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淵
(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 福建 福州 350108)
意境的由來源遠流長,并在我國民族美學范疇中占有重要席位。優美的舞蹈意境能升華作品的主題思想,增強作品的情感表達效果,增加作品的想象空間,體現作品的藝術個性。在福建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節中,由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原創的舞蹈《月映雙杭》榮獲乙組二等獎。該作品立足于福州本土文化,由編導馬俊強、張嵩創作。編導從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上下杭中獲取靈感,運用舞蹈藝術的方式,表現月夜之下三通橋畔水月映襯、波光旖旎、樹影婆娑的優美景色,營造意境之美,展示福州古橋中的文風流韻、歷史面貌與當代審美。筆者有幸參與兩位編導此次的編排活動,受益匪淺,由此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形成文字。
意境作為中國古典美學中的重要范疇,凝結了中國人的哲學智慧和藝術經驗。它既是諸多藝術表現所極力追求的目標,亦是創作者、欣賞者判斷藝術作品的一條重要標準。雖然“意境”這個詞由唐代詩人王昌齡在其創作的《詩格》中首次提出,但“意境”作為一個美學范疇,其發軔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先秦時代。
在《易經·系辭》中就有“立象以盡意”的說法。意思為:借助形象可以表達語言概念中無法準確表達和說清的概念?!肚f子·外物篇》對“道”的闡釋中,我們也可以依稀看到“意”“象”的影子。《國風·秦風·蒹葭》中,作者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魏晉時期的“玄學”“佛學”更是對意境理論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唐代,認為文藝作品要達到“實”與“虛”、“情”與“景”的有機結合,達到“象外之象”,才能真正表現宇宙生機和人生真諦之所在。明清時期對意境本質特征的“虛實統一”“情景交融”等諸要素做了進一步的詮釋,“意境”作為美學范疇,正式出現在各類文藝作品中。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意境的概念及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人們耳熟能詳的“高山流水”“莊周夢蝶”“鏡花水月”“詠絮才高”等成語故事都是中國歷史文化中表現優美意境的歷史典故。
舞蹈意境的營造方式主要通過舞蹈語匯、背景音樂、畫面構圖和舞美道具等,暗喻地傳遞出編導內在思想觀念和情感內涵,具有“意會性”的特征。無論是舞者表演的心態意境還是作品呈現的空間意境,無不深刻體現著創作者的人生經驗與藝術水平。此外,觀者的鑒賞水平和所體悟到的舞蹈意境能否與編導營造的意境產生共鳴也至關重要。因此,編導在創作中需要充分考慮到觀者的欣賞水平和接受程度,再結合自身的創作意愿,才能創作出既符合編導情感表現需要又能夠被觀者理解和接受的舞蹈意境,實現舞蹈作品的雙重價值。
舞蹈意境體現著舞蹈作品的精神與魅力,意境營造作為編舞過程中一項重要技法,在實踐中被大量運用。作為舞蹈編導,在創作中一方面要不斷學習、借鑒相關優秀舞蹈作品;另一方面,要善于運用多元化的創作方法跨域研究,例如從書法、繪畫、詩歌等姊妹藝術中吸收養分,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進一步提升作品的高度與意義。
編導在創作特定的作品時,要對該作品進行深入的構思和立意,也在此過程中探索著作品的意境營造效果和高度。在《月映雙杭》的構思與立意中,編導設立了月落水中、月映通橋、雙杭余韻三段意境氛圍。
月落水中:隨著開場音樂的漸漸響起,緩緩的流水聲伴隨著一幅優美的畫卷緩緩拉開:夜幕降臨,四野寂靜,一輪清涼皎潔的圓月溫柔地灑落在清澈流淌的水面上,宛若鍍成銀色的輪廓,把人帶入到了一個沉靜而悠遠的意境。
月映通橋:舞者在月夜的意境襯映下,時而顯現于舞臺之上,時而藏匿于月亮之中。通過望月、弄荷、依窗、嬉戲等情節,以境推情,以情帶舞,以舞傳情。營造虛實相生的意境美。
雙杭余韻:舞者是水、是月亦是從月光里走出來的人物,在空靈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純凈、優雅、溫情、浪漫,充盈著詩情畫意般的視覺美感,讓人無限遐想。
結構與構圖是營造意境的重要手法之一,也直接影響著舞者的情感表達;關系到意境效果的呈現;決定著觀者的視覺審美欣賞與情感體驗狀態。
《月映雙杭》的影子部分,長達近一分鐘的小溪流水聲與蟬鳴鳥叫聲配上中國漢民族古老的吹奏樂器笙,瞬間把觀者引入到了一個空靈而久遠的意境。這是一個醞釀氣氛的過程,沒有過多的動作與繁雜的音樂,在至簡中營造意境之美。作品第一部分,舞臺中心呈現的是平面低空間的圓形畫面,通過舞者更迭有序的起伏,表現月亮襯映在河水中陣陣微風輕拂水面的畫面,給人安靜祥和的意境之美。作品第二部分,在圓形畫面基礎上通過高低層次的空間變化及舞者的各種造型塑造人物形象;接著又通過不斷變化的調度將望月、弄荷、依窗、嬉戲等情節鋪陳開來,推動情節發展,由此營造出一個個美輪美奐的意境氛圍,實現視覺美感與情感表達效果的完美融合。作品第三部分,圓形畫面表現月光的舞者瞬間變成滿天繁星鋪滿整個舞臺,其視覺沖擊撲面而來。他們通過整齊劃一的主題動作抒發人物內心情感,通過豐富多彩的隊形變化表現上下杭“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榮景象,把整個舞蹈推向了高潮。作品第四部分,散落舞臺的舞者通過錯落有序的畫面調度,像河水般緩慢流動到了舞臺中心形成之前的圓形畫面,首尾呼應,呈現出一幅和平、幸福的圖景,也寓意著福州僑胞回故鄉的幸福團圓,升華了作品的主題思想,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個性。
整個作品的空間構圖與畫面調度靈活多變,以圓形、斜線為主。舞者在調度中“跑得快、剎得住”,步法輕盈,看似隨意的空間布局,飽含著編導對意境之美的理解。
編導在采風過程中發現,行走在上下杭的大街小巷,一邊是洋氣的磚蓋新建筑,一邊是古樸的木制老建筑。古色古香的老建筑與洋氣十足的新建筑碰撞在一起,帶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感,極具藝術特色?;谶@種靈感,編導在動作的設計中,把具有符合中華民族審美特征的身韻元素與西方現代舞技術相結合進行個性化創造,并通過擬人化的修辭手法提高舞蹈意境的營造價值。
在主題動作的設計中,把中國古典舞中“圓”的動律與西方現代舞中的地面移動技術相結合,運用拆分、移動、重組等技法對動作進行再創造,并根據舞者的表演情況發展主題動作。借助優美的身材設計個性化的舞蹈動作和舞姿形態,演繹依窗、望月、嬉戲、弄荷等情節橋段,塑造不同場景下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在舞者怡然自得的表演中營造動中有靜、蜻蜓點水的意境之美。
編導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月光下的流水,賦予“水”生命與情感。通過舞者背身盤腿坐在圓形畫面中,運用后背穩而有序的起伏,表現月色溶溶的流水;運用雙手手指小而快速的抖動,模擬波光粼粼的水面。流水速度時而緩慢流暢,時而急促快速,流動方向隨風變化。編導借水喻人、以物言情,表現福州女子的柔情似水,謳歌福州水城相依的美景,強化了作品的情感表現效果。
《月映雙杭》的音樂選用的是吳彤創作的《遠山》,其中的樂器笙,是流行于江南地區漢民族古老的吹奏樂器。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甜亮、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深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作品多處運用音樂來代替肢體語言,產生“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在作品的開頭部分,采用較慢的旋律,配合緩緩的流水聲,瞬間把人帶入到了一幅空曠悠遠、祥和安寧的畫卷中。在排練過程中,編導沒有先教舞蹈動作,而是和舞者一起聆聽作品音樂,交代自己的創作想法。在對音樂的理解中,分析音樂的節奏、節拍、韻律、風格等,激發舞者的想象力,讓舞者用心靈去感受音樂中優美的意境。待音樂喚起靈感沖動后,從音樂中尋覓動作的根源,編排動作,使動作從音樂中流淌出來。在整個作品中,音樂的起伏好比舞者內心的情緒,舞者身體的流動與音樂的起伏融為一體,相映成趣。
在道具的運用上,輕柔、飄逸的絲網與舞者輕盈柔美的形象融為一體,既表現一輪皎潔的明月映入水中,又在舞者雙手微微抖動的配合中表現緩緩的流水。舞者在道具中若隱若現,通過虛實合一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想象空間,產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氛圍和詩情畫意的審美效果。編導巧妙地運用絲網道具襯托了作品所處的時空環境,輔助舞者更好地完成表演,也是對內心情感的某種寄托。
月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極其豐富的象征寓意,古往今來它牽系著中華兒女的心靈世界。作為一種藝術符號,月亮的引用在中國文藝創作中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在《月映雙杭》的創作中,編導緊緊抓住“月”這個字,充分運用舞美燈光營造“月夜”的意境氛圍。
在舞蹈開篇,一束象征著皎潔明月的白光照射在道具(網布)下。隨著音樂漸漸響起,舞者開始運用雙手輕微而快速地抖動網布……接著定點白光在音樂的漸強中慢慢地放大光圈,舞者抖動網布的幅度也慢慢增大,這時在白光中增設了銀白色的光色,光圈漸漸鋪開全場,以此來營造月亮升起的意境氛圍。在舞蹈的高潮部分,光速燈的運用極具力量感,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同時,也象征著上下杭“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榮景象。尾聲配以金黃色的定點光,表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寓意。
在色彩的運用上,編導崇尚至簡的美學原則。燈光基調以象征皎潔明月的白色為主,這也與舞者服裝、道具的色系一致。整個作品在表演過程中始終力求畫面的干凈簡潔,讓舞美和燈光更好地與舞蹈作品融為一體。首先,運用色彩對比的方法,強調主題和不同段落的情緒變化,力求突出。例如,頭尾部分用銀白色的光,高潮部分運用金色的光。光的強弱設計跟隨舞蹈發展的需要,把最亮的(金黃色光)設計運用在作品的高潮部分。其次,運用鄰近色的調和方法,突出人物造型,塑造豐富的畫面。例如,在作品第二部分,人物光為銀白色,背景光為純白色。最后,在“光區”運用上,編導利用“光區”制造多層次的舞臺空間,營造“實境”與“虛境”相結合的意境表達。例如,作品第二部分,在圓形畫面基礎上,編導通過“光區”的運用塑造人物形象,將望月、弄荷、依窗、嬉戲等場景陳列出來,營造主次分明、場景多變、層次豐富、視覺靈動的舞臺時空。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通過“光區”的設計,突出調度、強化舞蹈表現,提高燈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意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營造方式與表現手法,意境之于舞蹈編創呈現著情景交融、如詩如畫、虛實相生、物我合一的藝術特征,并在創作與表演中具有多功能的藝術價值。《月映雙杭》是以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上下杭為藝術原型創作的舞蹈作品。編導對作品本身的意境營造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認識,在編創中編導把動作語言、舞蹈技巧、情節橋段、舞美設計等創作手法巧妙地融入到了整個作品中,在短暫的幾分鐘內運用多種手段,營造出視覺沖擊的意境之美,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上下杭的理解,營造了一輪皓月高掛于天,夜空下靜謐安詳,橋上的倒影與水中的月亮交相輝映,讓人流連忘返醉不思歸的場景;營造了閩商文化中“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意境氛圍。該作品外形上表現的是月光、古橋、流水,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藝術觀念,實際上編導通過這種“緣物于情”“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來塑造藝術形象,抒發著自己的愛鄉愛城之情。橫跨三捷河兩岸的三通橋,已陪伴雙杭的人們走過了無數歲月。當夜色降臨,來到這座美麗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遠眺三通橋的美景,不失為一種愜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