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廣西 桂林 541001)
2007 年中央電視臺廣告部在2 套推出第一支頻道形象廣告片《舞臺篇》。廣告中一個頸圍紅色方形圍巾,身著碎花紅襖的中國北方女孩出現在山野間、村落里、小道上、紅墻下,同一個舞姿跟隨變換的場景在中國民族音樂《藍花花》融合古典音樂和西方爵士樂的背景音樂下不停旋轉、舞動,配合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一時間風靡全國,成為業界口碑的經典,影響持續廣泛。廣告播出,觀者皆受鼓舞、啟發,在廣告視覺呈現的關鍵要素中,舞臺如影隨形,而舞臺的形成是根據舞者對自我所構舞臺的認同與享受,舞蹈時伴隨在舞者身邊的舞臺“瞬間形成”。隨著記憶的翻滾,回首兒時,奶奶牽著筆者第一次站在街角看秧歌的時候,筆者便悄悄地對這方“桃花源”充滿了向往與興趣。
兒時只要到春節(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巷子、街道、牌坊旁、十字路口等地方就被圍得水泄不通,人群不由自主圍成的圓形輪廓讓大家都可以伸著腦袋一睹這娛人的熱鬧與歡愉。地秧歌中變化萬千的手絹和紅綢、跑旱船中一槳一船的協調配合、踩高蹺的嫻熟技藝、大頭娃娃的幽默詼趣、威風凜凜的少年拳、活靈活現的舞獅舞龍、新穎別致的打花棍,那個時候筆者被這樣的場景、妝容、服飾、音樂、歌詞、動作深深地吸引。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表演隊,初一開始在本村幾個重要“舞臺”(十字路口、牌坊邊、村委會等)進行表演,而后經村落之間友好商議,在某一天進行走村串村表演。無論是本村還是外村的節慶表演,都會在約定俗成的固定地點進行,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人流量大,村民聞訊而來,聚集速度快;其次依照傳統在固定場所進行表演,村民習慣性養成;最后這些表演場地(舞臺)聽講述者王景蘭(筆者奶奶)說也是之前祖先、祭祀的重要場所,只是時間久遠,廟宇不復存在,但是人們依舊亙古不變地承襲對神靈敬仰、緬懷祖先的祖制,鑼鼓喧天中訴說和祈求風調雨順。
秧歌表演隊在巷子、街道、牌坊旁、十字路口、村委會等聚集匯演,這樣的場所形成的“舞臺”立竿見影,效果顯著,舞臺具有隨意性、便捷性、快速性。表演隊所在之處舞臺馬上形成,表演者不受場景限制,鑼鼓聲起馬上進入角色,觀者也不受環境影響,集體不約而同地聽著、笑著,精彩時還吆喝。村落、族群長期共同處在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中生活、生產、勞動,街頭巷尾瞬間形成的日常性“舞臺”,潛移默化感染著村民對村規、民俗、民風的文化認同與精神依賴。
每逢正月十五夜晚家鄉(河北邯鄲)都會開啟聲勢浩大、扶老攜幼、摩肩接踵的轉九曲。轉九曲又稱轉燈,是北方中原地區漢族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祭奠文化藝術活動,是一項集群眾性、娛樂性、技藝性、傳播性、教育性等多元功能為一體的社火文化交流與互動形式。轉九曲為民間祈福求財、驅邪祛病的游樂燈陣,具有程式性,在規定吉時才可進行。儀式起,首先鳴炮者在前鳴放炮竹數響,寓意吉時到,禮花燃,隨后開路的鑼鼓隊開始敲打,鑼鼓隊、雙龍在陣中進行游行、表演,民眾隨雙龍尾后簇擁而行。
轉九曲通常會選擇一片寬敞的平地,村民依地就勢搭建九曲陣,將幾百根木樁等距栽成四方形陣圖,木樁之間用線、繩、綢布等方法相互連接,形成彎曲的小道,沒有回頭路。儀式活動的一大特色“臺中臺”,九曲陣以平地、麥場為舞臺,表演者以陣為舞臺,舞臺自建而成,儀式結束便拆除,舞臺具有暫時的固定性,村民可根據需要選擇儀式的舉辦地,在不影響生產生活的前提下,“舞臺”場地可以經協商進行變換,由于場地一邊煙花燃放、一邊活動同時進行,對場地要求大,而且每個立桿上面添置燈盞,為了“舞臺”的適宜性與安全性,所以場地一般離村落有一定的距離,一般都會在秋收的麥場進行。
看大戲是村落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民俗娛樂活動,而家鄉的賽戲因其表演原始、韻律簡單被稱為中國古代戲劇研究的活化石,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兒時秋收后或節慶時,奶奶(王景蘭)會拉著筆者帶著小板凳到村里戲臺看大戲,奶奶(王景蘭)沒有讀過書,但是通過看戲也可以明白演的是什么,唱的是什么,而且跟著大戲的情節起伏進行討論和評價。
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戲臺(在此小節中把戲臺稱為舞臺),這應該屬于現代“舞臺”的雛形,是實際生活中真正意義的“正式舞臺”,“舞臺”一般建在村落的中心位置,由每個村委或村民集資修建而成,“舞臺”離地面高度一米左右,都是請外地的專業建筑隊用紅磚砌墻而成。印象中哪個村子如果沒有“舞臺”,仿佛沒有話語權與存在感,證明當時戲劇在村落的文化發展、民眾的業余生活中地位不容忽視,而且戲臺的旁邊或周圍會有廟宇的存在,舞臺的存在為祭祀祈福、休閑生活提供場所,也是民眾情感寄托與豐富心靈的一種方式。近些年由于老一輩人的相繼離開以及電腦、手機、網絡的發達,很多年輕人不喜歡、不關注、不理解中華傳統戲劇文化,所以這些“舞臺”或被荒廢、或被堆放垃圾、或被其他外地人租賃居住。面對這樣的“舞臺”審視記憶中的繁華,內心百般滋味,保護與傳承說起容易,如何做任重道遠。
記憶中兒時和青少年時期小學、中學的藝術娛樂活動甚少,只有小學階段的六一兒童節、校文化藝術節,中學階段的縣級文化藝術節會演等活動。每到這些節日各個學校都會傾力打造藝術作品送至縣教育局進行選拔,入圍后才有機會登上縣城的劇院,這樣的舞臺具有儀式感、莊重感、可觀性與舒適性,增強表演者的主體作用。家鄉的劇院分為上下兩層,可同時容納演員、觀眾約三百人左右,舞臺上有燈光、主舞臺、側幕、候場區等設施。20 世紀80 年代縣城能夠擁有這樣多功能的劇院可謂一件大事,劇院不僅可以進行文藝演出活動,而且還承攬電影放映、會議等事宜。劇院舞臺的形成為生活品質的提升注入新的動能、新的活力,而且劇院文化彰顯國家對藝術發展的重視,展示地方區域的經濟實力水平與民眾對文化藝術活動的需求。
筆者離開家鄉見到、體驗和登上太多的舞臺,正是這樣許許多多的“舞臺”讓筆者走出家鄉,走進城市、走入國際,這些豐富的實踐經歷對筆者如今的專業發展與學術思想都有深刻的影響。西漢長安上林苑平樂觀的角抵百戲、宋元雜劇表演場所在市井生活中的勾欄瓦肆、清代后期英僑集資的歐式劇場蘭心大劇院……舞臺相伴百姓生產生活而生,舞臺文化的逐漸發展離不開城鄉、城市的發展,舞臺也是服務民眾的文化場地,也可以說城鄉、城市的文化發展是舞臺價值所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第一任總監列奧波德·達姆羅什曾說:“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看看它的劇院就可以了?!泵總€國家都想擁有屬于自己的“悉尼歌劇院”,國家大劇院是中國千個劇院舞臺的“標桿”,是典型的文化設施,是城市文明層次的標志,是國家科技的體現與創新。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的作品《中國大舞臺》中唱道:“中國大舞臺,五千年龍騰虎躍演不衰,中國大舞臺,指引那五洲矚目齊喝彩?!鼻昃拮?、滄海桑田,這里有“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實踐精神,這里有“一個大國‘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懷”。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春賀詞中說道:“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奮斗者'等科學探測實現重大突破……”這些突飛猛進的巨變讓世界不停地關注中國發展,許多國家希望能夠有幸踏上中國騰飛舞臺的列車共享美景。從鄉間“約定俗成的舞臺”到“城鎮劇院的舞臺”,從生活小舞臺到中國大舞臺,無論中國舞臺的燈光多么璀璨,諸多令人喜悅成績的背后離不開默默奉獻的千千萬萬的平凡工作者。在這些光榮面前,我們都要牢記歷史,不忘初心,在全球一體化高速發展的洪流中,勇立潮頭,引領未來。
從韻味無窮的舞臺楹聯中、從千年流傳的詩詞歌賦中直接與間接感受著曾經舞臺的綽約多姿、流光溢彩,舞臺隨著窗間過馬的歲月并沒有消逝而保存下來,不論皇族貴胄的飲宴、仕族鄉紳的節慶,還是文人雅士的消遣、布衣芒履的廟會,他們對舞臺都有難以割舍的情懷,足見其在各個時代、各個時期的價值以及領導者及文人墨客對其地位的珍視。舞臺是文化符號與族群記憶的載體和形式的物化轉換,是民眾個人或族群集體日常生活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世界的外在體現,也是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鄉村的街頭舞臺、麥場的儀式舞臺、廟會的戲劇舞臺、城鄉的劇院舞臺、省市的專業舞臺、國際的中國舞臺等六種不同形式的舞臺,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就具有較強的記憶與識別功能,擁有內涵符號的舞臺是一代代人心中對記憶的回溯和現實的認知,也是地域文化代表中特殊內涵與意義符號的存在,具有符號的現實性與記憶的抽象性。
懷特認為“意識形態的變遷源于社會變遷;社會變遷則是由技術進步導致的。技術變遷會引起一系列的連續變遷;生態條件的變化也可能會引起文化變遷?!?。而博厄斯提出“現存社會的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文化和自然環境之間的互相關系;另一方面是個人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眱啥卧捪蛭覀冴U述任何文化的變遷需要動力因素,而動力因素取決于社會的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影響??萍紟砩畹谋憬菀矒诫s著對傳統的“毀滅”,手機、電視、電腦、短視頻等以及5G 時代的全覆蓋屬于外部原因;個人內心對現代科技便捷生活的渴望和先進文明的賞識,這屬于內部原因。人們不愿意再拿著小板凳到村頭、戲院看大戲,而是坐在家里捧著手機、對著電腦、看著電視了解一切事物,村落的老戲臺被擱置,一些傳統“舞臺”慢慢失去文化價值。
一個時代的文化不僅體現一個人的性情,更反映一個人的氣質和情愫、生活品味和精神世界,發展中能掀起波瀾、擁抱情懷的始終還是文化。舞臺隨著時間、科技的發展,片段式的記憶被封存或逝去,屬于一代人或一個時期的情結被“終止”,重新展開是一頁新的畫卷?!扒чT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舊更替是發展趨勢與必然,只有發展與創新,文化才會欣欣向榮,充滿活力,屬于各個時代的舞臺情懷之火永不熄滅,它會以另外的方式留存或重新出現在新的舞臺上容光煥發、春意盎然。
浩瀚縹緲、姹紫嫣紅的大千混沌在真實世界中不可能同時出現,萬丈紅塵、人情世故的生命感悟也不可能在生活中瞬間集合,但總有這樣一種方式會讓你縱觀歷史長河,品味人生幾何?!叭宀叫斜樘煜?,六七人百萬雄兵。”我們引用比喻戲曲的兩句詩作來形容舞臺的神奇與奧妙。長路漫漫,奮斗為先,站在“建黨一百周年”和“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舞臺”的征程,踏過萬水千山,行遍錦繡河海,無論是生活小舞臺還是中國大舞臺,我們始終引吭高歌、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