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圖書館 沈琴
任何有電腦、電子閱讀器或者智能手機的人都能使用電子設備進行閱讀,人們與公共圖書館的關系比較松散,紙質資源備受冷落,閱讀行為也趨于休閑型、碎片化。汽車流動圖書館可拓寬圖書館服務渠道,密切公共圖書館與公眾之間的聯系,激發公眾重新參與紙質閱讀的熱情,由屏幕上的淺閱讀轉為紙質的深閱讀,充分體悟書中蘊含的思想、知識、智慧、人文。因此,汽車流動圖書館應發揮強大的閱讀導向功能,優化流動圖書結構,倡導經典閱讀、人文閱讀、健康科普閱讀,提升閱讀品味和人文素養,共建書香社會,推進社會文明進步。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行為方式。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移動互聯網應用、移動電視等媒體形態,讓電子閱讀成為常態,閱讀效果也隨之發生變化。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一些心理學家和閱讀專家已經對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方式的不同做了對比。調查探究包括校對技巧、閱讀速度、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眼睛的移動等方方面面。所有的調查結果都表明,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兩種方式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但有些人表示,紙質閱讀更利于他們學習。學生認為至少做長篇閱讀時,閱讀紙質書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可見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在閱讀效果上有深淺之別。而當下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建設日益豐富,推出的移動閱讀更為人們喜愛,人們更習慣于利用碎片化時間在屏幕上進行閱讀,多數情況是在淺閱讀。
汽車流動圖書館是以汽車為載體的圖書館,是流動圖書館的一種重要類型。追溯歷史,公元10世紀中期,波斯帝國有了移動的駱駝圖書館、19世紀中期英國出現了馬車圖書館和后來的船舶圖書館、1905年美國出現了第一輛流動的馬拉圖書館、1948年瑞典出現了第一批由貨車組成的圖書館,這些不同的載體是汽車圖書館的雛形。而真正以汽車為載體的第一輛汽車圖書館是1921年由法國建立,經過多年發展,汽車圖書館在歐美、日本較為普遍,已成為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汽車流動圖書館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1985年,武漢圖書館最早開通汽車圖書館,隨后廣東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地積極行動,帶動了汽車流動圖書館的蓬勃發展。其中具有影響力的實踐活動如廣東“流動圖書館”項目經過不斷提檔升級,逐步形成了示范性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該模式以文化治理和法人治理作為指導思想,在法人治理結構、預算結效管理、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體系、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共建、聚合圖書館行業組織的治理能量等方面進行深入實踐和探索,以保障和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由此,汽車流動圖書館承載的“公共、公開、公益、共享、平等、自由”的核心價值與服務理念得以充分體現。筆者認為,這是汽車流動圖書館的顯性功能,還有一種隱性功能未能充分挖掘,即對公眾的導向功能。讀屏時代的閱讀生態不同于互聯網興起之前的資源短缺,即使在偏遠地區,只要有網絡,就有閱讀資源。如何獲取閱讀資源、選擇閱讀資源,需要各級圖書館在服務中加以引導。汽車流動圖書館對公眾零距離服務,具有獨特的引導優勢及導向作用,應積極引導公眾多元化、個性化、家庭化閱讀,激發深度思考,提升人文素養,促進文明向善。
《圖書館學情報學詞典》中對流動圖書館作了如下界定:流動圖書館是為遠離固定圖書館的讀者服務的方式,是利用某種運輸工具(如汽車、火車等)裝備起來的圖書館,可以任意移動,定期將圖書送至各個工礦企業、機關、學校、居民點,開展圖書借閱工作,舉辦群眾性的圖書宣傳活動。隨著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進程的加快,電腦網絡、光盤、手機移動圖書館的興起,方便了讀者隨時隨地閱讀,人們獲取閱讀資源的途徑也越來越多樣、便捷,偏遠地區的讀者以及忙碌的讀者無須進入圖書館就能擁有同樣的閱讀資源。讀者與固定圖書館的聯系松散,在屏幕上的閱讀也更加隨性、碎片,趨于娛樂化,公共圖書館大量館藏的紙質圖書束之高閣,尤其是經典之作得不到較好的利用,發揮不了對人們靈魂的朗照作用。而公共圖書館的汽車流動圖書館,讓圖書走出館內,讓電子資源鏈接公眾,服務公眾,在深度閱讀方面發揮導向作用。文學評論家白燁說過:“閱讀是豐富人生陶冶性情的,是為了提升自己,達到自修,所以提倡閱讀的深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閱讀空間導向。公共圖書館有一個“第三空間”的稱號。最早提出“第三空間”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個空間:“第一空間”(居住空間),“第二空間”(工作空間),“第三空間”(購物休閑空間)。在當今網絡信息時代,“空間”的概念不光有實體的,也有虛擬的,很多人除工作和衣食住行之外,把大量精力花在了網絡、電視、手機上,這不需要固定空間,可以在家,也可在公共場所,可謂隨時隨地。因此,圖書館“第三空間”也有了虛擬的成分,導致了人們在虛擬空間里淺閱讀。而汽車流動圖書館與公眾有了直接接觸,也將實體圖書館的信息帶到了公眾面前,通過宣傳圖書館的館舍風格、館藏資源、館內活動,吸引公眾關注實體圖書館,從虛擬的“第三空間”走出來,享用實體圖書館的資源。
(二)閱讀行為導向。2021年4月23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的成年國民占比43.4%,城鎮居民紙質圖書閱讀量為5.54本,這兩項指標均高于2019年,說明中國網民對紙質書的需求有所提高。而汽車流動圖書館將實體圖書館中的紙質書帶到公眾手邊,激發了潛在讀者人群,正切合了公眾的需求,達到了“讀者有其書,書有讀者”的目的,提高了紙質文獻利用率,也讓讀者感受到現代圖書館的人文關懷。
(三)閱讀經典導向。有研究表明,讀屏時代讀者的閱讀品質存在被削弱的危險,作為知識殿堂和公眾學堂的圖書館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公眾進行經典閱讀、深度閱讀。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么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在當下,存在功利性閱讀和信印缺失的危機,提倡經典閱讀顯得尤為重要。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經典中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后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公共圖書館肩負著社會教育職能,在引導人們閱讀經典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汽車流動圖書館正是傳播經典閱讀的重要載體,通過廣泛宣傳,推介經典書目,激發公眾閱讀經典的興趣,不斷提高閱讀品味,提升人文素養,讓經典朗照靈魂。
(四)閱讀素養導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的閱讀是指“一種從書面語言和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過程和心理過程。閱讀能提高人們的社會文化素質,加強社會意識,促進思想交流,是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人類活動”。讀屏時代,閱讀的資源形態已向電子資源、音頻資源、影像資源等擴展,汽車流動圖書館的資源也呈現多模態,閱讀的前提不僅僅是識字那么簡單,而是要具備信息素養、網絡素養,要有對互聯網認知、把握和利用的素養及道德規范。汽車流動圖書館內的網絡設施、網絡資源配置、掃碼讀書等無形中對公眾是一種導向,喚起公眾對現代網絡發展的興趣,感受網絡資源的便捷與豐富,培育互聯網思維,提升選擇優質資源的能力,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真正讓閱讀素養跟上時代的節拍。豐富的網絡資源又促使公眾在龐雜的信息中精選紙質資源進行深度閱讀,滿足個性化閱讀需求,讓優質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汽車流動圖書館流動的是圖書,在流動中鏈接更寬廣的知識資源,是極具針對性的閱讀推廣形式,而隨車館員的服務質量是閱讀推廣的關鍵。因此,館員要提升綜合素養,當好閱讀導航員。
(一)館員要成為一名熱情的讀者。圖書館員首先要熱愛本職工作,有敬業精神,在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要有熱情地去讀書,既要多讀經典,并以推薦經典為己任,又要摸清讀者的閱讀基礎、閱讀動機、閱讀興趣,避免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認為的“好書”強推給讀者。在汽車流動圖書館服務過程中,把適當的書推介給適當的讀者,增進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讀者的信賴又能進一步激發館員閱讀的熱情,從而不斷夯實知識基礎,拓寬知識邊界,樹立館員好學、博學的良好形象,與讀者共情,提高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
(二)館員要提高溝通協調能力。汽車流動圖書館的活動范圍廣,面對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讀者群體,有的是長期讀者,有的是臨時性讀者,其需求呈現多樣性。畢竟圖書車上的紙質資源量有限,因此,館員與讀者的溝通決定了服務的質量。隨車館員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樹立以讀者為本的服務理念,對不同需求要靈活應對,不能急躁或者冷漠。在讀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要存留聯系方式,借助圖書館信息量大、合作平臺多的便利為讀者指出解決路徑。同時,要重視讀者的信息反饋,建立服務效果評價機制,評價內容涵蓋汽車流動圖書館的圖書質量、圖書結構、服務頻率、服務態度等方面,形成汽車流動圖書館與讀者的良好互動,打造館員服務品牌。
(三)館員要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汽車流動圖書館的優勢是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因此,隨車館員要利用這種優勢開展調研工作。調研的前提是做好宣傳發動,著力宣傳汽車流動圖書館的公益性與方便快捷的服務特點,培養穩定的讀者群,以扎實的宣傳工作,教育、引導讀者走進汽車流動圖書館。可在穩定的讀者群中重點推廣系列經典閱讀,按照圖書館是一個生長的有機體的定律,服務要緊跟時代所需,結合健康中國2030行動計劃,推廣健康科普閱讀,認真分析隨車經典圖書、健康科普類圖書的借閱率,對經典圖書的配置要及時、優選、醒目,要主動傳遞經典講座、健康科普、征文比賽、書展等資訊,引導讀者積極參與,讓讀者談閱讀經典體會并推介經典書目。同時,引導讀者在大健康的理念下表達健康需求,以便調整圖書資源結構,讓汽車流動圖書館成為不同地域、不同讀者之間的交流平臺,不斷發揮讀者之間相互導讀的作用。
(四)館員要善用社會力量。社會力量,包括公民個人、社會組織、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黨群社團、非營利性機構、企業等,汽車流動圖書館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管理,有利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汽車流動圖書館要成為讀者之家,讓讀者體驗常規的管理工作,了解區域性讀者需求。隨車館員可協助讀者組織一些社區讀書活動、家庭讀書活動、健康科普活動,館員與讀者共同儲備一些有教育背景、醫學背景、心理學背景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作為活動主講人,建立讀者微信群,或現場或視頻進行交流講解,鼓勵讀者互動,建立閱讀分享與感情交流機制,促進家庭和諧、鄰里和諧、社會和諧。鼓勵讀者薦書、贈書,或協調個人藏書在讀者之間互換、漂流,盤活民間閱讀資源。對于老年人的個性化閱讀需求或口述表達,可招募大學生志愿者,為老年人讀書、整理口述或健康科普。大力倡導健康人文閱讀,打造健康人文主題閱讀項目,讓公眾在閱讀中感悟生命與科學,在感悟中得到身心療愈。社會力量的參與活動具有靈活性、個性化的特點,是汽車流動圖書館服務內容的重要補充,也是培育公眾終身閱讀的活力所在。
2019年9月,在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汽車流動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靈活載體,在后疫情時期顯得尤為重要。汽車流動圖書館的常態化服務必將推進全民閱讀深入人心,形成閱讀品牌,成為鏈接公共圖書館與公眾之間的閱讀大篷車,其功能不止于送書到家門口,而更是一種閱讀推廣、閱讀習慣培育、閱讀方向引導、閱讀素養提升的導向策略,在提高圖書館資源利用率、提高公眾閱讀質量、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美好前景。