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楠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9)
互聯網時代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我們應該適應形勢實現呂劇藝術的發展。山東呂劇源遠流長,是山東文化藝術的瑰寶之一,山東呂劇在高等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影響下,結合本研究的調查點山東省某典型高校的實際情況,從大學生對山東呂劇的認識了解程度為角度切入分析。
我們國家有很多媒體依然在用“重振”“復興”“繁榮”“發展”等相對積極的詞去評價戲曲,但其實對中國戲曲而言,“傳承”“發展”才是針對戲曲的現狀和舉措方向更為準確的界定。國內互聯網與山東呂劇在高校藝術領域的傳承與發展的制約因素研究、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發展的關聯性研究、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發展的對策及相關性政策研究,理清了山東呂劇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現狀,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弘揚了戲曲的地方特色文化,幫助地區打造優良的品牌意識形象。呂劇是地方戲曲文化藝術軟實力的表現,注重對呂劇藝術進行傳承與發展,是山東地方文化的一個代表,是對地方特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可以極大地吸引受眾。
二是有效地促進了戲曲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建立保護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呂劇在2008 年正式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而現在,我們國家只有大力傳承和發展呂劇,挖掘呂劇藝術的生命力,才會有效地保存優秀的傳統文化。
山東呂劇藝術作為民間戲曲藝術和一種地方文化的軟實力,以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方式傳播民間文化,較好保留當地的傳統文化,對人們產生了較強的影響力,吸引了一大批受眾人群。所以,只有傳承與發展山東呂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山東獨特的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山東的競爭力,對發展山東文化旅游事業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通過編寫問卷調查報告和實地調研,進而全面分析互聯網時代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困境以及相應的現實狀況,對“傳承與發展”目前這一主要矛盾,進行適當調整。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與發展現狀困境主要包括:
(一)山東呂劇固步自封,呂劇本身內容表達上偏生硬直接,缺乏親和感與共鳴性,與大學生的審美難以融合。
(二)高校缺乏對呂劇的重視以及呂劇文化在高校僅從說課中傳播,傳播方式較為單一。
(三)呂劇的發展前途暗淡,我們必須讓所有呂劇人將這個問題重視起來。
處于高校中的年輕人大多數喜歡追逐潮流,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極度匱乏,這對呂劇戲曲自身的發展來說,沖擊很大。(郭韻,2019)山東呂劇藝術市場面臨萎縮,呂劇的發展停滯不前,呂劇劇團的事業化管理體制應該和演員的社會身份與學歷需求相對應,師徒傳授方式已經邊緣化,劇團在院校的培養成為了主流。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人們對文化產品選擇的空間大大增加。通過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藝術作品和文獻資料的研究,創新呂劇藝術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途徑,在學校開展專業培養呂劇傳承人。(袁亞妹,2021)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要想實現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產業可持續發展,就要把握好互聯網時代發展潮流,結合戲曲藝術傳承和發展要求,探索出戲曲文化產品發展的新路徑。
在發展呂劇的過程中,沒有高度重視戲曲藝術形式的傳承和創新,只是隨著主流意識形態宣傳來編排新的現代戲曲,呂劇總是承擔著守正的社會教化功能,采取世俗的方式去形成呂劇的藝術感染力。由于部分戲曲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對寓教于樂的尺度把握不是非常準確,只是重視政治宣教,忽視了呂劇本身的審美功能,從而導致受眾人群的流失,進而導致了山東呂劇的發展停滯不前。基于互聯網視域和呂劇在高校傳承發展的特點,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的影響因素更為特殊和復雜:
一是從“互聯網+”視域下傳承與發展的方法為起點,歸因分析出呂劇傳播方式單一,沒有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二是大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與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聯系密切,平時對呂劇藝術所知甚少,對傳統呂劇會有接受的隔閡。
(李洪曉,2012)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山東呂劇,文章梳理了山東呂劇的整體發展歷程,分析呂劇經典劇目,對其中蘊含的社會思想進行論述,進而闡述了當代固步自封的山東呂劇藝術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振興呂劇的措施。(張溫溫,2020)探討呂劇媒介的選擇、運用、經營、現代媒介發展、受眾群眾的關系,進而研究現代呂劇媒介,去發現它呈現出的傳播的困境,例如:把握現代媒介的傳播屬性、對媒介延伸創意的認知、避免媒介鴻溝的逾越等方面存在的困境,針對呂劇傳播面臨的眾多困境,建立了山東呂劇的媒介創新意識、拓展媒介的創意方法、構成媒介引領等具體對策。在現代社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高度重視,在當下的傳承和發揚傳統劇目的過程中,戲劇團所作出的努力還不夠,這就導致呂劇的發展停滯不前并逐漸落后于豫劇、黃梅戲等地方劇種。因此,提出山東呂劇借助互聯網發展的可行性分析,進而提出山東呂劇產業的互聯網發展對策。
“互聯網的優勢——現代化,信息化,這對傳統戲曲的傳播和發展而言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互聯網的發展為傳統戲曲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臺”。根據“互聯網+”視域下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發展的特點,總結出山東呂劇在高校的傳承發展路徑,進而對以后有關基于互聯網視域下的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在高校傳承的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我們在互聯網的視域下,探討傳統呂劇所帶來的沖擊,應及時積極地化弊為利,將帶有挑戰性的、沖擊性的網絡新文化吸收進呂劇文化中,結合當代文化特點在戲曲體裁、劇本上推陳出新。針對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與發展的因素及困境,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提出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與發展的對策建議,具體包括:
(一)新媒體傳播的方式——以手機為載體。在網絡上搭建專業的戲曲平臺,以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傳播呂劇文化,構建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搭建專業的戲曲網絡平臺,尋找互聯網與呂劇的契合點,在網絡平臺上專門搭建虛擬的演出劇場,符合人們對于新事物的獵奇心理。(肖單,2020)山東呂劇既要在適應新環境及當代人的審美訴求中不斷地調整、改革,也需要全力重構一個有利于呂劇傳承和創新所需要的人文語境,(張嚴文,2020)需要借助互聯網工具傳播山東呂劇文化,主要以手機為載體的新媒體、電視新媒體及依托互聯網的媒體這三種傳播模式傳播。
(二)山東呂劇走進高校。尤其是對高校學生進行山東呂劇的傳統戲曲的審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其文化身份認同感,構建其健康發展語境的重要環節,引導高校學生的審美活動,可以發揮山東呂劇表演對高校學生的審美教育作用。(楊潔,2016)面對當前大學生思想中存在的道德觀念下降、審美標準潮流化等問題,傳統戲曲能夠增強大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及審美修養,所以戲曲文化在高校教育事業中起到了極大的價值,我們應發揮經典呂劇的建設作用,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文化培養發揮重要的功能以及價值,窮則思變、變則通,呂劇人必須要創新和突破。因此,將呂劇融入課程體系、社團活動,增設相關人才培養專業以及運用現代傳播媒體等方法推動山東呂劇在高校傳播。
(三)整理挖掘傳統劇目的歸納方面的研究工作。具體來說,對戲曲劇目的創作進行創新,密切整合傳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在對戲曲劇目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與時俱進,貼合實際,聯系現實生活,迎合現代化人們的需求,努力打造精美的戲曲劇目作品,充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綜上所述,目前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山東呂劇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停留在對山東呂劇本身的傳承、保護和開發方面,具體到系統教育中對山東呂劇傳承的研究尤其在高校中的傳承與發展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對“互聯網+”視域下山東呂劇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開展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對策。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對呂劇文化的傳承及發展進行解構與重塑,回顧過去呂劇的發展,世世代代的戲曲藝術者的傳承創新使呂劇文化已經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呂劇是山東極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而呂劇理想的發展目標并未實現,結合新型的媒體傳播語境,盡可能地使呂劇文化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