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昕
(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錦州 121000)
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為其提供通向職業崗位的道路,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能型人才。這需要高職院校、社會、企業共同努力,建立起多方合作交流機制,確保穩步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社會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而科學技術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凸顯出其重要性。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離不開高技術人才,高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高質量的教育。因此,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高職教育需要把教育、經濟、科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協調發展,形成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和產業機構根據國情積極探索,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進科學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人才。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我國在產學研一體化道路上有了一定的經驗,產學研的合作也經歷了由低層次過渡到高層次、由點向面鋪開、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的發展階段。2013年,科技部發布《關于發布2013年度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試點聯盟和重點培育聯盟名單的通知》,標志著我國產學研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合作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不斷延伸拓展。
我國產學研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企業主動性不足,參與熱情不高。企業看重的是經濟效益,產品的市場效益是技術創新的條件。大部分企業創新能力一般,僅以經濟效益來決定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的情況。而產學研合作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能迅速在市場上體現出價值,所以企業往往是一種觀望的態度。高校與企業之間聯系互動較少,現有的管理制度和教學制度不能適應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需求,產學研缺少資金和相關設備,科研的項目主要還是以本學校自導課題為主,教師選擇課題比較被動。與此同時,相關政策不到位,使得高校產學研運行機制得不到保障。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合作保障機制,完善政策環境,搭建產學研一體化運行的平臺,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促進高校與企業聯合,共同提升培養人才質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產學研一體化通常是指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強強聯手,利用各自的資源,發揮各自本身的優勢,實現各種資源配置最優化,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對存在事物進行實質性改進并申請專利,創新研發成果并進行轉化,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它與傳統教學模式有著根本區別,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系,具有高度的社會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
產學研一體化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打破高職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壁壘,使知識的傳輸、技術的創新和經濟的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高職院校的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的思想是依托高校自身的優勢,吸引行業企業、研發機構、政府部門等,構建利益一體化共同體。高職教育的產學研一體化是將學習、科研、服務社會綜合起來的一種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它更能發揮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優勢,推動企業進步創新,促進產品升級轉化,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三大功能一體化。
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是通過產學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把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促進職業教育發揮其先導作用,有助于高職教育充分利用辦學理念、教學特色等優勢,為企業輸送優質人才;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也得到了后續力量支持,使產品升級創新,在技能人員方面也得到及時補給,促進企業的進步發展。產學研一體化培養人才,能夠滿足校企雙方的需求,實現合作共贏。
產學研一體化培養人才能夠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設備,采取理論教學與實際生產結合、教師深入企業學習和技術人員到校培養的雙向學習機制,以及知識學習和崗位模擬訓練相結合的模式,培養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的、具有職業素養的高標準技能型人才。
高職教育應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為自身責任,因此應通過深入市場進行調研,緊密圍繞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的發展來調整專業群建設。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了解學生對就業的期望,確定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群。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以高新技術產業優先,以制造業為主體,優化專業群設置,形成特色專業,打造專業品牌。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地規劃專業結構,使專業設置與就業結構相一致,還要考慮職業分工情況,不同的行業在各地區的分布情況不同。例如,遼寧是重工業基地,注重制造業的發展,高職院校應結合學校的高職專業,側重智能制造、自動化方向的專業,培養學生在機械加工、數控編程、工廠電氣、自動化控制等方面的技能,使學生在就業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
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與企業的合作關系,充分利用企業優勢資源,深化合作方式和內容,使學生能將在校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崗位之中。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有一技之長,能掌握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在就業中占有優勢。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發現自身學習的不足之處,然后向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請教,重點加強學習,使自身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另外,學校與企業聯合建立校內實訓基地,使學生在校就可以接觸企業內一些簡單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為學生真正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學校還可以不定期邀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來實訓基地為學生現場講解實際工作內容,更易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和技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產學研一體化技能型人才培養,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為依據來構建課程體系。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課程的不同特點,結合理論與實踐、職業素養能力來搭建專業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基本職業素養為基礎,以合作企業的真實工況為依托,重點培養崗位能力,打破傳統知識結構體系,邀請行業企業專家聯合開發課程,將企業實際生產案例引入課本,實現課程設置的模塊化、項目化。將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能力對接,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體系,將培養職業素養、創新創業能力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注重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依托企業的平臺,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真實的生產加工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職業課程,尤其是實習實訓課程、頂崗實習等。
加強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質、教學能力突出的師資隊伍。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培養優質人才的基礎。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師資隊伍建設中,高職院校應增加“雙師型”教師比重,建成一支思想積極向上、業務能力過硬、師資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鼓勵教師去兄弟院校交流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積極參加相關的國家級、省級專業技能培訓,改進教學理念,從思想上保持終身學習的意識;鼓勵教師去校企合作的單位掛職鍛煉,深入參與合作企業的技術變革,并將其作為依據申報科研課題,服務社會。此外,還可以引進行業的專家定期來學校為學生講課,介紹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情況和所需人才的技能要求,為學生解決就業的困惑;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結合生產實際為學生講解實踐技能,讓學生實現實踐技能與崗位技能無縫對接。
為了進一步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等多邊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校企雙方要深度融合,深化現代學徒制的內涵,共同探討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通過建立高新技術園、創新創業研究基地等,優勢互補,聯合攻克關鍵技術,實現高校、企業、科研單位、教師、學生多方共贏,提高服務社會成效。
1.政策保障
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制定相關法規,加強對產學研的組織和引導,支持企業科技項目和課題,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攻關。政府還可以通過政策和制度,引導民間資金和風險投資,建立產學研科技成果孵化器。學校應明確提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方向,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課程建設為支撐,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強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些從政府層面到學校層面的政策要求,為專業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2.組織保障
行業協會作為校企合作多元化的一部分,可以彌補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促進產學研合作,確保高職教育人才的供給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由行業協會牽頭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由政府、行業協會、學校院級負責人、專業教研室主任和企業專家等多方人員共同組成,形成高職院校、行業協會、企業單位三方合作的運行機制,共同探討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對專業的綜合性建設出謀劃策,為專業建設的順利實施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信息平臺保障
依托網絡資源,如慕課、學習通等平臺上的學習資源,結合學校提供的教學信息平臺,為專業課程建設與實施提供有力保障。教師可以利用平臺上優質的資源,豐富課程講授的方式和內容,以保障學生能通過網絡學習相應的課程內容,且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多次重復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方便、快捷、效果良好,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時期,充分顯示出網絡授課的優勢,能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和教學進度。
1.校企合作運營機制
產學研一體化是技能型人才培養行之有效的模式。政府機構應發揮其行政職責,依法規范管理高職院校、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運營機制。高校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由企業提供生產設備、技術培訓,高校依據企業發展需求定向培養學生,為企業提供技能型人才;企業依據產業發展情況,參與專業規劃,切實指導實習實訓,接收學生就業,為高校師生提供實踐機會,實現資源信息共享,構建多元化和層次化的合作機制。
高職院??梢源罱▽嵱柧蜆I平臺,構建融入行業生產標準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完善企業評價實習生的制度,制定訂單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等;建立“校中廠,廠中?!睂嵱柣兀U辖虒W內容有質有量地完成,保障訂單學生高質量地開展頂崗實習。高校和企業可以共同研發生產項目,共建實訓基地或生產車間,把純消耗型實訓轉變為生產型實訓,既能帶來經濟效益,又能服務社會,創造價值。
2.校企合作激勵機制
為了保證產學研一體化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順利進行,必須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確定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導地位,通過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保障企業在參與過程中的自身利益。對于積極主動與高校聯合開展辦學的企業,政府借助社會媒體給予大力的宣傳,提高高校和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在經濟上減免一定的稅收或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經濟補助等,讓企業參與人員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激發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增加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政府也要鼓勵高校教師積極深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了解行業前沿信息,學習工作中的實踐技能。在教師在企業學習的期間,也應該給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經濟補貼,激發教師主動到企業學習的積極性,使校企雙方緊密結合、共同育人。
3.校企合作評價機制
為了保障產學研一體化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正常推進,除了在組織層面外,還要在實施層面加強管理和考核。通過考核反映各方的實際工作情況,促進各方參與的積極性。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考核也應做出相應調整和改革,增加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考核,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合作教育,與企業建立學徒導師制度。對學生的考核應側重過程性考核,不能僅憑一張試卷的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而應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此外,行業主管部門要對高職院校和企業建立管理考核機制,形成反饋閉環系統,從宏觀上監督管理高校和企業的產學研活動,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制造類的專業人才培養勢必引起各大高等院校的重視。2010年教育部就開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其宗旨就是促進我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培養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
以產學研一體化為基礎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幫助高職院校提升辦學水平和影響力,擴大辦學規模;可以為企業輸送優質技能型人才,提升企業整體實力和員工素質,增加經濟效益;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實現畢業即就業。因此,各方還需要繼續深化產學研教育,為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