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培旺(福建省廈門海滄實驗中學語文教師)
適用話題:時代印記 文化自信 科技力量

近年來,“到博物館打卡”“云游博物館”已成為新的生活方式與社會風尚。
全國博物館數量與質量持續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年度參觀人數增長至12億人次。到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共計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享受免費參觀博物館的人數世界最多。作為科普知識、提升審美、浸潤人心的精神家園,新時代下的博物館蘊藏著哪些力量?
毫無疑問,科技的進步,給博物館帶來了全新機遇,讓其煥發創新力量。
隨著展覽的創新、技術的革命、教育的開展,館內館外協同,線上線下聯動,博物館串聯起時間的珍珠,為觀眾打開自然與人文的浩瀚世界,照見更加光彩奪目的未來。
“無邊界博物館”永不閉館,讓公眾盡情遨游博物館的多彩世界;“打開方式”更多元,“云游博物館”能看、能聽、能學、能玩,從圖片、三維、動畫、科技檢測等多維度展示館藏文物精品;“在指尖游遍敦煌”,把每一位用戶變成文化參與者和傳播者;從考古盲盒、數字藏品到文創雪糕,滿載“老古董”的博物館在創新中不斷釋放“潮”力量,備受年輕群體喜愛。博物館正通過強大的創造力不斷推陳出新、自我迭代,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
科技助力博物館的建設維護、活動設計,讓藏在深閨的博物館走到前臺,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中去。
文博強大的融合力將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資源兼容并蓄,書寫新時代的“丹青史卷”。“博物館+”戰略令博物館與教育、商旅、傳媒等領域跨界融合。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單位采取合作、授權等方式,研發、生產、經營文化創意產品,撬動共贏發展的契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和全國29家博物館舉辦的“何以中國”《國家寶藏》文物特展,集納30家博物館的130余件/套珍貴文物——何尊、玉琮、皿方、金項飾、文淵閣《四庫全書》……橫跨八萬里,縱貫五千年,完成頂級的思考和表達。
除了綜合性博物館之外,微主題、小受眾的特色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個性鮮明,微物件里見大世界。廣州市越秀區有30多家“微博”,藏身社區,服務親民。“油燈博物館”“電影博物館”“地鐵博物館”等小而美、小而精的專門類博物館人氣攀升。它們專注某一內容,挖深做透,在細分領域拼貼新圖景,“小眾”博物館越來越走向“大眾”。
百花齊放、多元共生的博物館傳播生態頻頻“破圈”,滿滿都是“對話感”,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大眾對博物館的認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覽”,而是“繪聲繪色的體驗”。
讓文物服務大眾,讓大眾親近文物,在這種良性互動中,博物館正在繪制新時代的文化畫卷,成為國家與時代的精神家園。
素材運用
新時代下,文化自信何以落地生根?
弘揚文化自信,要有依憑載體,博物館就是重要代表。“博物館+”運營模式煥發別樣風采,切實增強文化自信。“博物館+校園”,可開發多樣化研學課程;“博物館+網絡”,可云端看展,永不閉館,讓大眾360度走近文物;“博物館+學者”,可開展名家講壇,讓深幽的歷史經緯清晰地展現在市民面前。
梁漱溟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們,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正是有萬千具體領域的文化借鑒,有多種實物載體潛移默化的潤澤,我們的文化才越發顯示出勃勃生機。(劉梁夏/福建省廈門海滄實驗中學高二1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