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華
(中北大學 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當前世界樂器一般分為兩類:一是以鋼琴、小提琴為代表的西洋樂,一是以二胡、嗩吶等為代表的民族樂器。中國的民族樂器特色鮮明,有著豐富的內容和珍貴的藝術價值,是不可替代的藝術存在。中國民族音樂有數千年的歷史,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情懷。民族音樂有其自身的發展脈絡,見證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藝術體系。
二胡作為最能彰顯我國民族音樂魅力的樂器之一,在當前社會的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發展天地。二胡由紫檀木、琴弦與蟒皮構成,是一種弦樂樂器,其有兩種拉琴方式,可以站立——用專用琴帶將琴綁于腰間進行演奏,但大多數人選擇坐在凳子上進行演奏,這樣既可以使琴身固定,也更便于學生學習。學習二胡的孩子的年齡最好在六歲以上,也就是說,小學可以開展二胡教學。本文以平遙縣某小學為例,剖析現狀,提出問題,并提供建議,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民族音樂的魅力,使民族樂器的價值最大化。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其中,二胡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二胡原名“奚琴”,到了近代更名為二胡。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并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擴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如今,學習二胡的兒童也越來越多,很多教學者將鈴木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等和二胡啟蒙教育相結合。筆者自青少年時期開始,系統學習二胡演奏技法,希望通過對各種教學法的深入學習及探究,將教學法與演奏技法相結合,總結一套適用于幼兒啟蒙的二胡教學法,希望能對二胡的啟蒙教育有所助益。這對培養當代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等將起到積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胡教學是中國藝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學二胡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平遙縣一小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學校二胡啟蒙班進行調查與研究,深入了解二胡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意見。該小學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占地面積約兩千平方米,現有六個教學班級,共有學生46 人,授課教師2人。在教學安排上,課程表顯示,每周有兩節特色音樂課。但是,在實踐中,音樂課經常被大家所認為的“主課”占用或者音樂課常常被學生們當作自習課,學生在課上完成“主課”教師所布置的作業。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大家對于把音樂課的時間挪給其他科目的現象是贊同的。在音樂教材方面,根據對該小學的調查,筆者發現,多數的學生不帶教材,并且還有幾位學生共同使用一本教材,也出現了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合上音樂課的現象。
《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992 年起,器樂教育就已經登上了小學教育的舞臺。小學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老話說得好:打好地基才能建好房。經過多年的發展,小學二胡教學仍存在普及程度不高的現象。在全國范圍內,除了像本文探討的小學一樣,全校開展二胡專業教學的少量學校外,其他的學校會因為校方的不重視、二胡教師數量少等原因,沒有貫徹實施器樂教學,沒有二胡社團課。這對小學二胡教學的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使得小學二胡教學普及程度不高。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習一門民族樂器,往往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水平。比如,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得學生更加容易產生學習興趣;好的教學方法會事半功倍,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一位高水平的二胡教師,能夠開展系統教學,從坐姿開始,為學生打好學習基礎,讓學生的二胡水平快速提升。另外,小學招聘的教師專業水平不同、教學能力有高有低以及小學生接受能力不同等因素也會導致小學二胡教學水平和學生專業水平參差不齊。
“當下小學二胡教學模式常見的是一對一單人教學和一對多人教學”。一對一單人教學是傳統二胡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模式,也是當今小學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一對多人教學主要存在于社團和實踐課堂,這也是小學進行二胡教學的常用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互不干擾、獨立存在,各自都有優點和缺點。采用一對一的單人教學模式,學生如果不能保持長時間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就容易產生疲憊感,這樣會消磨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采用一對多人教學模式,會讓教師在課堂紀律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教授的內容會偏簡單、大眾化,從而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能跟上學習進度。這樣單調、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二胡教學模式需要多元化。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在文化傳承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重視二胡音樂的文化傳承,并付諸行動,讓二胡教學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實現了文化傳承和音樂教學的和諧統一,以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承方式,弘揚傳統音樂文化。這是小學二胡教學的重要意義。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往往比在差的學習環境中更加活躍,也更加好學。”良好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會給教師積極的反饋。筆者調查發現,山西平遙的這所小學在進行二胡教學的過程中,就在以校園、校園周圍、學生家庭為主的學生日常活動范圍內,開始營造良好的二胡教學環境。比如,某學生代表學校參加二胡比賽,獲得名次后,校方在學校、家庭范圍內進行表揚、宣傳等,讓該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增強了該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讓別的學生心生向往,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模式。可以說,在校方刻意營造積極的教學環境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其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這讓學生對自身和學校的認同感也顯著提高。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對于小學二胡教學具有很強的輔助效果。
一所學校包含的主要成員是教師和學生。可以說,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就是教師。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通過準備教案、反復打磨教案、實際教學和反思教學這些行為,使教學過程變得科學而有效率。一位教師會不會教學、能不能有效率地教學等,都是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一所優秀的學校,必然擁有優秀的教學團隊。打造優秀的小學二胡教學團隊,可以讓小學二胡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普及、推廣就是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二胡,使學校的二胡教學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學生與家長口口相傳,二胡教師講授公開課、進行專業交流等,可以推廣二胡以及其他民族樂器;學生通過競賽、演出等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為二胡教學吸引眼球。這種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拼搏、奮斗的高度統一的行為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恰恰就是因為全校師生共同參與這個過程,才使得“普及推廣”這四個字更加有分量,因為其中包含著信念和凝聚力。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具有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民族音樂成為國家的象征、友誼的橋梁,是各民族增進相互了解的共同語言。優秀的民族音樂可以使人們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民族音樂還可以給人以真和善的啟迪、美的陶冶,激發創造性思維。
民族音樂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繼承、傳播、傳遞、選擇、整合民族藝術的功能;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發展多元文化的使命。而小學生年紀尚小,身心正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對音樂的認知也非常淺。學校要重視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打造優秀的教學團隊,開設相關課程,使小學生了解民族樂器、學習民族音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信心,同時,全校師生要共同參與民族音樂文化的普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