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超,劉永昶
(1.南京藝術學院 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2.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中國電視劇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在題材、數量與質量上均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中國電視劇開始走出國門,實現對外傳播。但是,就中國電視劇對外傳播的效果而言,中國電視劇對外傳播的數量相對較少,傳播的范圍也多局限于亞洲國家,傳播的影響力相對較弱。因此,中國電視劇的發展與其跨文化傳播之路還需要不斷求索,即在國際傳播的視域之下,中國電視劇作品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與探索。由南京藝術學院尤達所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 年出版的《當代美國電視劇新勢力:類型創作下的創劇人研究》一書,以新世紀初到現階段的優秀美國電視劇為研究文本,從Creator 中心制出發,以14 位創劇人為研究視角,聚焦美劇“肥皂劇”“情景喜劇”“情節系列劇”三大維度,全面深入剖析美國電視劇發展之路、藝術呈現與美學追求。本書為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及實現跨文化傳播之路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文本。
創劇人的研究維度是電視劇研究中的一個新的研究視角,為我們研究電視劇作品提供了一種批評方法或研究策略。在以往的電視劇研究中,學者要么將研究的重點放在電視劇作品的文本上,解析電視劇作品文本的藝術特色;要么從傳播學的角度剖析電視劇作品的傳受關系;要么從電視劇的產業角度出發,探究電視劇的生產與發行機制等。在《當代美國電視劇新勢力:類型創作下的創劇人研究》一書中,創劇人研究維度是本書的透視焦點。創劇人,“Creator,顧名思義,這個詞強調的是創造者、發起人,意指提供故事創意或者完成試播集劇本,向各大電視劇網推銷的人。一旦他們的項目有機會被制作成劇集,他便成為Creator,即‘創劇人’”。在試播之后,創劇人往往會擁有該劇的執行制片、首席編劇、劇集運作人等身份,在劇組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在本書中,作者從Creator 中心制的角度出發,以美劇的14 位創劇人為單位,深入到這14 位創劇人的成長、職業生涯以及作者性的表達之中。即從創劇人的個體成長、家庭關系與社會處境中梳理當代美國電視劇類型創作的特點。
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美國電視劇創劇人——生產主體群體特征的描繪,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美國歷史中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的變化,了解到美國電視劇創劇人與美國電視劇作品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美國電視劇創劇人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美國電視劇中人物角色大多來自創劇人真實的生活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有可供參考的真實人物。從個體成長的角度而言,14 位創劇人無一例外都將各自的童年記憶、成長經歷融入到劇情的創作之中,在各自的電視劇作品之中傾訴“自我的矛盾”“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的焦慮”“對人性的思索”……例如大衛·蔡斯不僅僅將其個人童年成長中不幸的經歷融入到《黑道家族》劇情中,也將自己性格中的“黑色、暴力、憤怒、沮喪、幽默、隱喻、狂躁、敏感、無奈等”特點賦予劇中的人物。從家庭關系的角度而言,無論是家庭劇還是情景喜劇又或者是驚悚劇,創劇人往往將其原生家庭中的父親、母親等角色植入到劇本的創作之中,并在作品中呈現其家庭關系以及對“家”的態度。例如,喬希·施瓦茲的電視劇作品《緋聞女孩》中的父母形象就是施瓦茲根據自己父母的形象進行創作的。馬克·切利在其《蛇蝎女傭》《絕望主婦》等作品中往往以家庭為單位,始終貫穿著對“家”的尋找。在這一過程之中,創劇人以美國的社會文化、社會環境、社會習俗等方面作為背景,通過人物與故事的勾勒,將其個人境遇與作品緊密結合,表達其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在社會之中處境的思考,從而在獲得觀眾的情感共鳴的同時,將美國文化一一呈現。
在類型上,本書作者對美國電視劇犯罪劇、驚悚劇、奇幻劇、科幻劇、家庭劇、職業劇與情景喜劇七個類型進行細致剖析,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經典的類型案例。無論是電視劇業界人員還是電視劇學者,都能以美國電視劇為參照,分析中美兩國電視劇在類型創作上的異同之處,對比分析兩國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的差異,確定中國電視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價值觀定位,實施中國電視劇對外傳播的深入發展策略。
就該書的美國電視劇七大類型而言,作者給我們提供了普世的世界價值觀的啟示。在職業劇中,珊達·萊梅斯借助《實習醫生格蕾》中的醫生和實習生、《逍遙法外》中的危機公關和律師表達其對黑人種族、女性群體以及邊緣人群的關注;在犯罪劇中,文斯·吉利甘通過“反英雄”式人物的設定,打破傳統犯罪劇中反面人物的單一化設定,在《絕命毒師》中借助“反英雄”式的主角呈現“世界的荒誕”“人的異化”“自我掙扎的徒勞”,從而隱射社會問題;在科幻劇中,喬斯·韋登與喬納森·諾蘭通過時空跨越與科技進步來探索人性,思考人與技術的關系……在這些作品中,無論是正義、尊嚴、和平、親情、愛情、友情等均與人性息息相關,是人類都有的共性,是普世元素的呈現。的確立,即使觀眾來自不同民族與不同國家,也能因為普世的世界價值觀而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具有普世世界觀的電視劇作品是實現跨文化、地域、時代傳播的重要定位。
從中國電視劇題材類型發展演變角度而言,中國電視劇的類型更加趨向多元化,尤其是在題材上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在題材類型多元化的同時,中國電視劇在價值觀定位上需要確立普世的世界價值觀,從而實現最大化地覆蓋觀眾的面積。從現階段中國電視劇海外傳播的情況而言,對外傳播的數量不多,且對外傳播的范圍也相對局限。究其原因,中國電視劇作品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必須把握人類的共性,確立普世的世界價值觀,從而獲得更多的觀眾。
本書作者通過對美國14 位創劇人電視劇作品文本藝術特色的深入剖析,為我國電視劇研究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尤其是美劇劇集精品化的打造方式,啟示中國電視劇在對外傳播的同時要走好精品化的創作之路。根據作者對美國電視劇文本的剖析,以下幾點可為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發展之路提供一些可資借鑒之處。
在電視劇的生產創作中,精品化的劇集往往能夠帶來高收視率。隨著電視劇的發展,在精品化的電視劇中,往往都呈現出一定的電影化與文學性的特征,打破以往電視劇拖沓、簡單化等特點。以大衛·蔡斯和電視劇作品《黑道家族》為例,作者總結出創劇人大衛·蔡斯在其美劇作品《黑道家族》中呈現濃郁的電影化特征和豐富的文學性特征,以此追求黑幫題材類型化的突破,并獲得商業與藝術上的成功。在《黑道家族》電影化特征的呈現中,例如,蔡斯在“很多地方沿襲黑幫電影的傳統,即遵循美國強盜片的符號表達。”蔡斯運用“一小時戲劇模式”,在“確保劇集質量的前提下延長敘事時間”,改變美國電視劇情節簡單化的模式,讓美國電視劇像電影一樣講述故事。在文學性的呈現上,《黑道家族》以經典小說的方式刻畫人物。例如,在主題、對白、氛圍營造與聲音中,蔡斯運用大量的隱喻,一改傳統美國電視劇淺顯易懂的形式,讓觀眾思索本文所隱藏的深意。在結構上,蔡斯一邊在首播集中將所有的線索鋪陳開,將所有的線索匯總出一個高潮,另一邊,以多層次刻畫人物的開放式結構,讓劇中的人物相繼登場亮相,并開啟美國電視劇中“最為常見的5-6 人片段交錯式結構”。
在中國電視劇的生產創作中,創作者們在以“內容為王”的同時,也開始學習美國電視劇的這一優點,在劇集的打造中越來越注重電影化與文學性的表現,打造精品化的電視劇。
從電視劇誕生伊始到現階段,無論是傳統文學改編成電視劇,還是網絡文學IP 改編成電視劇或者網絡劇,都存在一個“改編是否要忠實于原著”的問題。尤其是現階段,在大量網絡文學IP 改編成劇的產業熱潮中,這個問題也是中國電視劇在改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美劇作品的梳理,為中國電視劇的改編之路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例如,弗蘭克·德拉邦特將影視作品改編的特點放入俄國文藝理論家維克多·鮑里索維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研究中,概括總結出“陌生化”理論下弗蘭克·德拉邦特的改變之路。所謂“陌生化”理論,在本書中,作者指出其“強調的是內容的繼承和形式的創新”,“讓人們從熟悉的事物中獲得新奇的審美體驗。”例如,弗蘭克·德拉邦特從“向往自由的人物設定”“危機四伏的場景空間”和“探索未知的情節走向”三個方面將斯蒂芬·金作品中的文字變成一個個畫面的同時,也讓觀眾獲得新奇的審美體驗。弗蘭克·德拉邦特對斯蒂芬·金作品的改編堅持尊重原著的原則。但是,在還原原著時,德拉邦特在注重影視媒介屬性的同時,堅持在人物、敘事、場景等方面融入一些創新元素,以此給觀眾構建出一種陌生化的感覺,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從而讓觀眾在熟知原著的基礎上依然能夠獲得新的審美享受。
文化意識的構建在世界各民族各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文化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在世界文化沖擊下完成自我審視和自我定位,有效解決當代人精神生活中形成的種種困惑和矛盾,從而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整合中重構人類文化。從全球文化視野的角度來說,美國電視劇成熟的產業發展機制讓美國電視劇作品在遠銷海外的同時,傳遞著美國的文化意識以及美國意識形態對世界文化的再次重構。在本書中,創劇人所創造生產出的美劇作品均根植于美國本土的文化與歷史之中,進一步呈現出美國歷史中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的變化。例如,在本書中,作者指出,出生于猶太家庭的戴維·貝尼奧夫和D·B·威斯在其美劇作品中充滿猶太文化意識,尤其在《權力的游戲》中,關于欺騙、虛榮、剛愎與沖動的故事和語言表達與猶太法典《塔木德》息息相關,這是猶太文化意識形態的傳播。再如喬納森·諾蘭在其美劇《疑犯追蹤》中通過對科技生活的反思來表達對人類生存處境的思考,發出“世界往何處去”“人類往何處去”的思考,反映了后911 時代美國的社會焦慮,是這一時期美國社會文化樣態的呈現。
“凡民族文化中有利于人性自由發展者,至少是不阻礙、不戕害人性自由發展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在世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之中,中國電視劇的創作者群體在生產創造的過程中需要注重中國本土文化意識的構建。通過本土文化意識的構建,將中國文化意識融入電視劇作品中,從而使中國電視劇作品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形成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獨特的美學范式以及先進的價值理念與價值追求。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指出:“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在世界各民族各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相互較量與抗衡之中,中國跨文化的傳播之路不能自說自話,一味迎合,而是要了解、學習各國文化,從而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實現“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當代美國電視劇新勢力:類型創作下的創劇人研究》一書是一本具有創造性意義的著作,為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之路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維度。作者創劇人的研究維度、多元化類型作品的研究以及美國電視劇文本藝術的解析,為中國電視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提供了可資借鑒之處,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