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聊齋俚曲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運用明清俗曲曲牌,以白話方言編唱的唱本,是融文學、小曲、說唱、戲曲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聊齋俚曲與《聊齋志異》深深扎根于民間,探討民生問題,反映社會矛盾。蒲松齡晚年所創作的俚曲,有六首移植于《聊齋志異》同一篇目,并在此基礎上深化而成。因此,聊齋俚曲體現了蒲松齡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
1991年,淄博召開了“首屆國際聊齋學討論會”,標志著“蒲學”正式成為獨立的專學,大規模的交流拓寬了聊齋俚曲的研究方向,使其逐漸從實踐上升到了理論高度。2006 年,聊齋俚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視域下的聊齋俚曲保護與傳承工作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門話題。
20 世紀90 年代至2005 年,聊齋俚曲的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聊齋俚曲的溯源、曲牌的運用與分析、語言研究等幾個方面。
聊齋俚曲的誕生與當時的流行時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劉曉靜在《三百年遺響——蒲松齡俚曲音樂研究》一書中將俚曲的曲牌與明清文獻中記載的小曲相對比,看出衍生關系,并提出山東小曲的興盛為俚曲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陳玉琛的《聊齋俚曲溯源》以中國音樂的發展為脈絡,梳理出俚曲曲牌連套的藝術形式,其是變文、鼓子詞、諸宮調等傳統說唱藝術發展而來的;其主要聲腔也依托明清俗曲,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車錫倫在《聊齋俚曲曲牌的來源(之一)》中通過【耍孩兒】【羅江怨】【銀紐絲】等幾首曲牌的比較分析,認為俚曲中的某些曲牌雖與“南北曲”曲牌同名,但在詞格上則與明清小曲更為接近,且與河北地區教派的寶卷更相似。此類研究將聊齋俚曲放置在明清的時代背景下,依托當時流行的時調小曲,考究曲牌的來源及衍變之處,根據其藝術的綜合性、說唱性等特點,有理有據地對其源流進行史料梳理,將學術觀點完整、系統地論述出來。
整體論述。陳玉琛在《聊齋俚曲通論》一文中對聊齋俚曲曲牌的運用進行整體性論述,闡述了曲牌是服務于內容的,同一曲牌可以反復運用,三四個曲牌可以連套成章,體現著“散韻交織、唱白相間”的綜合藝術性。劉曉靜發表了《〈聊齋俚曲〉的曲牌運用情況》和《〈聊齋俚曲〉套曲的結構形式在民族音樂發展中的貢獻》。這兩篇文章中的前者對曲牌的出處進行詳細考證,并概括其具有“雅俗共賞,文野并存”的特點;后者詳細闡釋了聊齋俚曲打破了單曲聯唱的局面,創造性地形成了無宮調要求的曲牌連套形式,這為今后的俗曲類說唱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民族音樂發展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隨后她又在《蒲松齡俚曲的調式與音調特征》一文中分析和研究俚曲的調式與音階特征,從宏觀上把握其音樂形態,進而揭示其音樂風格形成的規律。
個別論述。此類文章以聊齋俚曲中某一曲牌為研究對象,進行詳細論述,比如陳四海的《試論蒲松齡〈聊齋俚曲〉中曲牌【耍孩兒】》、陳玉琛的《聊齋俚曲曲牌【銀紐絲】的形態研究》等,該類文章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曲牌來源的考證,對曲式結構、詞曲結合情況的分析,曲牌使用情況及價值意義。
聊齋俚曲是以淄川一帶的方言俗語寫作的,加之廣泛吸收俚俗謠諺和歇后語,具有生動詼諧的風格特點,蒲松齡生活的時代是近代漢語向現代漢語轉型的過渡時期,因此,《聊齋俚曲》的語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姜寶珠的《〈聊齋俚曲集〉方言土語試解》、汪玢玲的《聊齋俚曲中民間諺語、歌謠、故事輯錄》等旨在厘清淄川方言俗語的特殊含義與特殊用法,為非母語者提供釋義的工具書,為母語者進行深入研究打好堅實基礎;而羅福騰的《〈聊齋俚曲〉不同韻轍之字押韻一例》、張鴻魁《〈聊齋俚曲〉格律和校勘注釋》等文章旨在歸納俚曲的用韻方式、分析極具方言特色的語法成分,列舉其在唱本的出處與用意,探尋背后的原因。
2006 年至今,聊齋俚曲研究呈視角多元化、研究方向與范圍逐漸科學規范化的態勢。縱觀研究方式與書寫范式,其以音樂學、文學、語言學三個學科為主,少量其他研究為輔。
此階段,聊齋俚曲的音樂學相關研究主要沿著兩個方向發展,并呈齊頭并進的態勢。一是深化聊齋俚曲音樂本體的研究,包含曲牌結構、藝術特征、創作手法等;二是非遺視域下聊齋俚曲的研究,學者們在生存現狀、傳承藝人及團體、存在問題、保護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深化聊齋俚曲音樂本體的研究。鄭剛在《聊齋俚曲〈磨難曲〉之【玉娥郎】音樂分析》一文中,選取了蒲松齡晚年所作的《磨難曲》唱本中的抒情曲牌【玉娥郎】,全曲以分節歌的形式反復演唱十二個月份,表達思鄉之情,但卻利用中國傳統音樂“換頭不換尾”的創作手法,使內容與旋律達到“統一與變化”的辯證關系;李海鷗的《聊齋俚曲曲牌【銀紐絲】之音樂研究》清晰地揭示該曲牌的音樂特點,詳盡地闡述其結構的生成過程,為聊齋俚曲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撐材料;徐冉在《聊齋俚曲失傳曲牌音樂構擬——以【清江引】【浪淘沙】為例》中運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對詞格、腔格及板式進行分析,構擬出失傳曲牌的最初形態;刁娜、王志軍的《試論方言聲調與地方戲曲的互動關系——以五音戲、聊齋俚曲為例》闡述了方言聲調與曲調在戲曲音樂中的密切關系,以及環境變遷過程中的互動關系;王百靈、馬金萍的《〈聊齋俚曲〉的創作風格探究》一文以曲牌的獨特性、多樣性為研究主線,對比同地區的柳子戲、山東梆子以探尋俚曲的創作風格。
“非遺”視域下聊齋俚曲的研究。李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聊齋俚曲的演唱與傳承發展》一文中,從俚曲音樂表演的角度對其傳承發展現狀予以觀察,系統地總結出聊齋俚曲演唱形式與伴奏、音樂風格、藝術處理手法的要點,闡述了“原汁原味”與“二度加工”的傳承方式共同存在于三百余年的“活態傳承”過程中,呼吁今后俚曲傳唱與傳承要在完整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創新;侯宇爽、李漢舉的《藝苑馨香有佳音——記侯宇爽與聊齋俚曲的演唱》是李漢舉針對侯宇爽先生所進行的一次口述史訪談研究,作者梳理了侯宇爽的生平經歷與俚曲的學習生涯,四十年的習得經歷讓侯宇爽先生總結出深刻理解聊齋俚曲曲詞、繼承民間藝人們的演唱風格以及演員的藝術創新精神等俚曲習得的精髓,其對俚曲傳承的現狀表達深深的憂慮,呼吁政府與民間共同投入到俚曲傳承保護工作中來;劉楠的《聊齋俚曲的生存與研究現狀》從傳承的載體、學術研究現狀、研究機構三個方面討論了聊齋俚曲傳承發展的現狀,提出了俚曲在“韻、腔”方面研究的單薄性問題,呼吁學術界重視此方面的研究。
孫文杰發表了《聊齋俚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理想女性的角色定位》與《聊齋俚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理想女性的價值功能期待》,前者將目光放在了賢妻良母與才女嫁人的角色定位,認為這隱含作者對理想女性的追求;后者則對該形象進行具體分析,闡述男權話語下蒲松齡對理想女性的價值功能期待。此類文章關注女性角色的研究旨趣,探討儒家教化思想與封建社會的傳統家庭觀念對女性角色的影響,借助俚曲中的個案描述來分析該角色定位的意義,闡明俚曲中強烈的男權意識以及女性的附庸價值。
程志兵的《〈聊齋俚曲集〉與〈醒世姻緣傳〉人稱代詞的差異——兼談兩書的作者問題》、吳佩林在《〈紅樓夢〉中的明清山東方言舉證——基于蒲松齡聊齋俚曲作品的對比》等文章,以同地區或同時期的、具有相似特點的體裁作為觀照對象,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為聊齋俚曲在比較研究方面提供了可延伸的空間。
劉太杰在《略論〈聊齋俚曲〉語言的形式美》一文中,觀察俚曲語言的節奏、聲調、句式、修辭格式(對偶、排比)等要素,發現其具備整齊美與參差美的特點;翟燕的《論〈聊齋俚曲〉語言風格的俚俗之美》講述了該作品呈現出的俚俗之美,由于方言土語、口語化成分的廣泛運用,才得以形成濃郁的淄川風味;趙志國的《從淄川方言詞匯看地域文化特色》以《聊齋俚曲集》《醒世姻緣傳》為參照語料,通過部分具有典型性的方言詞匯,體現淄川特有的文化特色;李漢舉的《關于聊齋俚曲的方言屬性問題——與張鴻魁先生商榷》從語言學的角度論證,聊齋俚曲方言與現代淄川方言既存在差異性,又具有一脈相承的演變與發展的關系,以此來證明俚曲的文體性質和方言屬性。此類文章突出了聊齋俚曲語言構建與運用的多樣性,深入研究地方性詞語、語音、語法、襯詞、節奏等要素對其濃厚的地域特色與鄉土氣息的映襯,這些元素共同成就了蒲松齡文學生涯的俗文化豐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蒲學”研究成為一種國際性現象,聊齋俚曲研究也掀起了一股熱潮,縱觀三十年的理論成果,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如此,聊齋俚曲的學術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在此,筆者提出個人的觀點與見解,以供參考。
大力發展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筆者認為,聊齋俚曲是文學與音樂的結合,聊齋俚曲研究也應是融文學、語言學、音樂學于一體的研究。筆者歸納、分類三十年的文獻發現,其研究方向已呈現學科化、體系化傾向,各個學科依托深厚的理論體系探討俚曲的研究價值。未來,學者們應該跨學科、采用多視角甚至新視角來研究聊齋俚曲,豐富與拓展研究內容的獨特性與多樣性。因此,以其體式為核心,開展聊齋俚曲綜合研究,能夠更加全面地觀察其面貌,并發現更加新穎的研究視角與研究內容。
深入開展傳承藝人及表演團體的研究。非遺視域下的俚曲傳承與保護研究的相關論文,在描述其艱難的生存現狀,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方面基本是大同小異,都在呼吁人才培養的急迫性、資金對傳承藝人及表演團體的重要性,但作為聊齋俚曲的承載者,他們在表演俚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建構它。因此,聊齋俚曲的藝術發展史與傳承藝人、藝術團體的生命史的研究是至關重要的,這體現著藝術踐行者與藝術表演之間的雙重能動性,因此,要整體性地、深入性地探討兩者間的內在關聯。
重視新編俚曲劇目的研究。當代學者探討的俚曲藝術本體,主要指蒲松齡所創作的“原創劇目”,而聊齋俚曲三百余年間的流傳,為反映時代需求、緊跟人民生活潮流的新編俚曲劇目提供了持久的內驅動力。因此,在曲牌的鑒別與修復工作的基礎上,制作出質量精良、符合現代審美、傳播積極思想的俚曲新編劇目,既符合時代需求,寓教于樂,又能擴大受眾面,實現全面推廣。所以應該積極開展立足傳統、推陳出新的新編俚曲劇目展演活動,同時,對現有好作品也要加強理論研究。
曲牌研究的全覆蓋。曲牌是聊齋俚曲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曲牌研究也是聊齋俚曲研究的重點。隨著音樂學科理論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單個曲牌研究呈現細化、深化態勢。但整體來看,研究只囿于幾支使用率高、代表性強的曲牌,未能做到全面覆蓋;多數文章注重曲牌旋律等音樂本體的研究,很少兼顧詞曲關系;在曲牌溯源方面,很少強調衍變的過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因此,曲牌研究的全覆蓋是學者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曲牌研究既要做到所有曲牌全覆蓋,也要做到單支曲牌內部深化研究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