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紅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濟南 250014)
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各高校應積極加強思政教育。在新時代,重要的就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這樣既可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時效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和其重要性。他指出:“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傳承先人們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同時要堅持古為今用,不斷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發展,努力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創造性結合。所以,加強對文化育人的重視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要將該項工作提到日程中,并放在重要的位置。這不僅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增強其文化自信,而且能夠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發展歷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燦爛而輝煌。但是很多大學生可能受其專業限制,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對于有關傳統文化的文史類書籍卻很少問津。另外,部分大學生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以至于當今的很多大學生對西方的文化了解比較多,也比較喜歡,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知道的卻很少,甚至是孤陋寡聞。很多大學生都喜歡過西方的節日,如一說起情人節,學生們都知道是2 月14 日,這是西方的情人節,但是很少有學生過中國的情人節,部分學生甚至都不知道有這個節日。另外,由于受到多元化價值的沖擊,部分大學生的責任感缺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意識不夠強烈。同樣,很多高校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得有些任課教師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夠重視,沒能將這一內容融入教學過程,這種狀況導致了很多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所以,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極大的必要性,這已成為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任務。
針對目前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不高的現狀,必須創新教育方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傳播國家民族意識和民族團結理念,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激發愛國主義行為。
“五愛”里面的第一位就是愛祖國。“八榮八恥”中,第一位的也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上,首先講的就愛國。所以,愛國是建設偉大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柱,愛國不僅是一種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現在漢服、京劇、刺繡、古琴、書法、中國畫、太極拳等“中國之寶”在各個高校的不斷推廣,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越來越喜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也逐漸顯現出來。另外,大學校園里的“紅色文化熱”也在悄然興起,如紅色電影展播,對于“90 后”“95 后”“00后”來說,《地道戰》《烈火中永生》《上甘嶺》等一大批紅色經典電影最能激發大學生們至臻的愛國情感。再如,校園里興起的紅色之旅、重走長征路、紅歌傳唱等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另外,通過課堂講授,讓學生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奧妙無窮、博大精深,就會有種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這就潛移默化地增強了愛國情感。
所以,對于高校來說,必須在日常的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
在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與時俱進、因勢而新,要以創新的思路和開放的視野推進思政課改革,提升其時效性和針對性,聚焦教學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從而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然而,一直以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上課主要還是在教室內,仍然是教師講授為主,互動環節缺失,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新媒體、新技術運用較少,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生上課的出勤率、“點頭率”和“抬頭率”較低,很多學生在課上睡覺、看課外書,逃課、看手機的現象也普遍存在。所以,必須以切實有力的措施來加強支持思政課建設,并努力建設支持思政課教育的長效機制。
當前,我國思政教育內容能夠體現時代性,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圍繞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學生最關心的國內國際問題來開展。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納入課程建設中來,充分發揮其潛在的育人功能,促進和思政課本內容的融會貫通,讓學生們感到思想政治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有用的課程。比如,用講故事的形式把理論和文化結合起來,中國故事特別精彩,可以把中國古代文人的故事講給學生們,既加強了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又提高了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作為中國人,都應該堅持文化自信。李子柒的視頻火遍國內外,外國人邊看視頻邊學漢語,視頻中展現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包括風土人情、時令節氣等。可以說,李子柒緊跟時代潮流步伐,用最新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獨具匠心的手藝人,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95 后”女孩蔣珂選擇了昆曲,并用網絡來傳播昆曲,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古老劇種的魅力。像李子柒、蔣珂這樣的年青一代,用“兩微一抖”這樣的新媒體載體來傳播傳統文化,這就是源自內心的文化自信,這就是青年一代的擔當。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我們看到醫務工作者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逆行出征,舍小家顧大家;社區工作者堅守崗位,給人民群眾提供及時又溫暖的幫助;無數志愿者們奮戰在一線,方便了你我他;廣大人民群眾“宅”在家里。所有這些都體現出了“位卑未敢忘憂國”、風雨同舟的家國情懷。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勇于奮斗的精神和團結一致的精神讓世界動容,也讓我們看到了在有著五千年輝煌歷史的中國文化的積淀下,文化自信的力量是牢不可摧、堅如磐石的。
中華傳統美德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它教給我們做人的準則,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所應該有的態度和行為。這是不可以忘記的,更是不應該背叛的,是新時代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身體力行努力去做到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成就自我。
大學是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的平臺。現今,很多企事業單位對于人才的要求并不只是具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專業技能,而是更注重學生的素養和品質。在大學中,既要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在現實中,大學生的接觸面更加廣泛,有些同學辨別真偽、善思明辨的能力不強,就容易對新鮮事物著迷,被事物華麗的外表所蒙騙,滋生出許多與傳統美德不相符的行為,如盲目崇外、誠信意識薄弱、論文抄襲、重利輕義、實用主義至上、太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同學之間關系不和諧等。因此,一定要加強傳統美德、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們牢固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能使學生認識到“修身、齊家、治國”的責任擔當,團結、友善、誠信的重要性,切實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從以上分析能夠看出,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貫通到思政教育中,既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感,也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和大學生長遠的發展,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制度建設的保障,所以要緊扣制度建設,落實全方位、全過程的立德樹人工作,要將思政教育工作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要加強對相應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的構建,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堅持黨委領導,黨委書記和校長要帶頭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實施規劃,并督促相關行政人員促使規劃合理有效地實施。其次,各教學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是當前的趨勢,所以專業課程也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循序漸進地融合到進課堂教學中。再次,團委、學生處及各黨支部、團支部也要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納入日常工作,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主題活動。最后,學校的后勤部門要對校園文化設施加強建設,要營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氛圍。總之,學校各部門要在“大思政”的格局下,真正構建齊抓共管、各部門一盤棋的局面。
2020 年,我院申辦成功山東省教育廳批準建立的“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齊魯文明禮儀傳承基地”項目。該項目把齊魯文明禮儀文化融入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承擔起以齊魯文明禮儀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任務。國學院將國學經典導讀與中華文明禮儀組成的國學通識課面向全校開設,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收到了良好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互聯網使用的普及性,將社會、家庭與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連為一體,通過網絡,黨和國家的聲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家長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學生主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對狹小的教育空間變成了全社會的、開放性的教育空間,為全社會育人創造良好的網絡系統環境和育人模式。”所以,高職院校可利用校園網絡在大學生中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比如,宣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都可以在校園網絡平臺上播放,從而讓學生全面地領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底蘊和魅力所在。
我院成立了國學院中國傳統文化交流制作推廣中心,主要負責對國學院相關文化活動的錄制、剪輯、系列光盤的制作,并對接省市級電視媒體等宣傳渠道,進行媒體宣傳推廣等工作;我們還開設了公眾號平臺,在專門的網站上開設專欄,通過發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稿、圖片和短視頻,增加了師生的瀏覽量和學習量;在校園廣播和校園電視臺平臺設立了優秀傳統文化板塊,采取了或播報,或探討,或采訪等形式,在課余時間向學生進行推送;在優慕課上推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微視頻和學習資料;等等。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是重要渠道,這就要完善課程體系,使得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社會需求、大學生自身需要相結合。不同的科目要挖掘和探索融入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比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中,“建設文化強國”這節內容,可舉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演講、傳統服飾表演等教學活動;“思想道德修養”這門課,可以結合傳統文化,引經據典。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就要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
我院的很多專業課積極開展課程設計,在把課程思政納入課程建設的同時,有的放矢地加上了傳統文化相關教育,針對實際情況完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案和課件等教學資料。比如,我院的學前教育專業開設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門課。為了上好這門課,任課教師參閱了大量書籍,設計出了系統的結構內容。另外,我院的藝術設計系、新聞傳播系、動畫系等也都根據專業的特點、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播音主持系進行詩歌吟唱活動,影視藝術系用攝像機記錄下傳統文化,動畫系制作了有關傳統文化的動漫,藝術設計系制作了相關的海報,等等。
高校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教師要不斷擴充這方面的知識。要多讀書,把課本內容與時代發展、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特別是我們黨提出的新思想、新政策、新觀點,要堅持與時俱進,才能守正創新。為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各高校要給教師提供足夠的學習培訓機會。
我院組織教師參加傳統文化研討會議,安排固定時間進行集中學習和交流;為老師提供有關閱讀書目,并定期開展閱讀心得交流會;聘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傳統文化講座或報告會;設立專門的科研項目和課題,鼓勵思政教師、專業教師撰寫相關題目的論文和進行相關學術研討。我院還成立了由語文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組成的國學教學團隊,向學生們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團隊老師形成協同育人格局。另外,我院還組織了“國學文化通識課”教學研討,舉辦了“國學大講堂”等各類文化講座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