著心血。但是少數人的力量終究是不夠的,所以我呼吁廣大的歌唱學習者在學習先進歌唱技巧的同時,也要加深對古代文明的學習,提升我們的文化修養,挖掘和繼承我國特有的文化瑰寶,為我們的民族音樂開辟出一條真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道路。
要在民族藝術中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模式,過程一定是相當復雜的。從事聲樂工作的勞動者必須長期艱苦奮斗,不斷努力。首先,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要提高廣大作曲家的創作能力,使其與新時代的社會發展同步,根據中國獨特的特色,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優秀作品。同時,民族聲樂演唱的表達,既能突出其獨特的民族特色,也要使歌唱風格“口語化”。這首歌可以基于風格和內容,融入歌手自己的特點。民族聲樂應該是鮮花,各派思想爭鳴,各種風格百花齊放,這對民族聲樂的發展和普及是非常有益的。在創作的過程中,作曲家應該打開自己的視野,有創新意識,融入有利于中國音樂發展的元素,使多元的音樂元素得以運用。歌詞創作方面,可以引用更多的古代詩歌。中國古代詩歌就像星星,意境深遠。注意“詞”和“韻”的使用,可以顯示古代詩歌的文化和魅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音樂風格方面,也必要借鑒現代音樂的時尚感,根據聲樂不同的特點、表演者不同的情感和聲樂藝術的獨特規則,創作出有特色的作品,從而形成了民族聲樂風格的多樣性,催生多種形式融合的獨特藝術形式。其次是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傳播形式:1.需要加強師資建設。在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傳播需求和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基礎上,重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幫助不同條件的學生形成不同的演唱風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繼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2.在舉辦民族聲樂專業比賽的同時,也需要電視媒體和唱片公司的宣傳和包裝。例如,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一些優秀的流行歌手,如張碧晨和袁婭維,利用這個平臺來展示自己,得到了公眾的認可,流行至今。我國的民族聲樂也需要搭建更多這樣的平臺,讓更多的歌手和歌迷有機會參與,進一步在電視媒體和網絡上曝光,讓民族聲樂在大眾中普及,爭取更多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民族聲樂是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經過創作者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堅持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民族聲樂創作者們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堅持,形成了多樣化和民族特色相融合的成熟的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審美形式和對藝術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對傳統藝術文化的要求趨于復雜和嚴格。這是人們對傳統文化要求的革新。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適應時代發展,不斷探索、學習、借鑒、吸收,在此過程中摸索出一條符合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方向的道路,并以這樣的方式將我們的民族聲樂發揚光大,增加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使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