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飛
開學第一課,父母要在孩子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讓他們從小樹立“愛我中華,振興祖國”的堅定信念和遠大理想。
現在的孩子學習到底為了什么?家長應該從什么角度引導孩子投入學習?如何讓孩子在面對學習困難和挑戰時永葆斗志和熱情?
這需要父母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用更高遠的價值觀念引領孩子投入生活,認真學習,將來更好地參與工作,為民族復興、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首先,從中國傳統中汲取優秀家教文化。
中國人自古就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當然,這一傳統中有比較狹隘的部分,如《孝經》所云“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把兒女的成功最終歸結為光耀門楣,給父母爭光,這是現代年輕人所不愿接受的。在這個時代,要大力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岳母“精忠報國”的教子文化,將兒女的人生成功與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緊密相連。其次,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角色責任意識。
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于社會而存在,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需要每位社會成員的責任與擔當。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要培養孩子承擔責任角色、擁有責任意識。如孩子作為家庭成員,應該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照顧家人等義務;在社區中做個好的社區成員,顧及左右鄰居,參與社區活動;在學校主動幫助同學,協助老師管理班級,成為班集體的一員等。如果一個從小被家人教導既尊崇內心渴求與興趣愛好,又能夠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主動承擔各角色的義務與責任,那么這個孩子長大以后,就能明晰自己的責任擔當,就能對應承擔的家庭責任、社會使命坦然接受,并積極擔當。再次,引導孩子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學。
越是富裕的社會,越是個體主義盛行的社會,家長越要主動引導孩子能夠具有高遠的人生價值取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三條明確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國家對家庭教育價值追求的定位,同時也是家長能否長遠地引領孩子,成為孩子成長導師的重要指引。不少家長反饋孩子越長大越不聽從父母的教導,其中原因有孩子獨立性發展的需要,也有孩子對家長的價值觀與格局的超越。因此,孩子越大,他們的思想境界越高遠,這時要想成為孩子的精神導師,家長就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才能成為孩子更為持久的精神引領者與成長陪伴者。
家庭教育是生計教育,是身心靈和諧的教育,更是價值引領的教育,重視家庭教育關系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家庭的興旺發達,更關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長治久安,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愿所有的父母都能高舉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旗幟,引領每位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