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 秦倩倩
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國注重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希望能獲得可觀的成果。在投入大量資金時,建立起監督管理財政部門,保證了其真實有效、合法性。我國政府為政府績效審計投入大量資源,也為審計的發展帶來了美好前景,但也伴隨著一定的困難與挑戰。因此,需要在原始的審計平臺上添加新的工作模式和結構知識,構建符合大環境下的績效審計體系,來建立屬于政府的績效審計系統。因此,將信息理論應用于大數據環境下的政府績效審計尤為重要。
信息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如今的現代化社會,它遙遙領先于勞動力和資本的地位,成為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一般來說,信息不對稱分為在事情發生之前的信息不對稱和事情發生后的信息不對稱。在信息不對稱這一大環境下,雇用獨立的第三方來完成任務成為了一種社會需求。審計系統是一種改善人類福利并實現資源優化分配的系統。根據信息理論,信號傳輸可以防止逆向選擇的發生,而審計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發生,并幫助我們有效獲得可靠的信息。
信息理論是在1940 年左右創建的學科,屬新興學科。它是使用大量的數學方法來研究信息,利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等方法探討在信息的傳輸過程中,如何提高信息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能夠使得信息運行永遠達到最佳,且實時供給的一項理論。目前信息廣泛使用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治理領域,人們開發和建設了各種規模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統,這將對社會生活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績效評估是以待授權或委托的獨立組織或個人的形式進行,即績效審查。這意味著獨立審查組織或個人應按照相關法規和標準使用審核程序和方法,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被審計的實體或項目,這是一項獨立的監督活動,需要對其活動的有效合理、合法性及與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進行監督、校正、評價與參考,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提升政府績效審計管理與效率。
信息理論與大數據環境中的基于數據的審計密不可分,如果將信息處理過程視為生產過程,那么信息理論的可靠性是數據真實性和可靠性的前提。近年來,在我國出現的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和專項基金審計等審計項目,不僅審查了他們的真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且還評估了其經濟性、效率性和效力性,這表明了績效審計的可行性和發展潛力,在我們國家,績效審計思想已經逐漸發展和壯大。
在審計過程中,審計機構和人員需要大量信息,總結審計證據并得出審計結論。但是在大多數實際工作中,想要得到準確的信息的是很難辦到的。通常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未能全面了解信息的全部。
要正確使用信息,就必須對其進行良好的管理。信息管理包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管理、通信系統管理、辦公自動化、商業軟件包和數據庫管理、資源管理和程序管理等。為了更好地管理信息,通常需要建立相應的信息系統。信息系統是表達信息利用的主要方法,已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統由人員和各種機器組成。
為了有效防止信息獲取不全面、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發生,政府機構急需建立完善的績效審計制度。完善的績效審計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丟失或者選擇錯誤。政府績效審計的具體審計內容反映了政府績效,所以在社會公眾(資金所有者)中沒有信息優勢,而該績效管理部門卻擁有相對的信息優勢,這就可能導致在政府績效中出現“逆向選擇”,即“選劣不選優”,從而損害相關人員的利益。此外,在政府績效考核中,由于績效打卡人員缺少是否完成績效的行動信息,就可能導致在績效審計使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損害其他人自身利益的行為,出現“道德風險”。在往常的績效審計過程中經常會因為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使得政府的績效審計產生負面影響。建立政府信息化績效,可以在審計過程中監督和評價反映受托責任完成情況的財務報表,并判斷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審計減少了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發生的概率,確保了對可靠信息的高效訪問。而在政府績效審計中,審計向外界發送信息質量信號,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審計也因此起到了降低信息不對稱發生的作用。因而,信息理論解釋了政府績效審計制度存在的原因和意義。
由于工作環境和從業人員的限制以及其他實際條件,我國的審計信息理論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如今,實際的政府績效審計人員仍然使用手動方法進行審核,審計方式仍然處于傳統審計的水平。無法將審計信息理論應用于實際操作中使得難以保證審計質量,并且無法獲得更充足的審計數據,直接導致政府財政管理的信息化改革難以實現。
當前的政府績效審核集中在基礎設施投資和金融服務上,對于主要公共部門,政府績效審計機制已經逐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績效審計單位越來越注重審計效果,相關部門也紛紛建立。業績似乎不再是政府審計的重點,且內部審計也有持續發展的趨勢。但是,國有企業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是外資表現,許多不良資產是由于不正確的投資決策、管理不善或私有和公有分開所引起的;而政府績效審計同樣受到很大限制,績效的成果不準確,都給審計過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在我國的審計行業中,政府績效有關部門仍然了解不多。實際上,政府部門和非營利性組織作為管理國家政治經濟的機構,一旦發生任何信息不對稱的事項,致使信息錯誤都將會損害行業里的某一機制,甚至造成國家層面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審計人員中大多數專業人員都被集團公司所吸收,只有少數人員進入了政府績效審計。由于政府審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企業的審計不同,只有解決好這一部分的問題才能滿足政府對系統的檢查、維護的需要的要求。
政府相關人員需要改變思想,改變對審計的態度。政府績效審計為了滿足信息的準確性與合理的有效性,需要重點審查重大違法違規行為,關注政府機構有關部門的盈虧、揭露弄虛作假,貪污腐敗等違法違規現象,積極維護政府的正面聲譽,維護績效審計問題;著力建立和實施政府的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制度,促進政府加強內部管理;加強對重要行業和關鍵環節的監督管理,加強對有關重大決策的界定,重點分析資金使用情況,加大資源利用的權限和責任的監督,健全政府績效審計制度權力運行;致力于揭示影響政府科學發展的剩余矛盾和高風險,以維護政府和國家經濟安全,促進深化改革,為制度完善做出貢獻;重點關注政府實施國家戰略結構調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節能減排等重大決策和計劃以及宏觀經濟政策措施,進行深入分析公司經濟活動與國家政策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促進國家政策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
為了提高準確性和可靠性,必須擴大信息來源,處理和優化原始信息。系統的信息機構和部門不僅僅只是收集原始信息,通過機械方式分散地傳播信息,而是對這些信息從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從而進行流程優化,以提高信息負載的質量和數量。各級綜合部門和獨立信息機構對原始信息進行類比篩選,從谷殼中篩選去味存真小麥,以優化孤立無序分散的信息為有序收集信息,對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專業研究,總結運行機制對經濟的弊端,衡量破壞程度,然后進行相應的修正并提供給政府部門,以進一步優化績效審計的后續處理過程,該決策作為預測更廣泛的監管參考,最后產生最高水平的信息在綜合部門審計機構中建立,作為國家預測決策的依據。
如今,我國的政府績效審計仍然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規范和準則,他的實際應用卻逐漸成為政府審計中非常重要的領域。隨著績效審計信息數據的爆炸式增長,信息數據越來越多,這間接增加了存在不相關或冗余特征等不利問題,所以在政府績效審計中應用信息理論可以在一些方面提升工作效率,以減少工作量并縮短工作時間。因此本文從政府績效審計與信息理論的關系角度出發,反思信息系統對政府績效審計的重要性,針對當前政府績效審計信息系統方面存在的觀念問題、實施問題和人員知識系統的問題,提出了要在提高政府績效審計信息化水平的同時優化政府績效審計處理的解決措施,希望能為政府績效審計信息化建設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