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英
(平湖市當湖街道綜合文化站 浙江 嘉興 314202)
傳統戲曲是流傳在民間、扎根在民間的綜合藝術,為當地群眾所喜聞樂見,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湖街道是平湖市的主城區,自古人才輩出,文化沉淀深厚。近年來,當湖街道充分發揮名人效應,以傳統戲曲普及和傳承創新項目為載體,通過建立“三項制度”,實施“五大工程”,讓民間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有抓手,發展與創新有路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保障。
自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項目實施以來,當湖街道把民間戲曲保護全方位融入群眾文化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與百姓生活有機融合,確保當湖民間的戲曲文化永葆其生命力。
保護與傳承不是原封不動,亦不是因循守舊,而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繼承和創新。保護項目啟動以來,當湖街道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先后四次聽取項目推進情況的專題匯報,并對項目階段性實施情況進行“一月一跟蹤”。與此同時,分管領導對以名人故居、戲曲活動場地等為主的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加大資源、資金協調整合力度,保障創新項目穩步實施。
傳承不能泛泛空談,只有研究傳承的載體,找準傳承的切口和路徑,做好深度融合的文章,才會讓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世代相傳。創新項目實施以來,當湖文化站充分發揮民間文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助推文旅融合發展,加強對傳統戲曲普及傳承產業支撐。街道利用樓宇引育發展相關戲曲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旅游發展普及傳承戲曲文化,使民間戲曲文化由精神向物質的轉化。如今,在當湖街道錢南揚紀念館、七彩金虹景區,定期都有精彩的戲曲節目上演,受到游客青睞,“旅游+戲曲”已成為旅游發展的最大特色。
推動傳統戲曲普及傳承,人才是決定性因素。當湖街道從創新項目實施推進伊始,就把人才支撐體系的構建作為當務之急。一方面,街道眼睛向內,把具有專業特長、熱愛民間戲曲的文藝積極分子吸納到文化隊伍,引導和扶持民間文藝團體、民間戲曲傳承人、草根藝人等群體的發展;另一方面,街道走出平湖,搜集整理出鄉賢錢南揚先生藝術生涯的生平事跡,在錢先生家屬、學生的大力支持下,與上海師范大學達成戲曲文化戰略合作協議,當湖街道文化站將成為上海師范大學戲曲教育實踐基地、影視傳媒學院戲曲教育基地,通過組織舉辦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創建錢南揚紀念館并開展常態化的戲曲傳承活動。
傳統戲曲文化的生命力在基層,活力在民間。創新項目實施以來,當湖街道文化站充分挖掘民間戲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民俗研究的第一代學人”“南戲研究泰斗”錢南揚先生的故鄉,當湖街道出資100 萬元,歷時8 個月,于2018 年10月底修繕錢南揚紀念館暨當湖街道戲曲活動中心。如今,這里已成為廣大戲曲愛好者的學習、交流和展示平臺。
為更好地做好民間戲曲保護與傳承工作,當湖街道還與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簽訂合作協議,從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戲劇劇目創演、戲曲教育基地策劃等方面開展合作,同時,將聯合學校舉辦全校性的學術會議和戲劇影視藝術節,讓傳統戲曲在更多的青年學生中傳唱。
同時,開展“三進三服務”文化惠民活動,與社區、村、企業各方簽訂民間戲曲“三進三服務”傳承協議,讓民間戲曲普及傳承邁向更廣闊的天地。平湖市民在了解地方曲藝的同時,充分感受到平湖地方戲曲和民族曲藝的魅力,促使他們熱愛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傳承發展民間戲曲文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藍圖的落實,也同街道各條線的工作職能緊密相關,與新時代生產生活、人民群眾日常行為密切相連。
首先,加強戲曲文化挖掘保護。目前,已舉辦送戲曲進村、進社區活動近20 場次,受益觀眾達近3000 人次。與此同時,結合非文化遺產普查專題對民間戲曲文化資源的進行科學梳理,對民間戲曲文化類別進行資源整合、建立臺賬和分類歸檔,建立民間戲曲文化相關項目定期排查機制。
其次,重點做好民間戲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監管。分期分批做好街道民間戲曲文化有關文物單位(點)的修繕和安全工作。建成“中國民俗研究的第一代學人”“南戲研究泰斗”錢南揚紀念館。
第三,加強民間戲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大力推進當湖街道民間戲曲文化和相關文物資源數據庫的數字化保護。先后錄入戲曲演出30多場。制作戲曲光盤30 部,定期在錢南揚紀念館回放。
首先,加強民間戲曲文化資源的整理和研發。與上海師范大學簽訂戰略協議,從文化建設、人才培養與戲劇影視相關文化產業開發三個維度,開展中小學及幼兒園戲劇師資培訓,市民(鄉民)人文素質教育,戲劇劇目創演等工作。以錢南揚紀念館為載體,做好民間戲曲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和歸檔工作,豐富文化站藝術檔案資源和展陳內容。
其次,加強戲曲文化的系統性學術研究。與有關單位承辦“錢南揚學術成就暨第八屆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省內外的70 余位戲曲專家學者,圍繞錢南揚先生與南戲影響展開研討。
首先,加強戲曲文化新聞宣傳。一年戲曲文化利用浙報、浙江新聞客戶端、嘉興日報等媒體報道10 多次。綜合運用廣播、電視、報紙、新聞網站及所屬新媒體平臺,進行民間戲曲文化專題報道,實現民間戲曲文化廣泛傳播,打造當湖民間戲曲文化品牌。同時,運用微博、微信、抖音、客戶端等新媒體,通過微課堂、微訪談、微展覽、微視頻等傳播方式,提升民間戲曲文化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其次,深化民間戲曲文化主題教育。推動民間戲曲文化進校園工程,與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簽訂合作協議,開發富有特色的戲曲文化課程,共同舉辦戲劇影視藝術節;開展“三進三服務”文化活動,讓民間戲曲文化更深入社區、村、企業,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專題培訓、展示展演等形式,進一步展現民間曲藝魅力,實現文化惠民。
首先,打造戲曲文化文藝精品。深入接軌上海文化資源優勢,充分利用鄉賢資源,與上海師范大學等共同推進戲劇劇目創演工作;組織創作一批以當湖為背景的戲曲人物和相關民間戲曲傳說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影視、廣播劇等優秀文藝作品;開展戲曲文化優秀劇目征集等活動。2018 年新創作了撥子書《陸杲建造報本塔》,在市撥子書新創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廣受群眾歡迎。
其次,創作民間戲曲網絡文藝精品。制定民間戲曲網絡文藝精品創作和傳播計劃,將優秀民間戲曲文化網絡文藝作品納入平湖市及當湖文藝發展基金評選資助扶持項目;引導文創企業開發出品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人文歷史、當湖風情的網絡戲曲作品、動漫衍生品等演藝產品。
首先,加大戲曲文化旅游開發。堅持三產融合發展思路,研究制定戲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倡導民間戲曲文化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規劃打造一批民間戲曲文化研學游基地、精品線路與農家樂景點,培育生成一批民間戲曲旅游項目和產品,激活演藝旅游市場。
其次,打造“戲曲文化+”品牌。結合錢南揚紀念館、七彩金虹景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文化禮堂建設,助推民間戲曲與文化游、觀光游、生態游、鄉村游、民俗游、休閑度假游的融合協調發展,形成以民間戲曲旅游為主題、形式多樣、游客喜歡的復合型鄉村旅游線路和產品。
一是保護傳承戲曲文化必須要增強文化自信。戲曲文化是當湖街道最具典型性的優秀傳統文化標識,當湖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加強傳統戲曲文化研究,推動戲曲文化普及傳承和創新,是當湖街道作為主城區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深入分析研究民間戲曲的地域特色,充分發揮民間戲曲的獨特造化功能,對于促進全民藝術普及,使其更好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平湖市當湖街道普及傳承戲曲文化,為當地戲曲藝術傳承探索了新的路徑,增強了文化自信。地方戲曲通過普及傳承,增強了當地群眾的自豪感和家鄉認同感。
二是保護傳承戲曲文化必須要注入發展活力。當湖與上海地緣相近,人文相親,以保護與傳承戲曲文化搭橋,間接增進了滬浙兩地人民的情感和友誼,為當湖更好地接軌上海、服務上海,全面融入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嘉興“首位戰略”,推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新活力。戲曲的選材,主要來自日常生活、歷史演義、民間傳說等多種途徑,之所以具有寓教于樂的功效,就在于它有著鮮明的價值導向。各類題材的選擇、各種故事的演繹,都有一定的內在價值支撐,在傳道授業、陶冶情操、娛樂休閑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向人們傳遞著某種價值導向,且由于形式活潑、內容生動,更具感召力。
通過戲曲傳承,文化發展助推經濟發展。當湖街道傳承民間戲曲文化,為經濟建設助力,實現了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有效提升了當湖街道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是保護傳承戲曲文化必須要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自戲曲文化普及傳承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項目實施以來,街道先后投入130 萬元,用于相關文化資源開發保護。修繕紀念館一座,完善和升級各類文化設施3 處,開展“三進三服務”活動20 場次,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每個周六的下午,在錢南揚紀念館內,都會有一場戲曲的演出在館內舉行,到現在為止,已演出68 場次。這樣的演出既培育、壯大了戲曲隊伍,也吸引一批長期穩定的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