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雨琴,閆 昱
(泰州學院 音樂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音樂的發展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發展分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骨笛,中國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畫和敦煌曲譜,中國明代朱載堉提出的世界最早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在中國音樂的歷史長河中,處處都是炎黃子孫引以為傲的優秀文化,中國音樂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自信史。
中國音樂史課程是全面了解中國音樂文化歷史的學科,是各類高校音樂專業的必修課程,要求學生明晰中國音樂的發展,理清音樂的發展脈絡,保護、傳承中國優秀的音樂文化。
如何在短暫的課程教學中讓學生不僅習得知識,而且更好地踐行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在應試教育的觀念下,中國音樂史課程只要求學生識記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音樂形式、音樂事件、音樂家等等知識要點。這門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傳承中國優秀音樂文化的任務,是要通過這門課程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所以,提升教師的思想認識是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先決基礎,是踐行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中國的音樂文化歷史久遠,久遠到很多音樂至今都看不到本來的面目,無聲而無譜;中國的音樂文化博大精深,從9000 年前至今還有太多還被淹沒在中國大地之下;中國的音樂文化珍貴而優秀,他們增強了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習近平總書記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 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中國音樂史課程是了解中國音樂發展歷史的課程,是學生了解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的課程,在每一段歷史時期的學習中,都因了解而熱愛,因熱愛而自信。因此,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各時期愛國主義情懷、社會擔當及正確的價值理念的挖掘,全程堅持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
古代音樂的不可記錄性,導致多數音樂只能作為傳說存在于古文獻中,靜靜地等待著考古的證實。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內容也在不斷完善,通過考古文物與古文獻的結合,經過音樂史學家嚴謹的論證,對于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形式、音樂制度、音樂機構、樂律學等,在音樂歷史發展上音樂史學家已經大體有了相對統一的認識。即便如此,對于中國古代音樂悠久的歷史,我們的認識還遠遠不夠,目前已經出土的令世界矚目的音樂文物,只是我們的祖先在傳說與古籍記載中的滄海一粟。中國人對遠古文獻中的音樂文化自信,在不斷推動著中國的考古事業一步一步向前進,曾侯乙編鐘、賈湖骨笛、神秘的三星堆等等文物的出土,不斷刷新著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認知高度,我們要及時關注考古新發現,納入教學體系中,從而不斷完善中國音樂史的課程教學內容。
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中,各個歷史階段都有必須要掌握的重難點,教師有了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意識后,在教學備課中應該有意識地挖掘每個歷史時期音樂形式在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的意義。比如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的學習,除了骨笛出土的時間、地點、形狀等,還要強調9000 年前出土的骨笛的出現,不但是9000 年前古人智慧的體現,也是中國音樂文明久遠于世界其他國家的重要標志,要以中外音樂文明發展的具體的年代數據進行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成為課堂教學主旋律,在踐行文化自信的要求下,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三種教學模式展現目前中國音樂史課堂的創新。
1.發現式教學模式
這是以培養學生自主的探索并主動去發現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去“發現”科學知識的觀點最早是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相對成熟的發現式教學理論最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的:“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掌握某一學術領域的基本觀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還包括培養對待學習和調查研究、對待推測和預感、對待獨立解決難題的可能性的態度。怎樣完成這個教學任務,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對于發現的興奮感。”
2.發現式教學模式在中國音樂課程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音樂史課程是理論課程,如果讓學生主動去發現知識,通過搜集整理資料,根據原有的知識積淀,在教師有限線索的引導下,自主激發出他們的內在動力和智慧潛能,學生一定充滿了愉悅、激動與興奮,既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在發現中積累出自信。多年以后,這份激動與自信,伴隨著這個自主發現得到的知識都會成為這一個事件、這一個學習過程的“具有意義的生動情節”,成為回憶的工具,長久刻在腦海中。
3.發現式教學模式的具體過程
以周代的禮樂制度為例:周代的禮樂制度是植根于禮儀之邦的中國人靈魂深處的制度,但是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何以至東周時期就禮崩樂壞了呢?
第一步:尋找發現。拋出名詞“禮樂制度”和“禮崩樂壞”,讓學生獨立或小組查找相關的資料。
第二步:課堂討論。帶著查找的資料在課上進行匯集,討論兩個名詞所代表的含義,名詞所對應的史實。
第三步:啟發引導。提示學生關注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啟發他們思考。
第四步:思考總結。通過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與音樂的對比,讓學生聯系自己所學歷史知識,思考出兩者密切相關的結論。
4.文化自信的積累
主動性發現式學習,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發現、討論、探究的結果記憶深刻,長時間保持住這一種模式活動知識。這種自主式的發現學習,讓他們的大腦更多地運轉,提高他們的智慧潛能,讓他們喜愛上這個主動去發現知識的過程,在發現學習過程中更為驚嘆中國的音樂文化的豐富與博大,在發現中不斷積累文化自信。
1.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
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在李吉林教授的“情境式教學法”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變化形式,更強調情境的創設,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組織思考,在情境中實踐驗證,自主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
2.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在中國音樂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中國音樂史是音樂專業的一門理論課程,很容易陷入知識傳授、學術型講授的模式中,學生也容易將該課程列入讀讀背背的課程之列。但是,中國音樂史是音樂的歷史,聲音的歷史,是古人生活中多姿多彩的部分,它不只是死氣沉沉的文字,所以,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模仿他們的生活,對于古文獻和考古實物會有不一樣的生動的理解,優秀的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在他們腦海的印象會更鮮明,自信與自豪會油然而生。
3.情境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具體過程
(一)牢固樹立群眾觀點,進一步貫徹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根本工作方法。貫徹群眾路線,最主要的是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探索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主動搭建平臺,做到常抓常新,使群眾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要帶著真感情和使命感去做群眾工作,情、理、法并用,把政策、法律、道理向群眾講清楚。要暢通民意表達和民情收集渠道,堅持領導干部下訪、接訪、約訪等制度,力爭第一時間掌握輿情、第一時間處理矛盾、第一時間疏導情緒。要強化對干部走訪群眾、化解矛盾、解決困難等實績的量化考核,使群眾工作由虛變實,責任由軟變硬。
我們以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為例,了解情境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具體過程。這是中國最早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距今5000 年。
第一步,創設情境。將同學帶入原始情境中,請學生自行設計頭飾尾飾的道具,構思可能的簡單故事。
第二步,提出問題。從哪里看出這個圖是樂舞圖,為何這個圖能證明中國古代樂舞的真實存在。
第三步,情境實踐。根據內壁圖案,五人牽手而舞,通過實踐感知牽手與樂舞直接聯系,通過頭飾尾飾方向一致驗證出節奏的存在。
第四步,探究總結。通過實踐,思考出舞蹈存在的理由,再理順由樂舞圖確證古代樂舞真實存在的邏輯思維。
4.文化自信的激發
所以,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中,情境探究式教學就是不斷激發他們的興趣、熱情、興奮,留下鮮明的印記,激發他們的文化自信。
1.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結合了線上教學和線下傳統教學的優勢,形成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是新時期教學的不斷發展中形成的一種新的思路。它的基礎是線上共享課程,線上共享課程是科技網絡高速發展、“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導下產生的衍生物,它起步于專業相近的、特色相近的部分高等院校聯盟。在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已經向更多的高校開放,逐步向“教育公平”邁進。
2.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國音樂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中國音樂史課程內容從距今9000 年前開始,到建國后的音樂,9000 年的歷史,不是一本書、兩學期可以輕松完成的課程,悠久且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傳統的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遠遠無法容納與承受。只有通過線上教學將課程的時間與空間延展出去,通過線上教學這種音、像俱全的方式,才能讓學生閱遍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風采。
3.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國音樂史課程中的具體過程
第一步:選擇優秀的線上中國音樂史課程。課程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選擇優秀的線上課程,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最好的音樂教育,對學生和教師而言都是百利無一害的事情。中國音樂史線上課程就有很多優秀的資源可選,如中央音樂學院的精品課程,首都師范大學的一流課程等等。
第二步: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的整合。線上課程無法做到很好地與學生的互動,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就在于可以對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進行整合,根據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不同,選擇適合方式,在線下檢驗線上的學習效果,不但做好線上的延展,還要做好學生能力的培養工作以及增強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工作。
第三步:做好評價體系的建立。線上有評價、線下有評價,線上線下是相互的補充、相互的延展,線上的展示、線下的討論、表演都是評價的組成,它們各有優勢,需要教師將其高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最終讓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成為知識的課程,還是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平臺。
4.文化自信的鋪展
中國音樂史的發展,每一歷史時期、每一章節都涌動著民族文化的不竭動力。線上教學以章節為劃分,教師每一章節都深入挖掘內容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課程目標體現了立德樹人的任務,線下教學也應當以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在每一歷史時期、每一章節,鋪展文化自信的教育,做好中國音樂史的課程思政工作。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靈魂,每一個中國人都自信且自豪地繼承、弘揚著中華文明,音樂文化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音樂史課程是中國音樂文化傳播、傳承的重要途徑,是踐行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在音樂文化的學習、發展與傳承中,積極踐行音樂文化自信,是每一個中國音樂史課程任課教師的使命,也是所有音樂課程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