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強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 焦作 454001)
“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傳統行業”,但兩者并非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及信息技術,促使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進而創造全新的發展生態。在此背景下,我國全力推進“互聯網+國際貿易”行業的向前邁進,以此實現跨國貿易的大跨步發展。特別是在產業鏈條持續完善的帶動下,我國互聯網經濟與跨境電子商務經濟迅猛推進,已然成為新經濟轉型的重要動力。然而,當前我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依然以傳統模式為主,尚未適應“互聯網+”背景下國際貿易經濟發展新形勢的需要。所以,基于“互聯網+”視域下的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策略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經濟價值。
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平臺已成為國際貿易行業發布信息、搜尋客戶、合作溝通、簽訂合同等業務的主要路徑。因此,現代化的國際貿易人才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應用操作技能,熟練掌握網絡信息科技,才能確保“互聯網+”背景下國際貿易業務的順利開展。
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國際貿易業務開展的重要載體,如電子數據交換、數據庫、現代通信等多種信息科技。同時,網絡公司也迅速發展成為國際貿易的關鍵成員之一,尤其是國際貿易的支付方式與電商貿易等均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截至目前,傳統形式的國際貿易已經實現了現代化信息國際貿易的轉變,因而掌握必備的網絡信息技術是國際貿易人才的一項基本技能要求。
一般而言,國際貿易業務開展時間較長,受政治形勢、市場經濟、匯率、國際慣例等多重因素波動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由于信息流通的速度不斷加快,加之市場行情變動頻繁,使得國際貿易活動必須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同樣,對于從事國際貿易行業的人才而言,也需要具備高度的靈敏性,在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與國際貿易知識的基礎上,促使自身具備信息捕捉以及迅速轉變的靈敏性,進而最大程度適應國際貿易市場瞬息萬變的情況。
從國際貿易的本質來講,其屬于全方位的綜合性業務體系,從事該行業的人員不僅要掌握合作洽談、結匯退稅等各環節業務技能,而且還要具備金融保險、國際貿易理論、商務英語以及國際貿易法律法規等多種技能。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國際貿易業務更是與網絡信息技術愈來愈緊密,要求國際貿易人員還要具備網絡技術、軟件操作、網站管理以及圖片圖像處理等相關技能,因而新時代的國際貿易人才需要參與的業務活動越來越多,技能的綜合性特征也更為突出。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均側重于理論知識教學,缺乏實踐性訓練,甚至相當一部分國際貿易從業者在上崗之前都未真正實操過貿易洽談、合同、信用證以及單據等業務,對國際貿易的基本流程還不甚了解,更不用說實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突發情況。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直接導致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和貿易市場人才需求相脫軌,不僅造成了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的浪費,而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國際貿易行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的國際貿易流程和運作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傳統形式的國際貿易業務不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化應用,促使外貿企業可以借助網絡獲取國內外市場上相關產品的大量信息,進而迅速掌握市場行情,以便于展開國際貿易磋商,大幅提升業務效率,降低了風險系數,提升了國際貿易的整體成效。然而,當前我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課堂體系缺乏改革與創新,一定程度上滯后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國際貿易發展潮流,難以適應國際貿易業務的開展需求。
就國際貿易專業知識架構與體系而言,其涵蓋范圍極為廣泛,如果僅憑課堂教學,則很難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學生更易于接受全新的教學技術。然而,傳統的“填鴨式”課堂教學依然在我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中占據著一定位置,教學技術比較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首先,積極嘗試模擬實踐教學模式。國際貿易專業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緊密結合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精選出強針對性的案例,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對這些案例進行有聲、有圖像、有視頻式地講解,最大程度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吃透吃深”,然后以小組形式引導學生對案例中的各個情節進行現場模擬,通過這種模擬性實踐活動達到專業知識的鞏固與深化。其次,結合“互聯網+”背景下的國際貿易特征,積極設置各種類型的國際貿易實操競賽活動。擇取實踐性強的知識內容作為競賽項目,并設立相應的獎項,激勵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到競賽活動中,切實做到所學知識的活學活用。再次,依托“互聯網+”平臺,強化國際貿易人才教育與國際貿易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為該領域中的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平臺,也可以與企業之間搭建網絡合作基地,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參與企業的實踐性活動,確保其能夠真正地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不斷培養與鍛煉其國際貿易實踐能力。此外,實踐性人才培養模式還可以讓教師及時掌握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清楚自身的知識短板,從而為下一步更好的教與學提供參考,有助于保障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成效。
一是合理增加“互聯網+”背景下實際案例分析課程的比例。比如,近年來應用頻率較高的跨境電子商務、實踐型案例課程以及互聯網金融理論等一系列課程,均可以適當添加到國際貿易課程體系之中,科學優化其課程結構,為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奠定基礎;二是強化國際貿易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在課程體系設置的過程中,確保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結構、層次與體系有清晰明確的認知,進而幫助其更好地掌握與應用國際貿易規則、發展規律與運行機制等;三是高度重視國際貿易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課程的開發與設立。例如,從“互聯網+”視域探索電子商務、互聯網跨境貿易運行管理等相關課程的設置辦法,同時還要注重圖形圖像處理能力、攝影技術、網絡管理等學科的融入,從而最大程度提升國際貿易人才的互聯網運作能力及綜合實操技能。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互聯網、類目繁多的手機App 等已成為新時代學生開展學習與日常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這種大背景下,國際貿易教學應該突破傳統教學技術的束縛,積極利用網絡科技與各種應用軟件,迎合新時期學生的學習特征,最大化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著力打造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技術。以國際貿易理論知識為例,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教案、課題、教學視頻以及案例等多種教學資源傳輸到網絡平臺上予以共享,以實現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與此同時,還可以在學校學習網、校園網、微博等平臺上設置討論版,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交流,鼓勵其對疑惑知識點或爭議性論點展開討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運用類似于“課堂派”App 的教學手段,一方面可以確保教學資源在網絡平臺上的實時共享,另一方面還能夠促進教與學之間的互動。
“互聯網+”為新時代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資源、技術與平臺等,促使國際貿易傳統的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與“互聯網+”的現代化實踐教學內容相融合,這是順應現代化國際貿易人才學習需求、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跨境公司人才需求、國家對外貿易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應立足實際,全方位分析當前國內外市場所需要的國際貿易人才求,積極轉變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模式,切實采取高質量、高效率的措施,為國家培育出更專業、水平高、能力強的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從而為我國積極開展國際貿易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