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湘麗
為更好地服務新疆棉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棉花產業質量提升,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自2018年起,連續4年開展新疆棉花質量監測專項工作,
旨在通過開展新疆棉花質量提升行動,統計分析試點區域棉花種植品種及質量狀況,積極引導棉花生產者種植生產效益更高、品質更優的棉花品種,改進棉花生產種植管理水平,促進棉花加工者提高棉花加工工藝質量水平,進一步提高新疆棉花的市場競爭力。
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和工作要點,下發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對每個監測環節、每項工作都提出了具體要求,配套開發了棉花質量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和手機APP,以確保新疆棉花質量提升工作順利、高效實施。
全疆共有8個試點監測區域,監測方式不盡相同,主要有全過程監測、收購加工過程監測和同品種監測。其中,塔城地區為全過程監測試點,也就是棉花從選種、種植、打頂、滴水、采摘到籽棉加工、皮棉檢驗、數據分析等全過程和各個環節的質量監測。
塔城地區試點機構為塔城地區纖維檢驗所,試點企業為新疆天鷹鑫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確保監測效果達到質量提升的目的,每年監測對象即試點品種、試點面積會略有變化,如2019年度監測對象為3個品種4塊地3838畝,2020年度為3個品種4塊地5450畝,2021年度為2個品種5塊地6600畝。雖然監測棉花品種名稱不是完全一樣,但都屬于同一個系別。種植地塊和種植戶一直在原基礎上有所增加,2020年監測棉花的種植面積同比2019年增加42%,2021年監測棉花的種植面積同比2020年增加21%。
2018年以來,塔城地區纖檢所根據監測專項行動工作要求,通過細化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職責,對種植戶及試點企業(新疆天鷹鑫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棉花質量監測進行現場指導,并開展樣品檢驗、數據統計匯總等工作。
塔城地區纖維檢驗所棉花監測組由專人負責,制定了《塔城地區棉花質量提升工作實施辦法》,每年都會根據上級工作要求及實際情況適時更新、完善。主要工作內容有:對棉花品種、種植管理模式、收購模式、軋花工藝等進行實時監測;督促種植戶做好棉花種植環節管理模式數據監測信息錄入、試點地塊棉花樣品跟蹤;指導企業做好軋花車間的軋花工藝監測信息錄入、棉花樣品的抽取及籽棉試軋等工作;完成對棉花收購加工大垛、籽清后軋花前、軋花后皮清前、氣流皮清后鋸齒皮清前4個環節取樣,進行樣品HVI全項檢測、數據統計分析。
主要工作環節有:種植、加工環節主要由種植合作社、沙灣天鷹企業完成,取樣由地區纖檢所派專人、專車完成。樣品交接進入中國棉花公證檢驗烏蘇實驗室后,嚴格按照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流程和樣品管理有關規定,將抽取棉花樣品分成3份分別進行了HVI全項目指標測試,并將HVI檢測數據直接導出txt文本,將檢驗結果導入棉花質量監測信息管理系統。每個環節都由指定人員負責,留有詳細的記錄,監測小組成員也會通過拍照、錄視頻的方式留存記錄并與中國纖監中心、企業、種植戶適時交流、共享。
3.1.1 2020年塔城地區98%以上的棉花都是機采棉,加之2020年采摘期和收購期縮短,企業為了爭奪資源,只要水分不超過15%,基本上都是通貨收購,搶收、歉收嚴重,對棉花品質非常不利。
3.1.2 2020年塔城地區棉花加工企業共163條生產線,其中新增了23條生產線。塔城地區及周邊生產線的不斷增加,造成產能過剩,收購加工企業為了搶奪資源,導致籽棉收購價格一路走高,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經營風險也隨之增大,不利于棉花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3.2.1 棉花質量監測信息管理系統中種植戶數據更新不及時。例如播種信息、滴水信息未能在第一時間更新數據,部分數據是后期補充,容易造成數據錄入錯誤。
3.2.2 加工及檢驗周期相對較為分散。正常情況下,5450畝的棉田采摘籽棉2400余噸,從收購、加工到HVI檢驗完成,連續運行只需7天左右時間。但事實上,監測對象的4塊地的棉農采摘時間前后相隔15天,加之當時正值棉花收購加工高峰期,從試點企業到公檢實驗室幾乎都是24小時滿負荷運轉,監測對象的棉花量相對較小,又要求單獨加工、單獨操作,致使4批監測對象的棉花交售、加工、取樣、檢驗的周期都相對分散,這就造成棉花監測工作整體戰線長、檢驗滯后的現狀,監測數據就沒辦法切實發揮及時指導企業改善加工工藝的作用。
3.2.3 監測信息系統有待升級。種植戶使用的手機APP小程序,無法更改錄入錯誤的數據信息,操控不便。單樣生成條碼比較繁瑣。監測功能,進行匯總統計監測信息系統需要根據實際工作需求,及時改造升級。
我們把符合紡織企業需求(纖維長度在30mm以上,斷裂比強度值在30cN/tex以上,馬克隆值在3.7~4.2之間等)、適宜本地氣候、產量較高(符合農民或合作社對產量的預期)作為篩選的要素,對棉花品種進行了廣泛篩查比選,確定了適合新疆塔城地區的棉花品種,從源頭上為提升皮棉質量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也極大地調動了有實力、有意愿致力于種子事業發展的制種企業的積極性,把注意力和發展重點放到了優質棉花種子的生產研發上。
單品優質棉花種植基地面積不斷擴大,農民收入穩步提升。按照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規范化的要求,實現了“統一品種、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采收、統一交售”的六統一標準化管理,棉花的品質和產量得到較大提升,社員收入得以穩定提高。土地規模化經營對降低成本(精量播種每畝地播種量由2公斤減少到1.5公斤,每畝可節約成本13元左右;通過農機作業全程招投標可節省機械費63元/畝;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可節肥20%左右,每畝節約成本54元;病蟲害統防統治、統一購置農藥等可降低成本20元;總體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150元左右)、提高品質、對接市場需求的作用得到極大發揮。
監測試點中,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確定有實力、有技術、有信譽的農機合作社來完成機采工作,嚴格按照合同要求開展作業。試點企業上游的新疆聚力社企聯盟組織社員眾籌購買CP690第六代采棉機,組建專門運輸車隊,實現棉花機采后不落地,避免二次污染,杜絕了“三絲”和雜質異物,機采籽棉質量明顯提升。連續4年來,聚力社企聯盟旗下的新疆天鷹鑫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單品、單種、單收、單儲、單軋的皮棉經公檢“三絲”含量為0.01%,含雜率普遍控制在2.0%左右,達到“無三絲”標準。
按照加工優質皮棉要求,監測試點企業的設備進行了系統技改,軋花生產增加免烘干、四道清花、加濕等環節設備,并嚴格按照單品、單種、單采、單堆放、單加工、單運輸、單銷售的要求進行生產,棉花一致性加強,生產的皮棉馬克隆值、纖維長度、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指數和紡織均勻性指數等5項棉花可紡性指標明顯提高。
凡是按照監測試點種植合同約定,定品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采收的棉花交售價高于市場價0.2元/公斤,以質定價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初步顯現,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