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娟娟
(新疆藝術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皮黃》在2007 年“帕拉天奴”杯第一屆中國音樂創作(鋼琴作品)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其獨特之處在于它將鋼琴藝術和中國戲曲中的京劇音樂元素完美融合,形成了一首極具京劇風味的鋼琴敘事曲。《皮黃》這一名稱是作曲家采用中國傳統戲曲聲腔——皮黃腔而來。皮黃腔是西皮腔、二黃腔兩大聲腔的合稱,作曲家根據皮黃兩腔不同的音樂結構特點,將其巧妙融合于鋼琴藝術中,以其獨特的戲曲風格和鋼琴靈動的旋律使這部作品成為鋼琴作品中極具中國風和傳統藝術魅力的代表作。
板式變化體起源于梆子系統,以一對上下樂句為基礎,用不同板式組合在一起,用于表現不同的戲劇效果。原板是京劇板式的基礎,戲曲音樂中的流水、散板、中板以及快板等都是在此旋律和節奏上變化形成的。
《皮黃》這部作品以原板為基礎,共由10 段音樂組成。這10 個段落有導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搖板、垛板和尾聲,除了尾聲外,其余段落都借鑒了皮黃腔的板式結構。“導板”為引子,樂曲開始,作曲家以顫音和倚音模擬戲曲潤腔的音響效果,極具京劇韻味,為聽眾帶來空靈澄澈的聽覺效果。
原板是整部樂曲的基礎,同時也是作曲家對童年經歷的描寫,運用京劇中一板一眼的節奏,以樸實的旋律和悠然的伴奏展現兒童時期的純真爛漫,表現了作曲家童年時代天真無邪的本性,以及對世界對未來的向往,體現了京劇音樂的抒情特點。
樂曲第一部分為二六、流水、快三眼,這些都是在原板基礎上產生的板式變奏。與主題原板所表達的恬靜不同,這部分在節奏方面更加緊湊,描寫的是作曲家少年時代在云南藝校的快樂時光。其中,二六板是西皮腔獨有的板式,板式節奏緊湊,有助于推動情節發展,在該作品中,作曲家在開始部分模仿板鼓的節奏,逐漸加快了速度,隨后將整段的演奏速度都帶動了起來。同時,通過運用踏板技術,模仿打擊樂板鼓的音響效果,創作出活潑、跳躍的演奏效果和明朗、熱烈的音響色彩。
流水板是西皮腔獨有的板式,節奏中快,其調式、節奏以及行腔基本和二六無異,速度比二六更快一些,經常用于情緒激動時,作曲家運用流水描繪出滇池微風拂面和寧靜秀美的景色。
快三眼也是在原板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原板的四二拍改成四四拍,其調式、節奏和音調等與原板特征保持一致,演唱速度稍慢,但是比慢板稍快一些。在這部分的創作中,旋律運用的是二六加花重復,速度很快,作曲家運用四八拍節奏,以較快的頻率展現向前的無限動力,該部分描述的是作曲家少年壯志、激情滿懷的青年時代,也是全曲的第一個高潮段。
第二部分慢板是全曲的過渡樂段,它在調式、樂句及分句結構、音調等方面與原板基本一致,節奏上伸展了一倍,唱速慢了下來,節奏也由四二拍變為四四拍,用于抒發人物內心的惆悵思緒和飽滿的熱情。該部分有兩段運用了慢板,一段是在高音區八度屬持續音的音響背景上,用低沉的二黃音調,表現作曲家感受大自然的寧靜,內心十分平和;另外一段是節奏變換頻繁、有清晰力度的部分,使得和聲部分音響的薄厚及音色的濃淡更加突出,烘托出虛無縹緲的音響效果。
第三部分是快板、搖板和垛板,這部分音樂情緒蓬勃向上,表現出作曲家從青澀少年逐漸磨練成熟的過程。
快板是在流水的基礎上變化形成的,具有急促、質問以及對答的性質,其節奏、調式等與流水相似,唱速更快,在這部分,作曲家運用二黃音調變奏,和弦豐富,音響效果充滿戲劇性,同時采用快板的速度,形成強大的音響張力,描述的是作曲家豪情壯志、積極奮進的青年時代。
搖板是以原板為基礎,將其拆散而形成的,這部分樂段以“緊打慢唱”的形式表現激動、緊張的情緒。該部分加入了小二度,模仿出打擊樂的效果,營造出急迫焦慮、緊張不安的心情。
垛板強調“有板無眼”的節拍特點,左手為板鼓,右手是拉弦,將二黃和西皮兩種旋律音調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出慷慨激昂、急促激動的情緒。這部分表現了作曲家對英雄人物懷才不遇、遭遇不平的抗議和控訴,感情色彩更加飽滿,富有張力。
尾聲部分打破了傳統的戲曲板式,主題旋律采用了西皮原板曲調,并通過豐富的柱式和弦和多線條復調,使得尾聲部分情緒呈現“上揚”,整部作品在快速上行中輝煌落幕。
首先,在這部作品中,音樂變化過程的調式和旋律也極具京劇特色。導板為引子,音調以純正京腔降E 宮調式及自由的節奏緩緩拉開鋼琴曲的序幕。從原板到快三眼這部分曲調都是以原板上下句為基礎的,旋律輕快活潑,節奏上眼起板收,與西皮曲調相似。
這里所指的原板就是戲曲板式在進行變奏時的基礎,原板的速度都是較為緩慢的。復樂段結構,采用的是降E 宮調式,并通過西皮風格來呈現出一種悠然的節奏。然后就是“二六”“流水”“快三眼”三次板式變化,力度逐漸加強,速度也更加快,整個曲目會充滿動力和緊張感,進而達到了樂曲的戲劇性高潮。接下來會進入慢板。慢板是樂曲的再一次轉調,之后還會迎來樂曲的第三部分,分別是“快板”“搖板”“垛板”,其中快板屬于二黃音調變奏,搖板是二黃音調的再一次變奏,垛板則是二黃和西皮音調的一種融合,通過垛板可以重現快板環節的二黃音調,同時也能重溫西皮音調,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最后,在樂曲快結束的時候再次回到降E 宮調式,重現西皮原板音調,作為全曲的總結。
其次,在基本曲調展開手法上具有重復與衍展的特點,符合戲曲“基本調”的特征。一方面是分句的重復變化,例如作品的第三、四句(16-25 小節),就是在第一、二句(8-15 小節)的基礎上變化重復,這種變化重復現象在整部作品中時常出現。另一方面是樂段的重復,這種表現手法在皮黃腔中運用廣泛,用于推動故事情節變化,同時突出感情層次的變化,例如作品中快三眼部分就是在二六的基礎上加花重復。
在樂句的基礎上形成“對應”上下句,然后經過衍展成為對應的曲式,進而發展成大型曲式的基本結構。好比作曲家運用原板的G、降B、C 三個音來作為主導動機,然后對作品的音高部分進行整體布局。從表面上看,這三個音都在曲子中隱藏著,在和聲中慢慢滲透,進而出現動機,猶如作家的回憶般反復出現在腦海中,從而對整首樂曲產生主導作用,除此之外,作曲家為了能夠更好地將旋律特點表現出來,還采用了裝飾音。這種方式的運用就使得作品雖然并不是經典的京劇音樂,但是卻能夠充分體現出戲曲風格。
最后,基本曲調展開手法中對比的運用,運用西皮、二黃強調調式的對比,在不同的唱段中進行變換,帶動了京劇唱腔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拓展了其表現力,調性的轉變也帶動了音響旋律色彩的轉變,這些經典戲曲元素的運用使《皮黃》成為經典的鋼琴作品。
一方面是段與段之間進行調式交替。整首樂曲的演奏過程中會分為不同的樂段,而且每個樂段之間會因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不同而采用相應的調式來進行區分和表現,所以就有了調式交替。但是在進行調式交替的時候,為了能夠符合音樂的對立統一規律,往往需要在新調上終止或者最終統一調性。另一方面是不同腔系之間的調式交替。一般會采用二黃和西皮的方式,這樣可以使京劇唱腔更具發展動力,而且在不同的唱段中靈活運用這兩種腔調進行變換,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升京劇唱腔的表現力。由此可以看出,在京劇中無論是哪種調性都有其獨特性,調性的變化就是旋律色彩間的變化,通過色彩的轉變可以對不同環境下不同人物的不同音樂形象進行細致刻畫。
從傳統音樂角度來看,板眼可以起到約束和規范聲音強弱與長短的作用。而在京劇之中,一般板指強拍,眼指弱拍,有板無眼的板式,其中包括散板和導板,而我們要說的板式就是板眼中的重要組合形式。
板式是戲曲音樂獨特的形式結構,不同的板式結構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同,在鋼琴曲《皮黃》中,作曲家利用不同的板眼組合,進行頻繁變換,展現出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例如,原板部分是二四拍,一小節為兩拍,形成一板一眼的形式,二六部分也是如此。而流水本身就是一板一眼,因為樂曲速度加快,所以音響效果是有板無眼的,這部分可以用一四拍。快三眼部分與前面不同,它是一小節四拍,其中第一拍為板,剩余為眼,加之該部分速度較快,因此采用四八拍。在慢板部分,節拍變換頻繁,有二二拍、二四拍、二五拍、二六拍、三二拍等,以此表現出飄忽不定的音響效果。快板是二四拍,一板一眼。搖板是散拍,無板無眼。垛板是有板無眼,節奏快速,情緒激烈緊張。尾聲則是一四拍。
在這部作品中,引子、慢板以及搖板部分都體現了戲曲節奏的特征,節奏自由,沒有明顯的周期性循環,在進行演奏時需要依靠個人演奏技巧和音樂修養來進行把握。而作品中節拍的頻繁變化也是其重要的特征,現代音樂節拍更加靈活多變,這種創作首先是符合現代音樂創作趨勢的,同時融入傳統戲曲板式使得作品更加豐富。
在京劇樂隊中,主要是以打擊樂作為武場伴奏、管弦樂作為文場伴奏的。其中,打擊樂樂器有板鼓、大小鑼等,用于表現武打場面,例如打斗、策馬奔馳;管弦樂樂器有京胡、京二胡、三弦和月琴,表現文戲場面。
鋼琴曲《皮黃》中二六部分,前面左手持續音模仿了板鼓,用于控制節奏,而后面的左手旋律加花模仿的是二胡的拖腔,有效襯托出高聲部的旋律。通過對京劇樂器的模仿形成了京劇音響的效果。此外,在搖板部分,運用了打擊樂、京胡和彈撥樂,表現激烈的打斗場面,將林沖雪夜奔跑的場景很好地表現出來,例如,通過模仿人聲拖腔表現林沖在遭遇陷害時的無奈,逼上梁山的悲慘;通過模仿京胡、京二胡表現出雪花紛飛的場面以及林沖焦慮不安的心情。因此,模仿京劇伴奏樂器音響對于作品主題的表現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皮黃》這部鋼琴曲的經典之處在于其保留了鋼琴原有的演奏特點,同時巧妙地融入了中國傳統京劇特色,將西皮、二黃中的特色元素與鋼琴曲融為一體,形成具有京劇特色的鋼琴曲作品。這是現代戲曲音樂的重要創新,對于中國鋼琴作品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