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雷
(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竹笛演奏藝術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獨特的傳承價值。為突出竹笛演奏藝術的內容美與形式美,表演者應當合理運用高層次演奏技法,如循環換氣法、垛音、連音等,在舞臺上展現竹笛演奏的藝術價值,準確把握現代人多元化的審美觀點。促進各地不同藝術流派的交流,取長補短,將高亢激昂與纏綿婉轉相結合,促進新派竹笛的形成與發展。
竹笛是發明于我國古代的地方特色樂器,是吹奏類樂器的一種,竹笛演奏藝術的歷史較長,有著豐富的時代意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性與時代性,能夠展現我國傳統音樂藝術的特殊魅力。在使用竹笛演奏的過程中,必須選擇性地使用吐音、連音等表演技巧,靈活控制手指與自身姿勢,強化演奏活動的穩定性與持久力,這一高層次的演奏藝術受到了我國國民的歡迎,是音樂藝術美的體現。步入新時代以來,竹笛演奏藝術在國內藝術界、文化界快速風靡,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獲得快速發展,藝術家開始主動改進、優化竹笛演奏模式,借鑒、吸納國內外音樂藝術表演經驗,推出多首情感豐富、主題深刻的竹笛協奏曲或獨奏曲,滿足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藝術審美需求。表演藝術家應當在使用竹笛演奏樂曲的過程中,重點突出竹笛演奏藝術的內容美,突破世界觀、審美標準對演奏藝術的制約,在地方戲劇表演中承擔起協奏、伴奏的任務,演奏出婉轉動人的慢板與雍容穩重的正調,配合豫劇、昆曲獨特的唱腔,演奏時必須保持最佳的情緒狀態,將自身情緒代入曲目當中,根據不同的音樂情境和感情色彩靈活調整整體的演奏風格。演奏者應當深入挖掘古典藝術曲目的思想內涵,在實踐中結合曲目的創作背景、創作者的思想認識,重新詮釋曲目的主題,在演奏過程中調節個人情緒,以平穩的心態去詮釋音樂。
我國竹笛演奏藝術的表演風格具備多元化特征,不同流派藝術家所采用的表演風格、演奏技巧、舞臺情感表達方式差異較大,呈現出南派、北派并立的藝術格局,藝術家通常采用自身慣于使用的表演技法演奏富有藝術價值的樂曲,并衍生出多個有著地方特色藝術風格的傳統表演流派。例如傳統竹笛藝術表演流派中的北派慣于使用連音、吐音等演奏技法,能夠演奏出高亢豪邁的音色,可極大地改善觀眾的藝術體驗,而發源于我國南部省份的南派則慣于使用顫音與富有節奏感的指法,其表演風格具備節奏優美、內容豐富、旋律低沉等基本屬性,受到了國內外藝術家的贊譽。對竹笛演奏藝術有著不同認知的藝術家會在表演活動中演奏出各具風格的音色,展現出自身藝術認知的不同層次,從不同角度入手詮釋古典竹笛樂曲的藝術價值,可豐富觀眾的藝術體驗,拓展其審美思路。
高水平的藝術家可在演奏過程中,通過使用多種演奏技法,營造出富有思想深度、能夠被觀眾感知到的藝術情境,隨著樂曲的逐步展開,展現樂曲的藝術主題,凸顯竹笛演奏藝術的意境美、風格美,形成情景交融、剛柔并濟的舞臺表演效果,喚起觀眾的想象,使得觀眾深入思考樂曲的內在文化價值。例如在演奏著名竹笛獨奏曲《早晨》的過程中,藝術家可采用飛指、花舌等演奏技法,描繪出太陽初升、晨光照耀的壯闊景象,使用循環換氣技巧,進行持續性較強的演奏,調節換氣點,準確定位樂曲意境,使整體曲目靈動歡快、清晰利落,感情充沛且細膩真切。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藝術家總結出多種能夠起到修飾作用的表演技法與演奏技巧,表演者通過控制自身身體的多個器官,使手部、腕部、唇部、舌頭等身體部位密切配合,在舞臺上呈現出完美的表演效果,合理運用多種高層次的演奏技法,如南派藝術家常用的顫音、垛音、打音等,以及北派藝術家常用的垛音、滑音演奏技法,均體現了不同流派藝術家在所在社會文化環境中不斷積累的藝術表演經驗,是藝術家創作天賦的結晶。不同地區的竹笛表演藝術具備差異性,為提升竹笛音樂作品的完整性與演奏質量水平,必須使得自身器官相互配合,以還原經典音樂作品的藝術情境、深化表演主題為基本目標。為演奏出富有生命力的音樂,藝術家可以在舞臺上選擇使用突出竹笛音色朦朧感或節奏連續性的演奏技法,強化表演活動的藝術表現力,強調點與點之間的連貫性,在彈奏之間,結合音樂的特點,合理結合點、線,在追求音樂流動性時,彰顯音樂的文化內涵,讓觀眾認識到竹笛演奏藝術所具備的獨特表現力,為觀眾留下想象空間。
竹笛是管類樂器中非常具有藝術表現力的樂器,能夠通過延長樂句的余音、美化尾音,形成樂聲的波動感,表現音樂內涵,形成完整的樂句,面向觀眾傳遞出具備一定藝術深度的情感與藝術思想,在舞臺上渲染藝術氣氛,使得故事的情節逐步展開。竹笛演奏藝術家可基于現實生活不斷積累素材,在表演中引入體現個人生活經歷的文化情境與藝術要素,在樂曲進入華彩樂段時,表演者可輪流使用顫音與連音,并進行循環換氣,抒發內心情感,縮短不同樂句之間的樂聲中斷時間。例如,在著名竹笛獨奏曲《喜相逢》中,表演者可使用吐音演奏技法,調節吹奏力度與吐氣方向,在保證演奏精確性的前提下,全面強化節奏的感染力,快速演奏較長的樂句,緩解身體的緊張感。
在演奏過程中藝術家的手部必須保持放松狀態,根據表演需求靈活調整手指指尖部位的按孔力度,提升演奏的流暢度與穩定性,凸顯不同地區音樂藝術的獨特風格,再現經典樂曲的藝術意境。演奏者必須把握不同流派演奏藝術的基本風格、常用技法。北派常用的手指技法包括垛、滑、刷、甩等,南派常用手指技法包括疊、抖、震等,通過調整手指按壓竹笛上氣孔的力度與速度,可演奏出厚重、具備線條感的樂聲,以手腕的力量在演奏中靈活調節竹笛的具體位置,詮釋不同階段的主旋律,表演者的手指必須緊貼竹笛的外壁,并隨著音律節奏的變化,逐步加快按壓并松開氣孔這一動作的速度,形成斷斷續續的旋律。表演者可適當地在竹笛演奏中引入其他類型樂器的演奏技法,提升樂聲的連續性,使之具備抒情效果,通過在弱樂之中適當地加入顫音,其所呈現出來的樂聲具備迷離、朦朧等基本特征,在富有美感的笛聲中,詮釋出故事主要人物行為動機的變化與所處的藝術情境。例如在著名音樂作品《深秋敘》的表演過程中,演奏者可調整手指運動幅度與頻率,演奏出昂揚、壯闊的旋律,變換手指的按孔位置,使得竹笛的樂調更具藝術鑒賞價值。
為提升竹笛演奏活動的持續性,必須合理運用換氣技法,使得表演活動的具體內容具備完整性,借助高超的循環換氣演奏技法,演奏者可靈活調整竹笛演奏活動的音色、音調、聲高,采用合乎作品主旋律與基本邏輯的藝術表現方式,逐步增強竹笛表演藝術向觀眾傳達的情感,逐步將藝術情感推向高潮。為達成表演目標,演奏者必須在練習過程中,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氣息訓練,從呼吸方式入手,借鑒其他音樂藝術家的經驗,在表演活動中采用專業呼吸方法,把握呼氣、吸氣技法的應用路徑。演奏者可以在舞臺上根據表演需求調整自身肺部的吸氣量,保證呼吸活動的自然性,緩慢向肺部吸入空氣,有意識地訓練控制膈肌與腹部、腰部肌肉群的伸張與收縮,保證氣息的穩定性,逐步強化橫膈膜向下伸展的力量,突出呼吸系統中腹部肌肉與肺部的協調性,在表演中逐步提升吸氣速度,調節氣息的吸入位置,做出較為連貫的吐氣、吸氣、換氣動作。
竹笛音樂表演家常用的呼吸控制技法包含主動式運氣、被動式運氣、結合式運氣等。其中被動式運氣可被概括為表演者調動腹部、腰部、肋部等不同身體部位的肌肉,使之進行相互作用,選擇好發力點,使得下腹部肌肉向下用力伸展,呼出肺部積累的空氣,使得胸腔進行自然放松,上腹部進行均勻的高頻振動,演奏出結實、深沉的音色,突出氣息的力度感與持續性,然而這一呼吸技法無法在表演過程中強化氣息的流動性,難以支持演奏弱音與低音,常用于演奏高音,音色的細膩度不足。結合式運氣技法主要是指演奏者逐步擠壓胸腹部的肌肉,透過內收腹部肌肉并同時使膈肌向下延伸,可全面提升氣息的穩定性與流暢性,使得上半身進入放松狀態。
表演者必須調整自身的演奏姿態,展現端莊、嚴謹的外在形象,通過在表演中調節自身神情,改善觀眾的音樂鑒賞體驗,使得觀眾能夠在表演者身上寄托情感,產生同步的共鳴。常見的竹笛演奏姿勢分為坐姿與站姿兩種,站姿可被用于大型樂隊表演活動之中,持續時間較長,對表演者肢體動作的控制能力要求較高,為保證氣息的流暢性與穩定性,表演者必須分開雙腳,氣沉丹田,緊繃腹部肌肉,選擇適當的發力點,保證身體姿態的穩定性,將重心放到身體的側前方,挺直頸部與胯部。在坐姿演奏中,表演者必須使自身下半身處于放松狀態,提升演奏姿態的穩定性,并根據表演需求隨時調整坐姿。
步入新時代以來,竹笛演奏逐步演變為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臺獨奏藝術,各流派開始走向融合,演奏技法、表演風格具備多樣化特征,為更好地傳承竹笛演奏藝術,表演者必須借鑒國內各流派表演藝術的優勢,積累表演經驗,結合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來選擇和應用竹笛的音色,全面分析作品的情感,在演奏中科學地運用多種演奏技法,全面增強演奏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