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猝不及防地,《華為的冬天》之2.0版本《任正非:全球經濟長期衰退,華為要把活下去作為主要綱領》在網絡上刷屏了。其實,這篇主基調是華為要有質量地活下去的稿件所傳遞出的情緒,并沒有超出之前阿里巴巴滾動式裁員、騰訊持續裁員、知乎突擊裁員、美的收縮式裁員、字節跳動大裁員等事件,而且華為余承東已對此做了解釋。
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反應,還在于公眾對當下經濟增長放緩和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增加的不樂觀,這是一次群體情緒的發酵。很多人似乎在任正非的談話中找到了共情點:看!華為都在為活下去而努力了,其他企業更不用說有多艱難了,躺平吧。
且不論這篇文稿是否被斷章取義或者被剪切使用,企業家需要明白的是:管理者如果對未來保持樂觀,事情就會沿著樂觀的方向發展;管理者如果對未來態度悲觀,事情就會沿著悲觀的方向發展。這在心理學上有據可查。
中國現代企業經歷了40年的高速發展,企業家普遍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有高峰就有低谷,有高速就有低速。正因為被忽視,低谷出現時才引發了更強烈的情緒。
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很多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被掩蓋的問題,在經濟降速時都會暴露出來。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博弈、俄烏沖突等都是經營環境中的不確定變量,都使企業經營的連續性受到干擾,因此,大多數企業都要學會保守經營,守住核心業務,守住核心價值,從擴張型戰略轉向生存型戰略,經營重心從規模增長轉向利潤、現金流。
資本和市場的浮躁將慢慢消除,企業將學會“安全駕駛”,政府也將更清晰地構建起一系列的經濟安全體系,沉淀出有特色的市場氣質和管理體系,讓社會的發展兼顧效率和公平。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但這個信心,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還要腳踏實地去努力。華為為未來3年要有質量地活下去設定的路徑是:盲目投資的業務要收縮,放棄部分市場,讓寒氣傳遞到每個人。每次發展低谷都是經濟結構的重構期,企業的日子大都不好過,但復蘇時,崛起的企業往往不是之前的王者。中國當下經濟增長放緩,也許正是那些勇敢創新者、有前瞻眼光者的最佳機會。
主流媒體一直在傳播正能量,提振信心。如果你所處的圈子經常有負能量傳遞,那么建議你換圈子,不要讓自己處于負面情緒中,更不要讓企業處于負面情緒中。保持積極態度,在困難時仍然著眼于機會,才是企業活下去乃至未來有更大發展的基礎。
這才是中國應有的樣子,也是中國企業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