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琴玉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
財政教育的投入一直以來都是各個國家發展教育事業的最重要途徑之一。財政教育的投入不僅可以促進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飛速增長,同時也可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并且解決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教育發展不均衡這一問題。財政教育支出過程中,績效評價是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能夠確保財政教育支出的質量更佳,同時能夠確保支出的效果可以得到改善。建立一套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能夠確保財政教育支出的過程中,其支出質量得到提升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到財政教育在支出時,其所承擔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如何進一步通過支出財政教育,提高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整體質量。
當前我國有部分高等院校已經設立了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在該體系的設計過程中,更多是照搬國家針對績效評價的相關文件以及內容,甚至有些高等院校直接套用其他院校的指標體系,這是一個極為典型的拿來主義,導致指標體系很難符合高等院校自身的辦學特點以及評價要求,高等院校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管理質量不斷下降,績效評價體系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發揮出全部的效果。實施指標的選取、設計客觀環境相對較差,缺乏具有專業水準的工作人員,導致項目在績效評價體系設計的過程中,難以找準著力點,從而導致在進行評價時評價內容相對抽象,評價質量無法得到提升,最終導致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無法得到最為可靠的評價結果。
在高等院校的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有很多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對該內容并不重視,認為高等院校的發展與其無關,導致在后續工作的過程中,遇見了很多阻礙。由于管理者缺乏相應的管理意識,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對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應用質量也相對較差,在管理的過程中,會忽略預算管理,導致高等院校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了資源浪費,甚至出現了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均導致高等院校的教育項目支出資金在使用時的質量較差,無法為高等院校的后續發展帶來極為正面且積極的影響。
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項目支出預算評價指標權重的設計往往采用主觀賦權法即由專家或是專家委員會基于過往的經驗,根據重要性原則設立評價指標框架內的指標進行賦值,或是進行權重的后續配比分析。這一種方式優點在于權重計算相對簡單,其權重在進行設計時,可以做到設計有據可依,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各項績效評價指標中所涉及的賦權工作,并且提高賦權工作在應用時的質量。在權重設計時能夠做到相對較為公平,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在使用這一種方法時,由于該方法受到了設計主體的整體影響,在指標賦權的過程中,存在著極為明顯的人為主觀因素,進而直接造成績效評價結果不夠公正,績效評價質量無法在當下得到極為顯著提升,進而導致評價結果不夠科學。如果通過高等院校內部專家或者是在高等院校內成立財經委員會,通過設置相應的內部機構進行績效評價,進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并且開展賦權工作,能夠讓賦權主體的個人或者是機構帶有極強的個人意愿,從而有效地忽略學校、社會環境等外得利者的相關需求,這就導致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使用的過程中,其賦權結果無法真正地做到科學、合理且客觀,其結果難以為所有利益者提供更為準確,更為科學的評估信息以及評估結果。
在分析高等院校進行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設計過程中,可以構建以3E為導向、基礎的科學系統的教育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3E為導向,是指在績效評價的過程中分別以經濟性、效率性、有效性三個重要的評價作為最基本的評價維度,以投入產出利益作為本次教學評價的評價目標,這是一種獨特的績效評價體系。最初3E評價體系基本應用在企業管理中,而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漸漸地應用在國外的公共財政理論。由于高等院校在進行項目申報的過程中不同科目的項目申報,其難度不同,資金來源不同。為此,高等院校在日常經營管理時,經費除了要保障學院的正常運轉,還需要用于項目建設,由于其資金整體有限,要求所有的高等院校在當前的經營管理發展過程中,以及項目評價指標構建體系時,需要參考企業管理中廣泛使用的成本效益原則,將其具體的應用到績效考評體系、指標體系的建設中,需要選擇產出投入利益最大化作為評價體系的3E績效評價體系作為設計的視角,進一步地對整體進行構建,確保高等院校的項目在有限的資金下獲得最大的效益。
高等院校在當前開展項目預算以及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時,應該做好自主監控,配合高等院校內的財務部門,做好財務工作的重點把控。應明確所有的項目資金在使用時,哪里存在問題,哪些管理過程相對薄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績效考核體系的應用質量,其目的是為了確保高等院校內所有的教育項目資金在使用時質量得到提升,同時確保資金的使用效益以及資金項目效益,能夠切實地滿足高等院校在社會發展時的發展需求。作為高等院校內部的其他部門,也需要向財務部門申請,嚴格按照財務部門已經制定好的流程進行資金的撥付,一旦出現了某一個項目資料不夠齊全,或者是某一個項目資料在使用過程中不夠細化的情況,則需要不予撥付,其目的是為了全方位地確保預算管理能夠發揮出其積極性。作為高等院校的其他部門,也需要找到并且了解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問題出現的癥結,將問題進行解決,才能夠確保高等院校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應用質量得到提升。高等院校在進行預算項目支出預算績效指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還需要高度注重所有負責指標體系建設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也直接決定了該指標體系在建設時的整體效果。任何一個高等院校都需要一支優秀的、高素質的且能夠及時了解行業發展變化,以及高等院校自身發展現狀的專業人員,確保在指標體系建設過程中,績效體系應用質量得到提升,同時能夠根據市場發展的整體變化,進行指標體系的后續改進以及更新。
在開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并且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地評價目標,實現科學的轉化,使其真正地轉化成為評價指標,將績效評價標準進一步具象化。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選擇科學的方法,對指標進行統一的構建,分析其指標體系能否實現客觀化、可操作化這一重要基礎,確保教育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能在當前得到有效保障。高等院校在開展預算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其整體構架設計應該按照層層遞進的思路進行整體規劃。首先,要做到的是對整個項目進行預算績效評價體系的頂層設計,以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盡可能地構建全局性與整體性。其次,在當前進行高等院校的發展規劃以及指標建立時,應該考慮到其目標層建設的內容以及目標層所展現的價值是什么、了解目標層的內核,才能夠更好地對高等院校的后續發展帶來正面影響,同時也能夠幫助高等院校在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提高構建的整體效果。最后,需要根據高等院校的績效內涵,將高等院校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類不同的項目支出,按照每一個項目的具體實施環節、實施內容進行考核,同時做好進一步的規劃與整合,以此來確定準則,依據歸納后的項目實施評價類型,結合每一個觀測點的評價內容,以及高等院校自身的發展,選取關鍵性的評價指標,形成一套完整且科學的預算評價體系,盡可能地滿足預算評價體系的應用需求,提高高等院校在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設計過程中的設計質量,真正地讓高等院校的發展效果能夠得到改善。在進行目標層的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到高等院校屬于全額事業單位,其項目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資金。高等院校的項目產出應用除了在內涵建設之外,還需要考慮到教學、科研等項目,應該將其納入公共產品范疇。由于高等院校在進行項目資金的使用時,其資金有限。為此,需要充分地考慮到每一個項目對高等院校自身的內涵建設貢獻度,以及該項目對社會所帶來的正面影響,進而科學合理地進行項目的立項以及資金分配。高等院校在進行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其發展規劃如何進行有機結合。隨著近幾年,高等院校的外部競爭愈加激烈,每一個項目在實施時,其項目周期則相對較短。為此,在當前高等院校開展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時,需要關注到每一個項目的重點內容,其中包括了該項目的實施進程,該項目所產生出的結果,對社會以及高等院校自身的效益,結合績效評價,做好3E導向原則,將評價目標設立與優化高等院校內部項目資金配置為內涵的經濟性要求相吻合,同時也可以以加強項目資金作為支出管控的內涵性效率評價目標作為建設中的重點內容,提高所有項目資金使用時的使用效益,尤其是能夠形成內涵性的、有效性的評價目標。在進行準則層的設計時,作為高等院校在進行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其實施的基本流程,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立項、投入、管理、結果,同時針對項目的每一個實施過程,都需要開展事前、事中、事后形成全方位的績效評價,將兩者進行結合,應該從3E視角出發,可以將針對項目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分成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第一,在進行項目立項階段,做好事前評價,該評價的重點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在進行該項目的立項過程中,其立項是否是科學的、合理的、可行的,評價則可以通過立項基礎類指標進行體現,該評價在運用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整體的運用結果,以及后期是否開展績效評價工作,以此作為最終前提。如果在立項階段對立項進行評價,發現該評價不合格,則在后續績效評價工作中,可以認為該項工作并沒有開展的必要。第二,在進行事前立項之前,也需要考慮到其基礎評價是否合格,基于這一前提,針對整個項目的投入,對開展管理過程進行評價。在投入階段,則需要通過經濟性原則,設立相應的項目預期類指標,其重點在于對項目資金是否真正投入到符合高等院校發展戰略以及期望需求的項目中進行評價,如果能夠幫助高等院校實現院校優化的項目資金,則需要給予更多資金的同時,也需要高度注重其評價目標是否得以完成,而在管理階段,則需要通過效率性原則,設立資金支出類的效率,資金支出類效率指標,重點對所有的項目資金支出效率進行管理和評價,既能夠確保所有的項目資金在進行支出時,可以合理、合法、合規,真正滿足當前高等院校的發展需求。第三,針對所有的項目結果進行事后評價,通過有效性原則性的建立,能夠滿足高等院校在當前發展的實際需求,而項目效益類的指標其則重點是分析項目中所有的產出情況以及當前效益、項目未來的發展潛力,對其進行雙重評價,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速度項目資金在使用時的使用效果,確實滿足高等院校在發展時的需求。根據上述思路進行構建,可以最終將高等院校項目支出預算評價體系進行立項,其中包括了基礎項目預期資金、支付資金、支出效率,以及項目結余這四個不同的評價維度,以此作為基礎進行整體準則層的構建。在分析指標層設計時,則需要考慮到指標層存在的目的,針對準則層中的各項評價維度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和劃分,進而提高其整體選擇效果。在指標層進行設計時,應該將相關性原則作為基礎,以此形成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指標庫,應在進行具體指標選擇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戰略導向為原則,確保評價結果能夠符合高等院校在發展中的發展規劃,進行指標選取的過程以及設計的過程中,要求其整體設計符合相關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完整性原則以及可操作原則,目的是為了確保所有的指標評價能夠準確,并且其評價范圍更加全面,能夠不斷量化賦值,實現可操作性。在整個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不同項目本身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應在指標庫中進行共情指標以及個性指標的整體分類,設計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類型項目,在進行評價指標的設計過程中,其設計者的需求要符合評價要求。
綜上所述,財政教育支出直接關系到了我國能否在當前成為人力資源強國這一戰略發展,而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有做到合理地分配教育教學資源,改善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不斷縮小地域之間的差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夠確保教育教學水平得到提升。當前應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教學在投入的過程中能夠實現穩定增長。同時,提高教育的整體發展,合理地配置教學資源,縮小城鄉、地區以及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通過完善財政教育支出以及績效評價機制,更好地去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才能夠在加強財政教育支出時,確保財政教育支出的公開透明度,保證財政教育支出達到合理、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