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伶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河池 547099)
視唱練耳是音樂學習中不可缺少的訓練環節,而近年來興起的新形式的視唱音樂會則是視唱教學活動的延伸,不僅能檢驗學生的視唱技能水平,也是對視唱練耳教學情況的展示。傳統形式下的視唱音樂會中,無伴奏視唱、有伴奏多聲部視唱、無伴奏多聲部視唱以及以鋼琴伴奏為主的彈唱形式較為常見,形式相對固定,其他樂器作為伴奏聲部的較少。將電子管風琴融入視唱音樂會及日常訓練中均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拓寬視唱音樂會的舞臺表演方式,豐富視唱音樂會中表演形式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增加學習者訓練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根據不同學習者擅長的不同領域及樂器,因材施教,引導做出創新性的嘗試,提高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結合各類樂器對學習者進行節奏、聽辨等能力的訓練,避免訓練中的乏味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能力。
視唱音樂會舉辦以來取得很好的效果,它在提高演唱者綜合能力方面具有積極的影響力。將視唱通過舞臺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既能激發演唱者對視唱練耳這門學科的理解,又能提高其音樂表達能力和音樂風格把握方面的能力。
視唱所涉及的音樂作品風格是包羅萬象的,在已有的音樂作品基礎上進行改編,用以在視唱音樂會中演繹也是近年來常見的。表演曲目豐富,風格多樣化,鋼琴作品、弦樂重奏、電影配樂、民族歌曲都可用以改編。如何占豪、陳鋼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門德爾松的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莫扎特的《g 小調鋼琴四重奏KV.478》第二樂章、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依舊》、宮崎駿動漫“魔女宅急便”主題曲等都曾作為筆者視唱音樂會的作品進行演出,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將原器樂曲改編為視唱作品,能夠以人聲的形式將音樂表現出來,拓寬了原作的表現力,使原作獲得新的藝術生命力。視唱能夠幫助演唱者以一種較為簡便的方式,快速了解其器樂曲原本的音樂結構以及背后的藝術內涵。因此,選取一些經典而富有內涵的音樂作品進行適當改編,作為視唱音樂會的作品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值得進行積極探索。
管風琴可分為傳統管風琴和電子管風琴兩種。管風琴是一種古老的大型鍵盤樂器,它結構復雜,體積大,音色明亮,有震撼力,價格昂貴,由手鍵盤和腳鍵盤構成,有些手鍵盤高達四至五層。而電子管風琴則體積較小,便于搬運和攜帶,它由上下兩排手鍵盤和一排腳鍵盤組成,右手通常演奏旋律聲部,左手演奏中間聲部,腳負責控制音量、變換音色和演奏低音聲部。
電子管風琴音域寬廣,聲部眾多,手指可以演奏兩層鍵盤,相同鍵盤的不同手指又可以演奏不同的聲部,腳演奏一排鍵盤,其中左右腳可以同時演奏不同的兩個聲部,任何鍵盤技術都可以在此展現,因此可以演奏多達12 個聲部,這為演奏多聲部作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電子管風琴設有各類效果控制,比如每層鍵盤都設有前、后、水平(僅限于鍵盤)觸鍵,通過細微和細致地控制將樂器音色和效果更逼真地展現。除此之外,電子管風琴可以調節相位、混響等設置,實現各種場合、表演的立體效果。
電子管風琴豐富的表現力使其作品通常也有著完備而立體的音樂結構,具有較好的演奏效果。以視唱的形式進行演唱能夠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力。電子管風琴樂譜通常為三行譜,從上往下數,第一行為右手彈奏的上鍵盤樂譜,第二行為左手彈奏的下鍵盤樂譜,最后一行為腳彈奏的腳鍵盤樂譜。改編后的電子管風琴視唱彈唱譜為四行譜,改編過程中,在三行樂譜的基礎上多加了一行人聲演唱的聲部,置于四行譜的最上方一行的位置。彈唱時做到一目四行,更立體、更全方位地訓練學習者視唱和練耳的能力,訓練學習者眼看耳聽嘴唱以及手腳并用的協調能力。
總之,電子管風琴龐大豐富的音色和強大的表現力可以加深學習者音樂形式、風格、審美等方面的感受和理解;電子管風琴多聲部旋律線條的進行,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習者多聲部的音樂感覺;電子管風琴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學習積極性有著較好的作用。對于演奏者來說,快速閱讀樂譜的能力、扎實的視唱能力、靈敏的聽力、扎實的鍵盤基本功、身體協調能力和正確的作品詮釋能力,以及在音樂會中充分表達的能力都是缺一不可的。
莫扎特《g 小調鋼琴四重奏KV.478》創作于1785 年10 月16 日,它被贊揚為“想象與和諧的閃光”。該曲目包含三個樂章,在此以第二樂章為例,進行改編實例分析,以說明電子管風琴作品在視唱音樂會中改編的可行性及改編思路。
《g 小調鋼琴四重奏KV.478》第二樂章為降B 大調,行板的奏鳴曲式風格。呈示部第一主題首先出現在鋼琴上,從第9 小節起,加入弦樂將第一主題反復,弦樂與鋼琴一起演奏主題旋律。70 小節第二拍到74 小節為展開部,再現部從75小節開始,再現第一主題,再以主調再現第二主題而進入結束部。在此主要選用了呈示部的主部和連接部部分材料和再現部的連接部、副部、結束部的部分材料進行改編,改編后無呈示部主部降B 調與副部F 調的調性對比,全曲為降B 調,樂曲時長為4 分鐘左右。
原譜中開始由鋼琴奏出主題(1-8 小節),改編中,筆者將鋼琴的最上方聲部設置為人聲演唱聲部,下方聲部分別分配在左右手用鋼琴的音色彈奏。第5 小節人聲聲部降B 到G 的六度大跳易受電子管風琴上鍵盤聲部G 到降E 進行的影響,在訓練中要多加練習,保證能準確唱到G的音高。第7-8 小節人聲部分為音階的跑動,特別是第8 小節,為三十二分音符音階式下上快速跑動,第三拍的四個音為半音級進上行,加上速度較快,很難唱準唱好,因此在訓練中,要注意音準和速度的練習,加強大小二度、音階的基本功練習。
從9小節開始,原譜中加入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聲部,改編中筆者依舊設計人聲演唱鋼琴的最高聲部,電子管風琴音色的配置上有所改變,上鍵盤為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音色,右手彈奏小提琴的聲部,省略了中提琴聲部;下鍵盤為鋼琴音色,彈奏鋼琴下方聲部的部分,中間聲部省略;腳鍵盤為大提琴音色,腳彈奏大提琴的部分。但在人聲的演唱編排上,為了適合人聲演唱的區域,設計為低一個八度演唱。
14-15 小節與17-18 小節,人聲與右手的小提琴聲部形成一唱一和的關系,旋律前后分別在人聲、電子管風琴上演繹。14-15 小節人聲部分,為三十二分音符的大跳,有五度、六度、七度的跳躍,在技術上對演唱者的音準能力要求更高了。練習中可先用搭橋等方法把音搭上并唱準,再加快速度練習,待唱準后加入電子管風琴的伴奏聲部進行練習。
19 小節起,人聲演唱鋼琴快速跑動的音階式旋律,電子管風琴上鍵盤右手演奏原本小提琴的聲部,下鍵盤左手演奏原本中提琴的聲部,腳鍵盤演奏大提琴聲部,省略鋼琴最低聲部。
因篇幅較長,重復較多,改編時并未引用原曲26-91 小節的材料,25 小節直接接上92 小節。即改編曲的26 小節為原譜中的92 小節材料。26小節起,人聲演唱鋼琴高音聲部,電子管風琴上鍵盤右手演奏原小提琴演奏的聲部,下鍵盤演奏原中提琴的聲部,腳鍵盤彈奏大提琴和鋼琴低音聲部。
57 小節人聲低八度演唱鋼琴右手部分,電子管風琴上鍵盤為小提琴音色彈奏小提琴聲部,左手為鋼琴音色,腳鍵盤為大提琴音色,省略了中提琴聲部。65 小節人聲低八度演唱鋼琴聲部,電子管風琴上鍵盤換為中提琴音色彈奏中提琴部分的旋律,67 小節上鍵盤換為大提琴音色彈奏大提琴部分的旋律,68 小節人聲演唱小提琴聲部,69小節上鍵盤換為鋼琴音色彈奏鋼琴上方聲部旋律,腳鍵盤彈奏鋼琴下方聲部,下鍵盤為中提琴和小提琴音色彈奏。
70 小節人聲依舊演唱小提琴部分,上鍵盤鋼琴音色彈奏鋼琴下方聲部旋律,腳鍵盤彈奏大提琴聲部,下鍵盤設置為弦樂和弦彈奏。
莫扎特《g 小調鋼琴四重奏KV.478》改編曲雖然篇幅較小,但融入電子管風琴的伴奏效果后表現力豐富,不僅適合在視唱音樂會中表演,實際的訓練中,在提高訓練者音樂表現力與音樂表演把握方面,都是一首值得選擇的曲子。進行該作品的音準、彈唱訓練前,筆者建議先進行單音的模唱、音程的模唱與構唱、一些音程間的搭橋練習以及該作品所涉及的調式的音階練習,使得更易在音符較密集的句子將每個音唱準,更好地掌握作品的彈唱練習。
綜上所述,將多聲部改編為電子管風琴彈唱曲在音樂會上演繹,在聲部的安排、樂器音色的選擇和作品的訓練中,都具有一定的挑戰和改編的意義。多人合作可以通過視唱的形式達到演繹多個聲部管風琴音樂的立體效果,感受和聲縱向進行和旋律的橫向交錯對比,培養訓練者在音樂中的立體思維,增強多聲部的音樂感覺,豐富視唱音樂會表演形式的多樣性。其中,改編可以充分考慮到電子管風琴作品的音樂特色。電子管風琴作品在視唱音樂會中的改編運用探索尚屬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需要完善和補充之處,因此也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關注電子管風琴與視唱練耳學科結合的價值,深入研究其中的運用方法和技巧,豐富其藝術表現力,更好地發揮其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