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音(岳陽市云溪區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適用話題:低碳生活 生態文明 綠色發展

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即“雙碳”)工作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重要的發展戰略。
2022年6月,浙江省衢州市已為234.2萬個企業和個人建立碳賬戶,覆蓋工業、農林業、能源、建筑、交通等領域。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互聯網企業、銀行推廣的個人碳賬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減排、減碳變成了每個人的身邊事。
個人碳賬戶是在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金融創新服務。它通過鏈接個人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場景中的低碳行為,量化評價效果,對個人的綠色行為進行獎勵。
無論是支付寶推出的螞蟻森林、美團推行的數字人民幣,還是中信銀行推出的中信碳賬戶、建設銀行設想的碳賬本……都將綠色低碳轉化成了生活中切實可感可做的身邊事。
除了個人碳賬戶外,全國多地也都探索建立了為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節能減碳行為進行量化賦值的碳普惠機制。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線,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眾多重點排放行業。諸多舉措表明,綠色低碳已經從國家戰略層面細化到團體、個人踐行層面。
事實上,綠色低碳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目標和責任,也是每一位公民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應遵循的生活方式。每一個人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角。
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在于“控碳”。“雙碳”戰略正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決策。這不只是簡單的節能減排,更是一次深刻久遠的社會變革。它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的革新、產業的轉型,更是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
曾經,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以煤炭發電為主導,向社會經濟效益看齊。如今,它謀求轉型,與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深化核電產業鏈發展。與此同時,中國華能集團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積極推進核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安全高效發展。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曾經通常由成本決定;如今,在綠色觀念影響下,選擇轉變為成本、體驗和責任的多種權衡。其中,最直接表現為出行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如:人們選擇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騎行等方式出行,減少駕車出行的次數;合理使用空調、電風扇等家電;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或過度包裝物……
這些變化是人們踐行低碳生活、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表現,為實現“雙碳”目標,建設全球生態文明注入了強大動力。
素材運用
懷生態文明心,看我輩之行動。春城昆明,滇池的青年工作人員兢兢業業守護濕地的純凈;“雙十一”之際,蘇寧的青年科技人員推出“共享快遞盒”,讓更多生物有樹可棲;村落中央,大學生村官堅持發展生態旅游,保護野生動物……我輩青年的綠色行動,如涓滴之水,匯聚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滔滔巨浪。
懷生態文明心,觀中國之舉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消費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更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全面綠色轉型。一方面,國家鼓勵個人樹立節能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隨時隨處節約能源。另一方面,國家大力宣傳普及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擴大綠色低碳產品的供給和消費,激發全社會踐行低碳生活的內動力。(張純/岳陽市云溪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