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珊珊
按照審計經驗,審計服務的供給質量存在顯著差異(比如在發現和披露重大錯報能力和表現方面的差異等),這些差異能夠反應出注冊會計師審計能力的高低。在審計需求層面上,利益相關者對審計質量的訴求并不相同,能夠反映出注冊會計師審計誠信層面的差異。研究審計意見決策的過程中,如果不考慮審計質量重要的構成要素就得到不準確的結論。尤其當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較差、執業能力較低時,審計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對資本市場開展審計工作時,就會因此陷入到現實危機當中。更為重要的是,以誠信為視角作為理性經濟人的注冊會計師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個體,其出具的審計意見一定會對利益相關者的決策產生深遠影響。比如,被披露存在問題的上市公司會因為對審計過程、結果的不滿而更換注冊會計師,注冊會計師也會因此而失去客戶甚至與此有關的未來準租。因此,審計公信力的高低及其能否始終保持誠信,關系到社會公眾對審計行業的信賴程度和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生存與發展。本文闡述審計誠信對資本市場運行效率的作用機理,對資本市場審計誠信的現實危機進行探討,從多個層面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資本市場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審計誠信失靈,原有的制度安排也會因此而部分失效,市場信息的完整性和時效性也就無法得到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也會因此而處于風險之中,這說明審計誠信會間接影響資本市場的內在效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對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審計誠信機制進行強制重建,用以填補注冊會計師等信息組織者的職業道德空缺。這一過程中,要對審計誠信機制的目標導向加以充分界定,還要對外部環境中的約束因素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全面系統的認識。在資本市場上,審計誠信機制的建立要借助自律和他律兩種途徑完成,在重樹和強化投資者對市場信息信心的過程中,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提升投資者的信心、提升注冊會計師的社會信任度、提高事務所的公信力。
按照“有效資本市場假設理論”,降低資本市場有效性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審計誠信直接作用于資本市場的外在效率也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因為,與資本市場相關的信息在披露、解析與反饋時,會發生不同程度地改變。其中,問題的起源在于信息披露的過程和質量,也是所有問題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過程中,審計的溝通作用至關重要,借助這一活動不但可以向投資者傳遞和表達特定信息,還能找到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和問題產生的根源。對中介者來說,其傳遞信息的過程并非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需要對這些信息和投資者的訴求進行綜合分析整理之后給出“新信息”,這些信息“更加有用”。對投資者來說,對這些信息的解讀要在注冊會計師的幫助下完成,注冊會計師的誠信品質就成為影響信息質量的關鍵要素,只有投資者對注冊會計師的道德水準給予了充分的確認和肯定,才能接受其給出的建議并對做出的投資決策充滿信心。
中國注冊會計市場的產生,各級政府對會計服務市場的干預程度就不斷加強,這就使得無論在信息公開的股票市場上,還是信息不公開的其他市場上,注冊會計師的行為主要是政府選擇而不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相反,一些獨立性較高的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高質量的審計意見,甚至會降低那些自身質量不高的待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行政機構具有相應的管制權威,它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直接或間接地為其屬下的會計師事務所取得更多的客戶。這種行政干預市場的模式下,那些通過行政權力取得市場份額的會計師事務所,其市場份額與服務質量可謂全然無關。
按照委托——代理理論,上市公司的審計是“代理人”監督“代理人”的過程,是可以保證其公正性的。就國內而言,目前在公司治理結構上的不完善,表現之一就是以國有性質為主的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不能真正起到對公司管理層應有的控制作用,很多公司總經理本人就是董事長或董事會重要成員,這樣就使“內部人控制”現象非常嚴重。原本上市公司審計中存在的三者之間的關系,即由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層委托審計機構對自己進行審計,并且由其決定相關的審計費用等事項,從根本上破壞了委托代理理論下的上市公司與審計機構之間的平衡關系,使審計機構難以保持其公正執業最根本的條件——獨立性。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執業審計業務沒有統一的業務規范,執業水平和業務服務質量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對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業務管理則無權威的依據。我國執業規范體系建立以后,審計職業界不能根據社會公眾需求的變化,適時修改有關準則,對審計實務的新情況、新業務,注冊會計師只能憑自己的理解去做;職業規范建設的滯后性阻礙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發展,降低了審計的質量。另外,執業規范建設缺乏協調性。獨立審計準則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第三個層次即執業規范指南是對審計具體準則的解釋和說明,是審計人員執業時的直接參照。
由于代理關系的存在,企業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無論是董事會還是上市公司的股東代表大會,其作用都難以得到真正發揮,企業管理者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從被審計對象變成了審計委托人,這對審計機構的聘用行為造成了直接影響,也使獨立審計的公正性與公允性無法得到保證。此外,從我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況來看,現代企業的信息披露尚存在問題需要解決,除信息不對稱現象大量存在外,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也沖擊著獨立審計的順利、健康開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經營情況是其商業機密的一部分,現代企業為了完成生產經營,需要有保留地向社會公布其經營信息,或者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對相關信息進行披露。
(1)以終身教育為出發點,在后續教育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道德水準,能夠主動對現代社會功利主義與拜金主義作出準確的分析和客觀的選擇,主動抵制這些觀念的侵蝕和傷害,避免在審計工作中出現與誠信相悖的行為;(2)從源頭上強化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與主體思想意識,對誠實守信、廉潔自律的集體和個人要給予激勵和鼓勵,通過宣傳審計法律知識和加強法律約束;(3)及時補充審計人員的審計知識、審計技術和審計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對其進行道德培訓和倫理教育,使之能夠全面樹立其審計道德形象,能夠在實際工作中體現誠實守信、樂于奉獻的精神。
資本市場獨立審計體系的構建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除了要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外,還應依法履行職能,強化對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與執業標準的監督和監察,使之能夠遵循制度和法律。而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不斷加強審計行業的自律,通過建立行業誠信檔案,對審計誠信進行綜合管理;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的變化給予密切關注,借助談話提醒等行為,不斷促進前后任審計師之間的溝通與融合,防范審計風險,強化責任意識,主動抵制各種誘惑。此外,還應在改善執業環境方面多做努力,強化與政府監管部門的溝通和協調,為獨立審計行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更廣闊的政策空間,以此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投資決策風險。
自改革開放之后,需要進一步深化變革,對企業的股權等制度進行持續性的優化,誠信機制的構建就是其中之一。而為了實現這一點,有必要對其治理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以便凸顯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比如,可以考慮國有股份減持等措施,通過股權的合理分配,使現代企業在決策、運營、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績,讓更多的股東、企業組成人員共同參與到企業項目的經營決策之中。這樣,才能全面解決大股東操縱企業的局面。此外,還應進一步改善審計委托制度,在有條件的企業內部設立審計委員會。當然,要使之隸屬于企業的董事會,依照公司制度選擇審計事務所,以全面提高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審計是提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一種制度安排,注冊會計師誠信水平的高低能夠決定審計質量的優劣。所以,對于資本市場的規范、高效運行,需要注冊會計師在保持獨立性和較高執業能力的同時,能夠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充分了解,不斷提升自身的誠信水平,在優化審計業務組合、降低公司財務難度和提升審計業務收入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資本市場的誠信建設,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和誠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