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運利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鎮財政所
多年來通過參與市縣兩級財務巡查、檢查,發現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預算管理、專項資金管理、虛假收支、違規列支等財務問題較為嚴重,財務人員專業不強,崗位缺乏制約,職責缺失,內控機制不完善,造成政府機關的資金、資源、資產嚴重流失和浪費。甚至產生腐敗,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受到了法律制裁,受到了黨政紀處理處分。為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引起單位黨員領導干部對財務問題的重視,通過對檢查中發現的財務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對問題進行剖析,研究,找出了發生問題的癥結、原因,對改正問題,提升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更規范、標準,提出了合理意見。
(1)財務制度缺失,制度執行較差。比如根據單位《辦公用品采購制度》規定,辦公用品采購時要提前申請,待領導簽批后,才能安排專人實施采購。但現實是部分單位辦公用品采購沒有事前審批,直接就報銷,制度形同虛設。內部控制制度、三公經費等有關制度有的單位根本就沒制訂,使財務人員無章可依。
(2)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多數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不是會計及相關專業畢業,業務水平較低,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借貸”是什么。特別是行政事業單位執行了新會計制度后,實施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平行記賬,按權責發生制原則來處理賬務,由于單位財務人員對新會計制度掌握不透,會計人員掌握不準什么樣的情況應該平行記賬,什么情況下按權責發生制記賬。有的單位賬務處理五花八門,部分科目記賬錯誤,存有漏記、重記、錯記現象。
(3)會計崗位設置不合理,人員分工不明確。有的單位出納即管貨幣資金,也管會計稽查,崗位設置嚴重不合理;沒有按照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的原則安排人員分工;出納一人即可辦理資金的收付業務,貨幣資金的收付缺乏內部授權審批控制;會計崗位人員沒有實行定期輪崗;嚴重違反了財政部制訂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有的單位賬目設置不規范,現金使用不規范,還存有公款私存,庫存超限額現金,存在坐收坐支現象;會計檔案管理不規范等。
(1)預算編制不準確、不完整,支出預算不夠細化。
(2)預算執行不嚴格,沒有按照專款專用,存有超預算支出。
(3)存有無預算支出。特別是鄉鎮還有對派出所、國地稅等雙管理部門的經費支出,他們根本不是鄉鎮預算單位。
(4)收入未及時上交國庫,沒有實行收支兩條線,存有坐支現象。
(1)國有資產處置、出租收益較低。部分單位租金收取不及時,資產處置、出租收益較低,有的單位國有資產根本未簽訂租賃合同,就長期被外單位或他人無償使用,造成國有資產、資源嚴重流失。
(2)部分資產增加、減少、處置后未及時增減資產,造成單位國有資產賬實不符。在一個縣直部門檢查時,發現該單位2002年建設完工的辦公大樓當年就交付使用,在2020年時還未進行辦公樓工程結算,還沒有增加固定資產。辦公樓建設花了多少錢單位領導人都不清楚,造成該單位國有資產賬實嚴重不符。
(3)資產核銷未按程序報批。有的單位由于資產使用期限到期,或者損壞,直接由財務做資產核銷處理,根本未經過相關資產管理部門審批。
(1)債權債務不明晰,往來核算混亂,底數不清。在檢查中發現有的單位往來核算科目與收入支出科目界定不清,將應計入收入或應該上繳的款項作為暫收暫付款項處理,虛增往來,截留財政收入。有的單位原先有預借的費用,當時已記入“其他應收款”,但在報銷時,直接記入“經費支出”,而沒有沖減原“其他應收款”,造成債權債務核算不準確。
(2)公職人員借用公款,長期未還。有的機關黨員干部借用單位公款高達萬余元,時間長達20余年,至今也未收回,將財政資金占為己用。單位對借出款項,沒有制訂合理的借款手續,沒有規定還款期限,后續清欠手段措施不得力,造成國有資源流失。
(3)違規擔保舉債。單位為了招商引資需要,違規給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甚至有的政府機關給企業提供機關職工融資,政府負擔利息,為其擔保的企業現在已經人去樓空,造成政府為其還債,增加了不必要的債務。
(4)部位單位債務較大,資不抵債。單位債務較高,有的單位每年財政收入也就1000余萬元,僅機關人員和教師的工資每年1200余萬元就不夠,還要搞基礎設施等支出,只有舉債經營,造成鄉鎮的債務不斷增加,甚至有的單位債務高達近億元。
(1)部分單位,特別是鎮、村兩級,為了完成年度考核目標收入任務,采用空轉稅款、虛列承包租金收入,虛列經營收入等形式,抬高單位收入數,再虛造一項支出費用沖減掉虛列的收入,造假手續,造假賬,是嚴重違反《會計法》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2)存有變相、白條支出,有違規報銷電話費、發放過節費、報銷招待費等費用。特別是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檢查發現有的鄉鎮機關、村級單位賬面零招待,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通過與往年數據對比,單位辦公費、零工費,衛生清理費、工程支出相應較多,其實是費用實行了轉移嫁接處理;另外就是村級白條支出嚴重,有的甚至萬余元的工程支出,就用一張白條就支出了。特別通過附件查看到一些村支部書記吸的煙、喝的酒都在村賬目上報銷;有的村到年到節就發過節費,都是與中央八項規定相違背的。
特別是一些單位在實施工程采購過程中,存有“假”采購。檢查中發現有一個項目,單位領導授意由這家公司接手,但是根據相關規定,又必須走政府采購,這樣具體的采購手續就需要這家公司具體操作,公司花錢找幾家企業參與競標,其實這些企業都是幫襯,根本不會參與這個項目,純粹是走形式。
專項資金撥付不及時,有截留現象。有的單位賬面期末余額顯示其他應付款中,有名目的項目款項余額就能占40%~50%,有的項目結束時間都接近10余年了;有的單位給下級爭取的項目款,要截留20%~30%的資金供自己單位花費,形成自己的小金庫;上級撥付的對村級轉移支付補助,有的鄉鎮甚至全部自己留用,只是給村里走走假手續,以便應付上級的專項檢查。
各單位的財務每年都有不少的檢查,專項審計,離任審計等,每次檢查或審計都會發現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剝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一是單位一把手財經法規意識淡薄,重發展輕管理。領導不熟悉財務法規和財務制度,對財務工作關心不夠,財務政策、制度規章沒有得到有效貫徹落實。二是財務負責人對流程、賬務處理缺乏專業性的掌控,制訂財務制度,對單位的人員配置、業務分工不合理,沒有使崗位制約的功能發揮作用。三是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低下,財經紀律觀念淡薄,主動學習意識差,對新財經法規變化接收較慢,辦事不講規則、程序、手續,憑習慣與經驗辦事;財務人員缺乏連續性,經常有“領導換、會計變”的現象,客觀上增加了財務管理工作的波動,造成亂賬現象。
一是單位財務制度、內控制度、資產管理等制度形同虛設,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制度,造成了經辦人員無章可依。二是單位的財務制度修訂不完善和不及時,同新財經政策銜接不好,與單位實際情況和制度實際實施情況不適應,不便于操作執行。
一是一些單位內部監督失靈,有相當一部分單位未設內審機構,已建立內審機構的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無章可依,有章不循,將制度“印在紙上,掛在墻上”,用來應付上級部門審計檢查,內部監督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會計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不夠合理,不相容職務沒有分開,業務交叉過雜,人員兼職過多,職責不明確,崗位制約失靈。三是主管部門、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的監督檢查流于形式,存有走過場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專項資金,主管部門在監督管理上存有死角,不全面,造成了專項截留、挪用現象的發生。
為進一步搞好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解決好存在的問題,杜絕問題再發生,促進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更規范,更高效,筆者認為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抓好“三個培訓”。一是關于單位負責人培訓,主要培訓《會計法》《預算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方面有關的領導責任和違法處理,規定單位負責人成為會計責任主體,要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讓單位領導從意識上引起高度重視,違反財經法規是違法行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是要影響其政治前途的,只有認識到位了,在“審批花錢”的時候,就要考慮一下這個錢花的是不是合理,應不應該花。二是財務科室負責人培訓,培訓其財務管理、預算管理、會計核算和財務監督等工作。在組織會計工作、會計崗位設置、會計人員的配備、貫徹國家政策,成為懂業務、會領導的財務管理者。三是財務人員培訓,主要培訓會計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基本規范和流程,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業務和政策水平,適應新時期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新形勢的需要,學業務、強本領。開展新準則、新制度為重點的會計人員教育活動,大力宣傳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作為會計的基本內容,對會計人員進行黨性修養教育,建立一支講政策、懂財會、善管理、講奉獻的會計專業隊伍。
結合本單位實際,制訂切實可行,便于執行的財務制度和會計流程。對現金使用、資產資源、政府采購、權限審批的分配、財務計劃制定實施、內部財務制度、預算管理都要有具體的規定要求。利用內控制度約束財務實施行為,避免或減少各類違反財經法律問題的發生。對重要崗位要加強控制,細化責任,做到制度管人、責任到人。不相容職務一定要分開,保證資金安全。特別是一些新制度的執行要及時更新單位制度規定,保持好銜接,從根本杜絕制度形同虛設,杜絕無章可依。
預算編制應當做到程序規范、方法科學、編制及時、內容完整、項目細化、數據準確。單位應建立預算編制、執行、資產、基建、人事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該改變“只重預算編制,忽視預算執行和評價工作”的預算方式,合理、科學地編制部門預算,將單位所有資金全部納入預算統一管理。要進一步細化預算收支項目,落實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措施,切實保證預算與實際相符。堅決杜絕無預算支出、超預算支出。應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建立“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機制。
針對單位往來款項現實情況,建議相關單位組織專職人員,從紀委、組織、財政等部門抽調,成立清理債務機構,制訂清債方案,加大清欠力度,對于黨員干部借用公款長期不還的,要采用談話、問責等形式進行追繳,形成往來款項清理長效機制。要將債權債務作為單位領導人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對于在任期內增加債務數額較多的,應制訂相應的處理處罰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單位債權債務核算不實,化解政府債務,另外舉借債務,必須嚴格履行報批程序,從源頭上消除財務風險。
單位資產、資源是國家的,部門作為管理者,一定要管好用好,制訂資產管理辦法,采購、使用、處置、核銷資產等要明確流程,對資產評估、處置協議、產權歸屬等環節要嚴格把關,按規定程序和管理權限履行報批程序,防止資產流失。單位要明確管理資產專員,做到誰用誰負責,定期對單位資產清查,不能走過場。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于違反資產管理規定的,造成單位資產損失的要嚴肅查處,追究責任。要規范合同管理,對租金收入及時要上繳國庫,收支兩條線,不能坐收坐支。
健全的內部監督體系是提高會計質量的有效前提,它可以有效規范單位行為,保證單位資料的完整性。一是轉變“重形式,輕監督”的內控監督思想,重視監督,會計人員要不斷學習,提升專業水平,提升監督意識。二是建立內部約束機制,要利用內部授權審批、預算控制、歸口管理、會計控制、單據控制等控制方法制定可行操作流程,加強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內部控制機制,嚴格按制度辦事,做到監督工作有序開展。三是不斷完善內控制度,特別要加強對重大事項的財務監督,形成全面系統的內控體系。四是做到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形成職位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體系。
財政、審計、稅務、紀檢以及上級部門的財經監督可使單位管理更加規范和合規合法,彌補內部監督的不足。紀委、監察、審計等部門要加強財務審計、監督檢查的力度,將定期巡察和專項檢查相結合,對專項資金要建立跟蹤、反饋機制,嚴格項目資金績效評價,把專項資金管好、用好。對于發現的財務違法違紀問題,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從嚴從重處理。特別是對黨員領導干部,要定期開展警示教育,用反面案例來警示他們,讓他們不想腐,不敢腐,讓他們警鐘長鳴,杜絕腐敗現象的發生。
總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規范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活動刻不容緩,提升財務管理職能,讓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更好地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