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巖
(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天津 300040)
中小學教育一直在不斷進行改革,倡導快樂學習、素質教育,為孩子們減負,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歡樂的童年。新一輪的素質教育也在強調關注少兒的童年生活,充分重視兒童的人文教育,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精神實質。藝術教育是一項對于兒童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綜合性教育形式,它通過肢體的表現,音樂的渲染,鮮明的形象,使得孩子們從中陶冶情操,豐富知識,磨練意志,從而造就人才。
如今在一個社會藝術教育領域紛雜的大環境下,不免產生某些誤區,那就是以技術技能的訓練成果來代替兒童真實的表演天性。這些程式化、單一化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孩子們對于藝術的感知錯覺,甚至使孩子們逐漸喪失了天然的藝術表現力,而這種具有強烈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藝術教育恰恰偏離了人文主義的精神和宗旨。
少兒舞蹈教育位列其中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上述現象,針對我們現在的社會藝術需求,呼喚“童真童趣”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受眾者們的共同心聲。因此,我們要正視目前存在的現實問題,用孩子們的真實、鮮活代替桎梏、枯竭的藝術教育,充分在作品中突出孩子們的形象性、生活性、童樂性。這不僅是社會藝術教育的趨勢所向,更是孩子們對于快樂童年的真摯期待。
編導或老師在促使孩子們學習舞蹈、表演舞蹈的過程中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大多數內容訓練中會強調刻意化、標準化的模仿,卻把握不好方向與尺度。硬式化的方式方法很容易使得孩子們的個性千篇一律,在不經意間磨滅了孩子們天性的同時,塑造了與孩子實際年齡和經歷并不相符的形象。甚至作品當中過多以嘩眾取寵的技術技巧取代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這是否是我們想看到的少兒舞蹈的“老成”與“純熟”,是否是少兒舞蹈應該帶給孩子們的正確引導與影響?
兒童舞蹈是孩子們心靈的窗口,是反射兒童情感、生活、思想世界的直接途徑,“童真”則是少兒舞蹈的一個顯著特點。孩子們最初對于外界的認知都來源于對客觀世界的模仿,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表現著自己的情感,也在模仿中尋找快樂,這便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藝術感知。就像我們很多少兒舞蹈中所表現的那樣,孩子們模仿蝴蝶的飛舞、企鵝的搖擺、螃蟹的爬行等形象,這些都是孩子們的自然形態,也是他們從模仿角度直接敘述天性特點的藝術典型。
愛玩也是兒童的天性之一,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他們都可以沉浸其中,任何事物也都可以轉化成為他們游戲的玩伴,并且興致勃勃,無休無止。很多作品當中都以此類特點為題材,將孩子們貪玩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被大家津津樂道。
除此之外,很多作品在描寫兒童的生活狀態和性格特點的同時,也將孩子們的心理特征滲透其中。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的認知有限,他們愛學愛問且好奇心旺盛。但是礙于認知方式的局限,兒童具有明顯的直觀行動性,即通過實際行動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在不斷探究中滿足自己的求知欲,遇到困難時,偶爾還會有些爭強好勝。作品《玩泥巴》就是捕捉到了孩子愛逞能的特性,將孩子們的好勝心刻畫出來,對于自己本無知的東西,假裝以熟悉的態度去接觸,直接反映出兒童們探索的心理動態,也展露出他們潛在的創造力。
以上兒童天性的所述,無論是對生活方式的再現,性格特點的刻畫,還是對于心理動態的描繪,其都是既有區別又有共融的。兒童舞蹈則是將這些要素移情于作品中,再現童真童趣之時也讓觀眾童心煥發,沉浸其中。
少兒舞蹈在創作的過程中極易出現“技巧化”的表演形式,不可否認,掌握好的動作技巧會使舞蹈錦上添花,整齊劃一的動作也會帶給觀眾更進一步的審美享受。但是,如若把過多機械的“動作”搬上舞臺,那便是與兒童舞蹈的藝術特性背道而馳。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編導并沒有完全認清少兒舞蹈的主體,很多編導在創作作品的實踐中,對于如何把握、捕捉兒童的特點顯得并不得心應手,有的甚至沒有合理的思路。這種認知的偏差反映在編導塑造兒童形象時,不能準確地提煉兒童真實的生活原型,而將其運用到作品當中的時候,更無法將素材完美地與內容相結合。如此的創作過程當中,編導很容易產生斷截式的迷茫感,不知不覺地為兒童舞蹈做了很多“成人化”的形式填充,使得最后呈現的效果差強人意。由此看來,少兒舞蹈編導一定要充分理解童真童趣的重要性,理解兒童特點、兒童形象是少兒舞蹈的重中之重,攝取兒童特點的原型以及準確利用兒童特征的具體內容,才是兒童舞蹈獲得優勢的先導,更是編導創作舞蹈作品靈感的源頭活水。
優秀的少兒舞蹈作品不僅要充滿孩子們的生活氣息,具有時代感和觀賞性,更重要的是,還要突出兒童的鮮明個性和思想內涵。首先,在對于作品內容進行編排時,要充分把握內在含義。如果舞蹈內容過于復雜,或者是舞蹈動作過于刻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致。所以,兒童的作品一定要充滿童真童趣,能被兒童深刻理解,同時營造出良好的舞蹈氛圍。編導在過程中把握“明晰性”的原則即可,梳理好合理的邏輯關系,設定好鮮明的情緒色彩,不必大費周章,作品一樣具有藝術感染力。
其次,抓住兒童生活內容的“綜合性”特點,雖然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著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但這無疑也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和余地。孩子們所感興趣的神話、寓言,自然界中的花鳥魚蟲,以及孩子童幻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反作用于編導,帶給他們更多的奇思妙想,創作出色彩紛呈的舞蹈作品。像《企鵝歷險記》《我的游戲世界》《好餓的毛毛蟲》等作品都是貼合兒童世界,深受孩子們喜愛的舞蹈。隨著題材的豐富,我們的編創形式也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喜聞樂見的抒情性、敘事體的舞蹈形式,還可將兒童生活原型的歌舞性轉化成為表演題材,讓孩子們邊唱邊跳,增加感染力的同時也提高審美價值,使兒童舞蹈的內容形式更加多樣化。
最后,充分體現兒童舞蹈“情感性”的這一藝術特征,舞蹈是“人體文化”與“情感符號”的高度統一,也是舞蹈藝術區別于其他人體文化的顯著特征。與其讓孩子們僵硬地去完成規程式的舞蹈內容,不如教會孩子們利用“本能”去體現“本心”。舞蹈《弄堂記憶》就是一個以情取勝的作品,該舞蹈從始至終沒有任何巧言令色的表演形式和手段,只是單純地表達了孩子們對于弄堂里童年的回憶。整支舞蹈簡單而質樸,親切而自然,卻又有說不出的感動與深情,這便是編導的點睛之筆。讓孩子們露出童真,完全受“心”的支配和驅使去起舞,用“心”去體驗情感,用“心”去交流,用童真童趣去感染自己,感染他人。
少兒舞蹈是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是對社會時代的直接體現,編導在創作兒童作品之際,要準確地把握兒童的特征特點,并在作品中展現出孩子們的新文化、新面貌、新特色。好玩有趣的作品總會使孩子們愛不釋手,也讓觀眾百看不厭,兒童特點就是兒童舞蹈區別于其他舞種最直接最根本的支撐點。編導若能以自我的兒童化視角直面現實,在開發兒童天性的同時將其與舞蹈內容有機結合,誘發兒童的童樂性,展示作品的童趣性,激發孩子的童真性,方能做到作品的藝術美和情感美的和諧統一,從而使更多更優秀的作品紛至沓來。
舞蹈和其他人體藝術形式一樣,都需要在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但從客觀生活過渡到舞蹈藝術進而再構成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則需要一個漫長的“藝術化”過程,即對生活動作進行變形、概括和抽象的過程,同時還需運用恰當的編舞技法和表現手段才能完成最終的作品呈現。
少兒舞蹈中,編導在進行選材時則應該更多關注兒童的訴求,選擇兒童喜愛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為內容,營造輕松活潑的舞臺氛圍,使孩子們在緩解緊張之余更好地投入表演。這不僅使得作品更具童真童趣,也讓兒童融入舞蹈的過程可以將自己的真性情酣暢淋漓地釋放出來。以曹爾瑞老師的幾部成功的幼兒及少兒作品為例,曹老師在談及創作過程的時候最常提及的就是“堅持與孩子為伴”,只有這樣,才能設身處地地感受的孩子們的真情實感,再將其轉化成為孩子們喜聞樂見且充分體現童真童趣的作品。
曹老師的編創作品曾先后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縱觀《孩子和光》《年畫》《寶寶會走了》等幾部作品,曹老師始終秉承著的信念和原則就是“用心和孩子舞蹈”。孩子們在“生活”中舞蹈,又在舞蹈中“生活”,充分回歸到了自己的本真中,每一部作品都深受孩子們喜愛。
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那么幼兒作品當然也是應當取自“幼兒生活”,如果想創作出孩子們向往并熱愛的作品,那么就請和他們一同發現、察覺兒童視角的趣味與美麗吧。
道具在兒童舞蹈中是比較多見的,它能夠豐富舞臺元素,增加作品的表演效果,使作品呈現得更立體。除此之外,道具的添加還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孩子們獵奇的心理需求。編導可以以此為媒介,賦予道具新的生命和含義,將道具設計到故事情節或者角色形象當中,通過道具間接激發孩子們的表現活力,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
如曹爾瑞老師的作品《貪吃豬寶貝》《玩具店之夜》,將孩子們的形象塑造成他們認為有趣的事物,并運用夸張的道具使孩子們融入其中。《玩具店之夜》中的各類道具更是應有盡有,小蠟筆、小青蛙、小鬧鐘、小積木、變形金剛、小玩偶等等都是孩子們日常的玩具,整個作品當中圍繞不同玩具的特點進行模仿和展現,當孩子們一涌而出的時候,瞬間讓觀眾們感受到滿滿的童真,孩子們一起與玩具互動,大聲喊著“我可喜歡你,你也喜歡我?”每個孩子們的臉上都是驚奇與開心,整個作品的氛圍無與倫比的風趣。
長期以來,少兒舞蹈總是以“知識技能”為中心,即讓孩子們在還未完全認知舞蹈本質的狀態下模仿舞蹈動作,這種形式一直根深蒂固于我們的教學和創作中,其脫離真實體驗的表面形式更是少兒舞蹈當中的致命傷。
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生命的個體,對于不同事物,他們都有各自的體驗與感知,這對于其本身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發展和享有價值。“回歸童真”的根本途徑就是還原兒童的本位感知,編導要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其興趣與愛好,引導孩子們觀察體驗生活與舞蹈的關系,從而學會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思想情感。
曹爾瑞老師說“兒童是天生的舞蹈家,要讓她們在藝術舞臺上自由自在地舒展自己”,因而她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情感表達,不一定是非要在舞臺上的表現與表達,更關注的是孩子們日常情緒的表達。舞蹈教學和排練的過程對于孩子來說無疑是一件枯燥及辛苦的事情,把握好孩子們的每個階段或者對于某些事情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表達,然后張弛有度地運用到舞蹈編創當中去,讓孩子覺得就像跟著老師做游戲一樣。針對幼兒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曹老師的編創作品還在不同程度的基礎上注入一些“語匯”節奏背景,比如“好吃”“加加油”、疑問和大笑的聲音,又或者是讓孩子口號式的喊出來,在提高注意力的同時又充分地釋放自己的激情。孩子們跟著音樂去共同表達情感,而不是機械化地完成舞蹈動作,曹老師說這是她與孩子一同去發現美、表現美的形式,也是她和孩子們最開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