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截然不同。在對當代琵琶曲的創作過程中,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特色已經逐漸受到了眾多作曲家關注與青睞。但當前大多數學者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研究仍局限在聲樂、鋼琴等音樂領域,對于琵琶藝術領域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從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可聽性與藝術表現特征的角度進行分析,該類音樂元素將會作為未來音樂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將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應用在當代琵琶作曲中,不僅能夠助推我國傳統琵琶藝術的發展,同時,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也能夠得到良好的傳承。
在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下,不同類型的文化形式助推了世界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藝術作為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世界文明的發展與傳承有著不容置疑的重要影響。在藝術發展領域,我國的繪畫領域、音樂領域以及書法領域都以不同類型的民族風格向世界各地展現著我國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意識,將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向世界展現出來。而音樂作為人類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千百年來的發展與傳承中,不僅豐富了我國的特色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出了獨特的魅力。
音樂元素是構成不同音樂形式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同的音樂元素整合在一起,成為了表達不同情感的音樂藝術,像我國這樣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且歷史悠久的國家,不同少數民族的文化與漢族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交融,無論是在語言、傳統習俗方面,還是在音樂領域方面,彼此都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包含了少數民族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不同文化與表現,如語言、服飾、文字、習俗、舞蹈、音樂等等。在音樂藝術領域的發展中,可將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定義為,獨具少數民族特色、能夠代表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領域中的具體事物與元素,這些元素是構成少數民族特色音樂的微小部分。少數民族具有的能夠代表少數民族風情的音樂元素、調式調性、樂器種類等,為當代琵琶作曲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作素材與創作靈感,為當代琵琶曲的作曲開創了嶄新的創作思路。
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琵琶藝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琵琶樂曲也迎來了第四個高峰期。在當前琵琶藝術發展過程中,眾多作曲家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將傳統琵琶藝術與現代化作曲方式進行全面融合,因此形成了一批具有創新性與時代氣息的作品,同時也造成琵琶曲制作與演奏手法等不同結構之間的變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在進行當代琵琶曲的創作過程中,很多作曲家都會不同程度上應用少數民族音樂旋律作為當代琵琶舞曲中的音樂元素之一,所運用的少數民族音樂也通常來自于我國各個民族,因此構成了種類繁多的表現風格。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當代琵琶曲中完整沿用的少數民族中的民歌的音樂曲調。這種類型通常都是作曲家以民歌作為琵琶曲的主題,創作出具有少數民族特色題材的樂曲。
例如:王惠然創作的《彝族舞曲》即是以彝族民歌作為基礎創作的當代琵琶曲。彝族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該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傳說該民族是由古羌人南下一戶,逐漸形成的一個較大的民族部落。彝族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比較久遠,且有眾多的民族支系。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該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流傳下來的藝術文化形式多種多樣。海菜腔具有悠久的歷史,起源于云南石屏縣,這一唱腔是由彝族人民在勞動過程中即興演唱而流傳下來的,傳承與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彝族四大腔之首。海菜腔的名稱主要是由異龍湖中的一種水生植物而來。海菜腔主要以對唱形式為主,主要運用的樂器為四弦琴,這一唱腔通常是彝族人民在進行勞動或者傳達彼此心意時進行互相對唱,在演唱過程中通常會伴有兩個人的對白,音樂旋律婉轉悠長,但旋律起伏較大,彝族人民通常擁有比寬廣的音域,并且在演唱過程中通常會即興創作,因此能夠從海菜腔中清晰地感受到彝族人民的情感。煙盒舞曲是彝族流傳已久,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民間舞曲,該舞曲起源于彝族人民傳統習俗“吃火草煙”。在表演煙草舞曲的過程中,彝族人們會音樂手指來敲擊煙盒,以煙盒發出的響聲作為舞蹈的節奏,并伴隨著四弦琴的旋律,因此節奏非常歡快。將這些彝族特有的音樂旋律與當代琵琶曲創作進行全面融合,能夠將琵琶曲創作成一個全新的藝術面貌,無論是音樂表現形式還是舞蹈形式都具有非常鮮明的彝族民族風格。將彝族音樂元素融入到當代琵琶曲創作中,能夠使琵琶曲表現出強烈的彝族特色,這也逐漸被更多作曲家所應用。
除了運用我國少數民族民歌作為當代琵琶樂曲的主題之外,作曲家在進行當代琵琶作曲中,也會將少數民族音樂中獨具特點、個性鮮明的音樂元素提取出來,將其作為琵琶曲中的音樂元素。這也是作曲家最常見的創作方法之一,如著名的《天山之春》《景頗舞曲》《紅河夜景》等等。在運用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過程中,作曲家通常都會運用少數民族中最具有特點的部分,如少數民族歌曲中別具一格的音程等等。
例如:我國著名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該首琵琶協作曲在創作過程中,即是運用了蒙古地區的民族歌曲,將蒙古族歌曲中的短調、長調或者蒙古舞聚會時表演的歌曲等不同的音樂體裁中的個性化旋律摘出來,使《草原英雄小姐妹》在演奏過程中充滿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高昂的情感?!恫菰⑿坌〗忝谩返牡谝恢黝}是基于《草原英雄小姐妹》這部動畫片的主題曲創作而來,該部分主要應用了蒙古族名短調的形式,該部分的樂曲結構非常短,且節奏與旋律非常整齊,將主人公的天真活潑、生動浪漫個性全面呈現給聽眾?!恫菰⑿坌〗忝谩返牡诙黝}運用了蒙古族長調的特點,將內蒙古大草原美麗宜人的風景運用委婉悠長的旋律展現出來,深刻體現出了草原小姐妹對內蒙古——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草原英雄小姐妹》這一琵琶曲的第一插部與第二插部分別運用了蒙古族的宴歌與贊歌中的音樂旋律。盡管這一當代琵琶曲的創作過程中,都是基于對少數民族民歌的模仿的基礎上,但通過將這些元素與琵琶曲進行深入融合以后,將其傳遞給廣大聽眾們,人們仍然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少數民族音樂的存在與傳承。
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領域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少數民族逐漸衍生出不同種類繁多的民族樂器,為我國音樂樂器寶庫增添了很多色彩。同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族音樂相同,少數民族的樂曲也是形式各樣,非常具有民族特色與個性,并且不同音樂的音色也具有非常大的差異,其絢麗的音色也為琵琶曲作曲家提供了全新的創作思路與靈感,同時也大力助推了琵琶演技的不斷發展、創新、傳承。
例如:著名當代琵琶曲《火把節之夜》,該首琵琶曲中的慢板部分,其主要運用的是“搖指”演奏,并在“搖指”中穿插“綽”“注”“打”“帶”“泛音”等技法,運用這些技法,將整首歌曲的主題演奏的仿佛彝族的經典樂器巴烏所演奏出來的樂曲一樣。又如《歡樂的苗家》,這首琵琶曲中的“蘆笙舞”,其在演奏的過程中,琵琶運用了大量的“掃弦”,并結合豐富的和聲,將該首歌曲中歡樂雄渾的氣勢全面呈現出來。
對于分布在我國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來說,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早期階段源于兩千多年前的回紇部落。維吾爾族在發展中受到了歷史、地理以及社會等多方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在語言文字方面有著獨特性質,并且形成了較為獨立的宗教信仰,促使藝術文化逐漸朝著獨立化、獨特性以及多樣化的風格轉變。維吾爾族人民具有能歌善舞的特質,且音樂和舞蹈屬于該類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在音樂的發展過程中通常是以民間歌曲、歌舞、器樂、木卡姆等多種形式為主,且上述內容屬于維吾爾族常見的音樂表現形式。其中,“木卡姆”屬于最具特色化的表達方式,是新疆伊斯蘭的古典音樂類型,并且在長久化的演變過程中,成為了維吾爾族音樂的主要形式。對于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大曲來說,在發展階段延伸出了十二套,并且被稱之為“十二木卡姆”形式,且每一套大曲當中都包含了音樂、詩歌、舞蹈等多種內容,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在大曲當中彰顯出了維吾爾族人民的文化和歷史,保障了融合元素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隨著各個民族之間交流頻率的不斷提升,使維吾爾族音樂元素受到了作曲家的廣泛關注,由于維吾爾族音樂獨具特色,且旋律曲調、節奏節拍、樂器特色和調試音節具有特色性質,所以受到了琵琶曲作曲家的充分贊賞,并且保證了琵琶曲創作手法的創新性。
例如:《春蠶》是劉德海老師根據維吾爾族人民所創作的民歌曲調所編撰而成,以四首民歌曲調為主,并且融合了十二木卡姆等音樂特色。劉德海所創作的琵琶作品可以分為不同的篇幅,從“人生篇”這一頂峰制作入手,可以看出對琵琶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所以,可以從“人生篇”當中篩選出極具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樂曲,以《春蠶》為主對其進行分析,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入手,探究維吾爾族的音樂元素,且此類音樂元素對于琵琶曲創作形式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作曲家通過對四首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旋律和十二木卡姆音樂進行整合,將其作為主要的音樂素材進行使用,并且以創新創作的形式借助琵琶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將《春蠶》的生動形象放置于音樂藝術表現過程當中,使受眾在聆聽音樂時能夠基于“春蠶”的形象依托,感受到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琵琶曲的創作素材當中,發揮出了新疆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旋律、木卡姆音樂以及民間器樂的重要作用,為音樂文化組成提供了充足的參考依據。通過對維吾爾族音樂元素的改編,在模仿特色樂器音色的基礎上,保障了藝術創作創新性,有效促進了琵琶藝術的長久化發展,并且能夠展示出新疆地區的文化生活和歷史環境等特色,借助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資源,保障了音樂文化體系的創新性和豐富性。
我國的音樂藝術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具有多元起源與混合發展的特點,在不同少數民族音樂之間的不斷發展與融合的過程中,使得我國的別具一格、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得到了非常好的發揚與傳承。琵琶曲帶著歷史時期中的輝煌。在當今也迎來了非常明朗的發展趨勢。自進入20 世紀以來,大量作曲家都在運用少數民族中的音樂旋律作為琵琶曲創作的基石,使琵琶曲得到了飛速發展。我們也期待在多元并進的21 世紀,借由絢爛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琵琶藝術能夠迎來更為寬廣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