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宇(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第二民族中學高一241班) 指導點評老師/宋陽玲
我國的“棋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其中以圍棋最為典型。圍棋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是堯發明的,至今已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它被譽為“棋類的鼻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古代,“博弈”多指下圍棋,是“一種以包圍和反包圍戰術決出勝負的棋戲”。在現代社會,我們常用“博弈”比喻“為謀取利益而競爭”。
下圍棋時講究“落子無悔”。由執黑方先下,執白方后下,如此輪流下子,最后誰占領的地盤多,誰就贏棋。這種看似簡單卻內涵無窮的藝術,被視為智慧的象征。“布局—走位—包圍—取勝”,每個棋子的走向都是大腦周密運算的結果。從古至今,圍棋似一塊魔石,無論你是武林俠客,抑或是肝膽英雄,只要手執棋子,都會變得平靜而沉著。
通過棋路,我們可以解讀人的思想;通過下棋,我們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個性。下棋可開闊眼界,縝密心思。一思一慮,一步一子,將內心傾吐。黑白棋子的交替如同白天與黑夜的循環、時間與空間的流逝。高手之間的對弈,可能看似平淡無奇、從容平和,但行棋時卻維持著陰陽平衡狀態,輸贏便在這細致之處,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人們常將人生比作一盤棋。我們一出生,面對的就是一個沒有開盤的棋局。我們行走于世,恰如棋子運行于棋盤一般。歲月如同棋盤,光陰是棋子,棋子越下越少,日子越過越薄。我們作為棋手,以為拿住棋子,就可以看清人間黑白,掌握世事命運,卻不知,山高水長,走過的每一條路已無歸程。成敗何嘗不是如此?“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當年的項羽、劉邦已不復存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是歷史的必然。畢竟“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人生這盤棋里,我們不論輸贏,且行且珍惜便足矣。
點評
文章出彩之處在于卒章顯志。作者行文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最后水到渠成。將人生比作圍棋,從世事無常、代代更替的辯證角度,得出怎樣對待人生這盤棋的哲理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