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港嘉 吳俊芳 李橋興
基于CiteSpace的國內運動處方領域研究述評
鄒港嘉1吳俊芳1李橋興2
(1.貴州大學 體育學院,2.貴州大學管理學院、喀斯特地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25)
由于運動處方在推動形成“體醫融合”的疾病管理方式與健康服務模式等起積極作用,因而其研究現狀分析和前沿展望述評等對促進該領域發展有重要的現實作用。采用CiteSpace5.7.R2軟件梳理與分析了國內學術界對運動處方領域的研究文獻,探究該領域近15年的研究現狀、關注熱點和前沿方向。結果發現:近15年來,我國運動處方領域的文獻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該領域的重視程度逐年提升;該領域的研究機構主要是高校和醫院并且基本位于我國一線城市,表明該領域的重視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高度相關;高產作者基本依托團隊的形式開展工作,但各研究機構和高產作者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運動療法是國內運動處方領域的關注重點,而體醫融合和健康中國兩大主題則是當前研究前沿。由此建議國內學術界今后應進一步加強體醫融合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和知識結構優化,同時各研究機構之間需要加強交流與合作。
運動處方;體醫融合;研究熱點;CiteSpace
美國生理學家KarPovieh首次將“運動處方”定義為類似于醫生針對病人個體開的醫藥處方而能夠符合個人狀況的運動程序[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發布體育健康活動指南,建立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轉變以往以“藥物處方”促進健康的保守途徑為對癥下藥的健康促進新途徑“運動處方”。我國運動處方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21世紀初各高校開設《運動處方》課程。2016年3月,我國開始建設中國運動處方庫,其宗旨是以國民健康為中心,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鑒于我國對運動處方領域的重視,文章期望通過梳理該領域的國內研究文獻而準確把握其研究熱點和前沿動態,助力運動處方高效快速地與國際接軌。因此,文章以中國知網的核心期刊為檢索源收集整理了2006-2021年的國內運動處方領域的相關研究文獻。基于CiteSpace軟件具有可視化強以及易于分析學科演化的關鍵路徑和知識轉折點等特征,文章采用CiteSpace5.7. R2軟件對以上文獻的發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機構和研究熱點等研究現狀進行可視化分析,并探索運動處方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前沿方向,以期為國內建設運動處方庫提供若干客觀依據。
以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核心期刊為檢索源并采用“運動處方”作為主題和選取時間跨度為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8日進行檢索,獲得528篇相關文獻并以Refwoks格式導出和以“download_XXX.txt”命名保存,然后將528篇文獻導入CiteSpace5.7.R2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數據記錄主要包括作者、摘要、關鍵詞、標題、機構等方面并進行可視化分析,分別生成聚類關鍵詞圖譜、作者機構合作圖譜和時間區域發展趨勢圖譜等,并基于關鍵詞共現模式對具有共現關系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另外,文章在CiteSpace5.7.R2軟件中對數據進行轉換及處理的方式為:分別以機構、關鍵詞和作者作為節點,將時間設置為2006- 2021年并且時間分區選擇“1”,其閾值根據需要選擇 “Top N slice”并設置為30,其關聯強度選擇Cosine、Years per slice、Top N等即系統默認的具體值及裁剪方式。
文章獲取的528篇相關文獻,其年均發文量為35篇且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整體變化幅度不大(見圖1)。從發文量變化趨勢看,該圖在15年內共出現兩次拐點,即2007年的峰值和2018年的低谷。其原因包括: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以及共青團中央等三方于2006年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強調學生要改變自身運動理念并加強健身觀念,同時美國運動醫學會于2007年首次提出“exercise is medicine”(EIM,運動即是良醫)[2],由此運動處方在國內的研究熱度被廣泛提高;但是,國內相關機構在具體執行運動處方相關工作時的實際力度不夠并導致實施效果欠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學者對該領域研究的關注度,因此該領域始終處于小規模、低水平的狀態并導致2018年發文量的低潮現象。隨著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以及國務院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文件,并且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謝敏豪先生于2021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提出“體醫融合工作需深入,加‘強中醫+西醫+體育’三門學科建設工作”等建議,直接引起國內學界密切重視運動處方領域并導致研究發文量直線上升,也提高了運動處方、體醫融合和全民健康等熱點問題的國內關注度。

圖1 2006-2021年運動處方研究發文量趨勢

圖2 2006-2021年運動處方研究作者與機構合作網絡
采用CiteSpcae軟件繪制的合作網絡圖(見圖2),其節點為分析對象(作者/機構)并且節點的大小與該對象的發文量成正比,而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共現關系并代表其合作情況。圖2展現了國內運動處方領域排名前10位的研究機構名稱(見表1)和作者名字(見表2)的共現情況:研究區域較為分散;研究機構之間合作并不密切。表1顯示該領域的多數機構集中在北、上、廣等發達地區且主要研究機構為高校和醫院而研究所則為輔助機構。該領域核心合作網絡分別是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等,同時形成了以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為核心的子網絡結構。表2顯示該領域發文量排名第一的為12篇,其作者為北京體育大學的運動處方研究中心主任;同列第二名有4位作者且其發文量為7篇(見表2)。
據CNKI檢索發現,近年來王正珍教授與其團隊成員合作共發表15篇文獻,在傳播運動處方思想和實施運動處方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圖2還顯示:國內各科研機構之間合作較少,并且其合作多為高校內部、同一地區的不同機構之間以及區域內位置相近的組織等。而跨區域或跨機構之間的合作很少,表明國內運動處方領域需進一步加強研究多方的密切合作關系。

表1 2006-2021年運動處方發文量前10所高產機構

表2 2006-2021年運動處方發文量前10名作者
關鍵詞共現分析反映了某一領域內的研究熱點和前沿方向。在CiteSpace5.7.R2軟件中以關鍵詞為節點,時間閾值選項設定為2006-2021 年,時間片設置為“1”,閾值設置為30,選擇尋徑算法(“passfinder”)作為聚類節點的裁剪方式。如此,與運動處方領域相關的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3。正如圖3所示,關鍵詞聚類包括:#0號運動處方、#1號有氧運動、#2號健康中國、#3號體育教學、#4號康復、#5號焦慮等。
2.3.1聚類#0: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作為體醫融合的非醫療健康干預以及慢性疾病的防治等方式能夠顯著促進人類健康[3]。國內學者基本是針對運動處方的內涵路徑、體制機制和制約因素等開展研究。由圖3可知,國內運動處方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大學生和老年人群;研究熱點則集中于健康體適能、減肥、頸椎病、抑郁癥、超重與肥胖、心血管功能和運動風險篩查等健康領域;而研究重點則表現在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和體適能等的影響因素方面;另外研究方法則重點采用了實驗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等。
2.3.2聚類#1: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作為改善心肺功能和肌肉適能的有效方式而成為運動處方實施方案的重要內容之一[4]。因此,眾多的學者、醫療人員和體育工作者等積極投入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當中。圖3顯示,有氧運動相關的國內研究熱點主要偏向抗阻訓練、肌肉力量、無氧閾、最大攝氧量和聯合運動等問題;其研究主要人群為中老年、肥胖兒童和絕經期婦女等。另外,眾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因素如心肺功能、單純性肥胖、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前期、血脂異常和糖調節受損等也頗受關注。

圖3 2006-2021年運動處方關鍵詞共現圖譜
2.3.3聚類#2:健康中國
健康中國行動的目標與任務就是要推動并形成“體醫融合”的疾病管理和服務模式[5]。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康中國戰略目標以來,國務院及其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等相繼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行動意見和計劃指南等,更凸顯了國家對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視和全民健康行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現階段國內與健康中國相關的研究熱點集中在體醫融合、體力活動、健康促進、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健康管理、亞健康和健康主動權等方面,其干預方式包括了國民體質監測、體育與醫療融合以及建立運動處方庫等。
2.3.4聚類#3:體育教學
據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報道,體力活動不足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第四大危險因素[6]。在此背景下,運動處方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7]成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和探索并提高學生的體質水平和運動主動性的可行路徑。體育教學的關注重點是體質、健康與處方教學等三大主題;其主要干預方法包括體育鍛煉、健身運動處方和抗阻力量練習等;其重點內容是探討處方教學模式和醫體結合等對學校體育的影響效果。
2.3.5聚類#4:康復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適量的體育活動對防治疾病和康復治療等具有顯著的效果[8]。基于運動干預方式治療內分泌疾病的相關研究[9]已經證實:運動干預對于防治慢性非傳染疾病和康復治療有積極的作用[6],因而國內學者更掀起了體醫融合的研究關注度。糖尿病、心力衰竭、認知障礙和肺疾病等的影響因素研究是康復方向的熱點領域;其研究對象為中年人、伏案工作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等;其運動干預方式主要包括抗阻運動、心肺運動試驗、瑜伽和力量訓練等。
2.3.6聚類#5:焦慮
鍛煉心理學顯示體育鍛煉對改善焦慮等有顯著的效果[10]。由圖3可知,與焦慮相關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身體鍛煉和運動心理學等方面;其干預方式包括了八段錦、正念注意方式和體育鍛煉干預等;同時,與焦慮相關的抑郁和激素等方向也頗受學者們的關注。

表3 2006-2021年運動處方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前15位)
除了以上展示的六個研究熱點之外,文章也通過CiteSpace軟件并以出現頻次、中介中心度和突現度等定量分析關鍵詞的重要性。表3列舉了近十五年來在運動處方研究領域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通常將中心度大于0.1作為重要的關鍵詞,并采用該關鍵詞的突現度作為某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發展方向的分析依據。正如表3顯示,運動處方、有氧運動、運動療法、2型糖尿病、運動、大學生等六個關鍵詞的中心度分別為1.03、0.20、0.08、0.04、0.13、0.09;同時突現度較高的五個關鍵詞分別是體醫融合(突現度:6.36)、大學生(突現度:3.57)、心臟康復(突現度:3.22)、綜述(突現度:3.12)和康復(突現度:3.00)等。因此,體醫融合和心臟康復等兩大主題是運動處方領域的研究焦點;而大學生的突現度也較高,其原因是國內研究該領域的學者多數為高校教師并且基本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基于CiteSpace5.7.R2軟件繪制的時區分布圖可用于了解某個領域知識的演進和發展趨勢。將關鍵詞時區分布圖Time Slicing設置為“2006-2021”年,Time Slice參數設置為1,Pruning選擇尋徑算法(Pathfinder)和Top N設置為10等,獲得運動處方領域的關鍵詞時區分布圖譜如圖4。顯然,運動處方領域在近十五年來研究熱點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2006-2011年的基礎理論階段重點關注了運動療法、運動康復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初步形成運動處方的基礎理論;2012-2017年的實驗研究階段則采用meta等分析方法探討對運動處方實施監測分析和干預效果評價等;2018-2021年的整改提高階段則提倡全民健身理念并探索“以體輔醫”和“以醫輔體”二者互相結合促進的新型健康服務模式,也探討了如何加強運動處方的實施與應用力度等。另外,關鍵詞“肥胖”在運動處方領域的研究時長已持續五年,表明國內群眾肥胖率當前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已經引起學者高度重視。與其相關的其他關鍵詞如“減肥運動處方”“運動減肥”和“肥胖青年”等也陸續出現而成為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近兩年,世界各國深受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也促使“居家康復”“互聯網+”和“康復訓練”等關鍵詞開始出現,并成為運動處方研究領域的前沿方向,表明后疫情時代人們健康促進方法的相關研究將演變為該領域的未來趨勢。

圖4 2006-2021年運動處方關鍵詞時區分布圖譜
在2006-2021年期間,盡管國內運動處方領域的年均發文量保持在35篇左右并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該領域的研究機構還是醫學類和體育類等院校(如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等)為主,并且這些機構多集中于一線發達城市。另外,各研究機構的地理分布較為分散并且相互之間缺乏合作;同時高產作者基本以團隊形式進行合作但也僅限于團隊的內部合作而缺少跨地區和跨機構的外部合作。因此,合作缺乏成為阻礙國內運動處方領域研究的首要因素,因而建議今后各機構之間和各團隊之間等加強研究的交流與合作。
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得知,運動療法是國內運動處方領域的研究重點。其研究熱點偏向于若干主要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等;其研究對象則主要為在校大學生和中老年人群。此外,體醫融合和健康中國等將成為運動處方領域的未來兩大主題和重點發展方向。
通過對比國內外運動處方領域的研究成果發現,雖然國內學界涉及的研究內容較為廣泛但大都停留于理論探討層面,因而運動處方領域需要從管理機制和監控機制等方面進行完善創新。目前,國內在運動干預的效果研究等方面還比較欠缺。而美國運動醫學院在運動干預對心肺功能的影響、有氧運動處方和抗阻運動處方的設計要求與實施監控等研究方向則有豐碩的成果。鑒于國內的體制守舊和知識狹窄等制約著運動處方的實踐研究,因而內容體系拓展和知識結構優化等更需要國內學界重視。因而,相關部門需要通過創新管理體制和搭建監督機制等深入研究運動處方領域的內容體系和知識結構等。
[1]孫長新.我國運動處方研究現狀分析與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4):34-37.
[2]王世強,呂萬剛.“健康中國”背景下慢性病防治的體醫融合服務模式探索[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0,28(10):792-797.
[3]聶應軍,譚珍科,馬園艷,等.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外身體鍛煉與新冠肺炎的相關研究進展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2):76-84.
[4]李光欣,王占一,呂薇,等.有氧運動對肥胖青少年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0(5):1093-1097.
[5]祝莉,王正珍,朱為模.健康中國視域中的運動處方庫構建[J].體育科學,2020,40(1):4-15.
[6]李靖,張漓.健康中國建設中慢性病防治體醫融合的試點經驗、現實挑戰及應對策略[J].體育科學,2020,40(12):73-82.
[7]張彥.運動處方理念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探索,2020(12):40-43.
[8]周石.運動是良醫:臨床運動生理學的發展和循證實踐[J].生理科學進展,2014,45(4):247-250.
[9]李穎,林文弢,翁錫全.不同運動強度干預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內脂素及糖代謝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0,24(26):4196-4200.
[10]毛志雄,付舒,高亞娟.鍛煉心理學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69-75.
A Review on Sport Prescription Research in China by Citespace
ZOU Gangjia, etal.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2021年度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貴州省大學生體質測試和數據上報的監測現狀與評價體系研究》(2021B172);貴州大學文科研究一般項目《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路徑研究——以貴州大學為例》(GDYB2021004)。
吳俊芳(1977—),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經濟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